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溪 《佛教文化》1997,(4):23-23
这一段话引自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所著《阅藏知律》,充分表现了天台宗的思辩方式。天台宗的思想修养、宗教体验,不主张一味追求远离尘世的绝对纯净的境界。它认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在当下就得到的。一般人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一动念就是妄念杂念;但一定不能厌弃这此妄念杂念,要善于把握它们,利用它们做材料,达到向纯真圣洁的转化。天台宗这样主张,是因为它认为凡夫俗子的每一个闲念中,都包含着十种境界,最高是佛,最差是地狱;还包含着十种性质和现象。也就是说,在人。C之中,有善也有恶,有好也有坏,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一路走好     
我不知道冷眼灯红酒绿是不是一种缺陷,我不知道拒绝高谈阔论是不是一种怯懦,我不知道远离声色犬马是不是一种孤独,我不知道保持纯粹朴素是不是一种愚昧。我只能在静静的沉思里,让无声的目光穿透尘世的喧哗,穿透前方的乌云和浓雾,去捕捉那一朵婷婷的白莲,以及白莲上那一只轻盈的蝴蝶,捕捉属于我心灵的诗情和画意。  相似文献   

3.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为什么呢?因为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持一种悲观消极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红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种看不见的法宝,它的一面写着“积极心态”,另一面写着“消极心态”。积极心态者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反之,消极心态则可使人终其一生远离快乐,被痛苦与忧郁纠缠不休。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  相似文献   

4.
微笑     
微笑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微笑是从从容容的人生态度。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也一定微笑地面对着我们。喧嚣尘世,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生命,有时只需要一枚真诚的微笑。微笑,是一种气质,气质得益于修养;微笑,是一种境界,境界依靠的是磨练。相逢一笑泯恩仇,桃花依旧笑春风,我自横刀向天笑;温情的笑,苦涩的笑,开怀的笑,无私无怨的笑……笑世间的冷漠无情,笑自己的愚痴幼稚,笑他人的庸俗褊狭……所有的善意和感悟都融汇在这真诚的微笑之中。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  相似文献   

5.
孤独遐想     
仰望着穹苍,我时常被那种深邃高远的蔚兰深深感动。我在感叹人类自我渺小的同时,又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的孤独。 我常想,大地因其广袤而孤独,却又在孤独中孕育着勃勃生机,正是在这种广袤的孤独中,大地才得以付出其深厚的情爱,哺育着无数以己为托的芸芸众生。 上帝造化以其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孤独不是一种失落的状态,更不是一种愁苦的情绪。肉体上的单一不是孤独,因此不觉失落,灵性上  相似文献   

6.
1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尘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事,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断肠人。活着,就是要痛一痛的。有声有色地活过,其实就是有滋有味地痛  相似文献   

7.
孤独的密码     
正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进入自己的心灵,发现灵魂的渴望。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充满了神性,我们只有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在虚灵的宁静里感受到她的存在,就如修禅者在入定中,才能看到心头的那个无位真人!孤独的人,不一定有孤独感;如果你的手头有一本书,尽可以读得酣畅淋漓;如果你与孤月相对,尽可以让诗意的音符在朦胧  相似文献   

8.
美洲西部的沙漠地带,生长着一种名叫奎宁的灌木。它们不畏冰雪、烈日、干旱和沙暴,像一个个远离尘世的无名英雄,倔强地伫立在沙漠的戈壁和沙堡之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世人都知道: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为啥?因为人心太复杂、欲望值太高、利益分配更复杂。简单,是事物的本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永恒的魅力。简单,不是简陋,不是懒人的托词与固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任凭闹市熙熙攘攘,任凭诱惑纷纷扰扰,都会恬然淡定卓然独处。  相似文献   

10.
孤独与超越     
孤独不是封闭、痛苦与自怜,它是一种美的耀眼的品格。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正是孤独造就了庄子、尼采、贝多芬、曹雪芹、钱钟书、爱因斯坦、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等一批最优秀的人。由于思想远远超越于时代,他们在潜心探索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默默品味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境界与修行     
正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高蹈,修行是一种行为上的低躬。两者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在碰撞中成就彼此,又在融合中泾渭分明。敬畏老人与孩子,远离喧闹与是非,亲近书籍与音乐,接受挫败与怀疑。以上四条虽不能造就成功人士,但会让人成为精神贵族,成为受人尊重并且自尊自爱的人。这就是修行。所谓高贵,所谓境界,其实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存在;润物无声,静等花开,是无需言说的默契,更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所谓境界,只有在修行中才能达到某个高度;所谓修行,只有境界不断提升才能彰  相似文献   

