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雕塑与建筑自古以来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雕塑对建筑或建筑对雕塑的作用都很重要。从建筑的起源和雕塑的起源到最后它们各自的发展,从各自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到最后二者的结合,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对彼此的意义更是各种各样。从建筑对雕塑的作用来看,建筑的空间化在雕塑的运用使得雕塑有了另一番滋味。从雕塑对建筑的作用来看,雕塑在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形式多样。除此之外,它们彼此的相互运用在它们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彼此的欣赏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因为"民"是"人"的大多数,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不能用别的提法笼统地加以取代.提出并肯定以人为本,同提出并肯定人道主义、人性、人权、人权的普遍性、人学等概念一样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仁"的多元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仁学"的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比较系统的理论倾向,主要包括:心理主义的解释倾向;形而上学方向、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这些阐释方向基本上规定了对"仁"进行现代理论构建和实践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结构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划分,割裂了"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实践上容易造成结构基因组学大功告成的误解."后基因时代"的提法,在科研思维方式上还容易误导人们追新逐热,急功近利.这种提法也是医药企业追逐商业利润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诸子的义利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义利合一"的社会价值取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社会的"义利之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义"的确立来设定个体利益获得方式的评价标准."义"是社会交往的抽象原则,而"礼"则是"义"的具体化."礼"是通过"分"来实现的.将"礼"的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公布即是"法".在传统社会中,"礼"相对于"法"来说具有指导性地位."礼"与"法"实质上是对"利"的一种调整机制."义·利·礼·法"关系的历史建构与展开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秀昌 《中国哲学史》2007,3(3):121-126
在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之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自这一观点提出至60年代初期,曾引起中国哲学史界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尽管也得到少数人的同情理解和肯定,但大多数人是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和立场。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不断就冯友兰的这一主张进行重新讨论和认识,在基本肯认这一观点和思想史意义与理论创新价值的同时,又指出其所存在的局限;冯友兰本人对自己的观点也进行反思,一方面承认其中有些提法欠妥,另方面仍然坚持这一基本主张。这里主要从方法论角度对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进行重新认识,以推进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以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深入研究,并简要阐发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探讨中国社会的"关系"与信誉(trust)、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治理(governance)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现实中,信誉、社会资本、治理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在社会意义上,信誉是一种有别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信誉.社会资本是一个源于经济学的有用概念,但被广泛使用于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治理是一种政府管理的新型调控机制,通常强调不同社会部门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为了保证社会领域中的"公共利益"或"公共性",上述概念已被社会科学家们所使用.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国面对一些社会问题难以发现及时而合适的解决方案.在中国环境中,"关系"对于谋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起着决定性但又是负面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关系"基本上依赖于个人信誉,阻碍着基于客观信息的社会信誉的形成."关系"的个人因素如此强大,致使人们不愿意在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消除个人关系.其次,狭义的社会资本是一种无论男女据此均可获取某种利益的个人关系网络.但是,社会资本的"社会"则意味着,资本的社会维度将赋予超越个人层面的社会利益.从总体上看,动用"关系"是为了达成个人目的而不是其他原因.再次,基于"关系"的中国人虽然正在逐步改进人际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中仍然保持着"关系"的巨大影响.有鉴于此,提出中国社会中基于关系的治理远胜于基于规则的治理的有关假设是非常自然的."关系"的未来命运理应转向公共领域,而在公共领域中,社会信誉、社会资本和基于规则的治理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可以发挥主要作用.这将引导中国走向成熟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激进批判理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向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意识形式领域转向现实的社会关系领域,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交往关系,后者是交换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这一纵向维度中人一物双重关系的横向维度分析,尝试着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实际上不同社会形式的变化从双重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包含着两种基本的不同性质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史记·伯夷列传>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一段话,有一种看法认为它表示司马迁本人对天道的一种疑惑,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过表明司马迁对当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两种看法均是误解.实际上,司马迁只是借"或者"之口表达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内心里共同的迷惑.这个迷惑之所以产生,除了未能确切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还有其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个人认识原因和社会历史根源.这说明探讨"或者之惑",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0,23(4):399-403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是当今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逐渐由一般的发展描述,转向关于"心理理论"的缘起与发展机制的研究.由此,有许多密切相关的关于早期"心理理论"发生发展及其评估的基本问题,横亘于研究者面前,迄今仍悬而未决,并引发诸多争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极大地影响着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使真者理论在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理解该理论,一个必要的任务是去理解什么是使真关系。使真关系的理解主要有公理化的使真关系、作为蕴涵关系的使真关系、跨范畴的使真关系以及奠基式的使真关系,这四种理解都有不完备之处。不管是哪一种使真关系,它们都预设了"x使得p为真"的模式,区别在于x为何物。当p是否定的时候,这一模式将面临困境。尽管使真概念很具有争议性,但由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视角,它对形而上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3.
生命伦理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着眼于群体健康是当前生命伦理学发展的趋势.在群体水平的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正义"的概念是核心的问题.涛慕思·W·博格提出了正义的"关系概念",借以考察范围广泛的社会制度与健康结果的产生具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进而强调社会制度的制定者和支持者对其产生的健康结果负有责任.通过对此"关系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国内健康领域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5.
"原罪"释疑     
高喆 《宗教学研究》2005,2(3):156-158
在基督教教义中,"罪"和"原罪"的思想在中国历来是被误解较多的两个概念.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罪"是与对法律的违反和道德上的"恶"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这样的理解与基督教对"罪"的理解有很大的距离.也正因如此,中国人对"原罪"的理解则更为困难.本文试图借助基督教思想史上对"罪"和"原罪"问题的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述,对基督教语境下"罪"和"原罪"的含义进行辨析,以区分它们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对"罪"的理解之不同,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国人对基督教所讲的"罪",特别是"原罪"的普遍曲解.  相似文献   

16.
关系取向是分析和界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医行为具有关系取向的特质,即"关系就医"取向.分析患者的关系取向表现和医生对关系就医现象的接受度,并对医惠双方的社会属性和关系就医取向进行了相关分析.传统文化影响和医患双方的需求是关系就医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内既有的"马克思学"研究包括两种类型,西方"马克思学"批判和宽泛意义上的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研究."马克思学"这个概念在思想史语境中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内涵,而对于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其中的一项工作.因此,尽管"中国马克思学"的理论努力令人尊重,但却包含理论上的困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不是"马克思学"的专利.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内在要求解读者在学术和现实两个方面的理论自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应最终指向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严羽的"妙悟"其实是一种情感之悟;"吟咏情性"其实就是要求把人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达到心灵的自由;而"兴趣"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吟咏情性"和"兴趣"是诗歌的两个特征,它们两者被严羽用"妙悟"精辟地概括了出来,通过分析"吟咏情性","兴趣"两者与"妙悟"的关系,就可了解情感在"妙悟"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希腊哲学中的"存在"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哲学的概念范畴很多,但它们可以说都是围绕"存在"的,例如,关于知识、认识、思维和分辨真假的那些概念.由于思维总要以存在为对象,并且思维和情感的主体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所以这类概念都离不开存在,只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在伦理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修正了康德的义务论,另一方面对后果主义作出了新的批评.但是由于罗斯把增进善看成是一种"显见义务",同时没有提供解决各种"显见义务"发生冲突的优先规则,导致他的理论存在一些内在困境.不过,罗斯的"显见义务"论对重新思考义务论与后果主义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