13.
正人间最深刻的对话,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对话。叔本华认为,思想者最好是个聋子,听不见世界上的噪音。处于尘世人群中的思想者,注定是一个寂寞的孤岛,独自守望着自己思想的果园。自有人类艺术以来,没有人比梵高更加寂寞。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还是他做画商的弟弟为了安慰他而购买的。他一生创作出了八百幅油画和七百件素描,可是个人画展是在他去世两年以后举办的。他活着的时候,人们说他是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冷清清的疗养院,还是在闹哄哄的大学宿舍,从拥挤的城市,到广阔的乡村,很多美国人正在受着一种疾病的煎熬,其病因不止一个,且无医治良方。有人称之为社交隔绝,或称离群索居。实际上,它往往只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孤独。当然,这种病早就有,而且它在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与宗教的同源性,显示为如何从柏拉图哲学的神秘性过渡到基督教思想的神秘性.可以使宗教思考,即使得宗教中饱含着没有被想到的理性因素.在这种“宗教”思考中,由于缺少上帝目光与人的目光之间的交互性,因此上帝和人的灵魂不是被思考的或可以实现的对象,而是绝对的他者.只有做“非对象思考”时,灵魂才是高贵的.德里达所理解的责任,正是对这些“他者”的责任.没有神秘性,也就没有责任.“灵魂不灭”不可说,它属于这些无解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疑难问题,它不是被证明或证伪的,而是被体验的.灵魂的触角永远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栖居之思"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他的解释,"栖居"也即"筑造",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筑造有四种基本方式。诗(作诗)为其中之一,不过更源始、更根本。因为作诗既能通过语言命名存在和万物,从而为人敞开一个世界,又能为人的栖居采纳尺度,从而使人成为人所能是的那种存在者。人的栖居是"诗意的",指的不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生存可能,而是人"在这大地上"生存的本质。栖居的"非诗意的"现实,是由于蓄意贯彻自身意志的现代人,通过技术对世界的过度算计造成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回到栖居的诗意本质。  相似文献   

17.
思想的花朵     
当我经历过热烈的爱情以后,我才发现,有时候,走进爱情是一种幸福,有时候走进爱情是一种痛苦。而当远离爱情的时候,爱情的花朵,更加艳丽,即便是痛苦,也像深谷的幽兰,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相似文献   

18.
赤条条地来到世上,对赐给我们灵魂的爱者和给予我们肉体的父母,我们心怀感恩。我们在人寰中奔波,苦也好,悲也罢,带着一身尘埃,但我们并不是孤独地行走,成为拒绝世间生活的隐士,我们只是拒绝某种生活方式,圣神为我们作伴,我们心怀感恩、这是一个生命走向圣化的最初一截路。  相似文献   

19.
孤独与成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可能与孤独为伴,当孤独油然而生时,多数人便会感到寂寞、惆怅、无助甚至恐惧,无怪乎有人把孤独看成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孤独带给人的仅仅是痛苦吗?不,对普通人来说孤独可能是痛苦的,但对人才来说孤独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因为制造的本质在于“独僻蹊径”,人才的创造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孤独的路。可以说,人才失去了孤独就难以有所作为。人才的每一件制造产品无不打上孤独的烙印。“我的一部《克拉图斯特拉是说》就是一曲孤独的颂  相似文献   

20.
缓慢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被现代人所遗忘的思想深度。思想因人而异,境界也各有千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一种胸怀大志、奋斗不已的思想,阐释出一种人生奋斗的境界,让人惊叹不已;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淡泊质朴、不刻意追求的缓慢思想,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胸怀大志者绝不会因挫折与艰辛而消极避世,历经沧桑的人也绝不会再为一些浮华与虚名而处心积虑。追求简朴真诚是一种境界,安于奢华也不能不视之为一种思想,毕竟痛苦的哲学家与快乐的小猪在世上将会永远并存。然而当快节奏的时代到来时,我们眼见的便都是已经习惯了为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