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所刊夏伟东同志《略论道德的本质》一文(简称夏文)针对我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一文(刊于1986年2月3日《光明日报》)提出不同意见。对此我表示欢迎。但是夏文没有根据地指责我在把主体性问题引入道德领域时“以占领‘空场’为理由”,“把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置之度外”,采用了一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曲解原意,强加于人的讨论方法令人遗憾。因篇幅所限,我不想就夏文对我的指责进行辩护,只想就一些原则分歧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对现实道德状况的评价标准─—兼评《道德爬坡论》刘光明《光明日报》1994年11月27日在《精神文明》栏刊出了《道德爬坡论》一文。该文认为,当前的道德状况不是“滑坡”而是“爬坡”。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二是“一系列社会道...  相似文献   

3.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研讨会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研讨会评述绍村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2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邀请了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参加。现就会议着重讨论的几个问题评...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问题正在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继《光明日报》去年2月3日发表了肖雪慧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后,《哲学研究》去年第8期发表了夏伟东与肖雪慧商榷的文章《略论道德的本质》。此外,上海《社会科学》在1986年第2期和第5期又分别发表了尹继佐、罗若山两同志有关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两篇文章。为了便于同志们研究探讨,特将上述几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前阶段讨论“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问题,还是近期来讨论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的道德与雷锋的道德的高下问题,都对深化我们对共产主义道德的认识起了推动作用。显然,如果把共产主义道德理解为脱离人类历史上各种道德形态,脱离各种具体的社会道  相似文献   

7.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 近两年来,学术界在道德继承问题的讨论中发生了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不单涉及如何对待遗产并如何批判继承的原则问题,甚至涉及到怎样区别某一种社会的精华与糟粕,我们今天能否不分革命与反动,把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拿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王煦华先生在《统治阶级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和《关于道德讨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两篇文章中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表示赞成那种主张继承剥削统治阶级道德的见解,强调“无产阶级批判继承一切统治阶级道德,根本不是‘能不能’、‘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怎样理解这种批判继承的问题。”他一方面认为别人对于“抽象继承”论还“理解”得不  相似文献   

9.
第五,对曲解《道德经》的讨论与批评。2004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道了自1996年起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实施《道德经》教育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熊良山主讲的“道德经解读”,“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像甘霖洒入干涸的土地,校园内重塑起人文精神,弥补了由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现代文明裂缝。”《光明日报》说,“从1996年至今,该校学生累计选修《道德经》人数已超过8000人”,“认为该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人民日报》的报道,着重介绍了曾任该校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如何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和该校的人文氛围。在这两家报纸报道后,《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报纸,新华网、人民网、《求是》新闻网、冠名“中国科学院”网等重要网站,也都报道了上述内容,或者转载了上述文章。  相似文献   

10.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新建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到一九六一年止,他围绕生产力性质问题就写了约十七万字十五篇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并开展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讨论。当时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生产力有  相似文献   

11.
由改革实践提出的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思想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各个人文学科都有所涉及,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倡言,就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道德建设展开讨论。当前道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从实质上说,正是改革所应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应孤立地就道德本身抓道德。而应把道德建设问题置于改革的全局中研究解决。为进一步推动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从而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发展和丰富唯物史观,《哲学研究》编辑部于去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  相似文献   

12.
钱广荣教授的《中国道德建设通论》一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通论》),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道德国情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道德国情论调》的姐妹篇而撰写的。广荣教授一直着力于对中国的道德国情和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近30篇专题论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在《光明日报》上见到“德国人对老子推崇备至。”又说“我们德国人总说,当我们的祖先还穴居树林里时,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令人赞叹不已。”(《光明日报》1988年8月4  相似文献   

14.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拓新之作读《经济伦理学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问题研究》张晓飞由唐能赋教授与他的学生合作完成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经济伦理学——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问题研究》一书,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作了较...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探索和思考——广东省新时期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新春伊始,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社科联联合召开了“广东省新时期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来自北京、广东的学者和宣传干部160余人聚会羊城,探讨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到会并讲话。一、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现状、趋势面对社会道德状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急剧变化,多数代表认为,近年来我国社会道德状况既非全面“滑坡”,亦不可简单地以“爬坡”论之。准确的估价应是“失范”——两种乃至两…  相似文献   

16.
2016年12月24日在北京举行,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动态》编辑部、北京建筑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主题为“都市马克思主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光明日报》理论部等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都市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当代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线索、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市社会理论的现状”“城市、空间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市社会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梁任公以公私分判道德的理论运思,旨在推动群体与个体的双重转化以建立民族国家和国族认同.《新民说》以道德关系的性质为判准区分“公德”与“私德”,其中《论公德》一文力主“公德发明论”,《论私德》一文力主“私德推衍论”,二者代表着转化个体和群体的两条迥异路径,其前后转变表明粱氏对于中西新旧的认识从对抗走向了融贯.但由于以道德关系的性质区分“公德”“私德”存在缺陷,导致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诸多误解,也潜在使得百年来公私道德的讨论始终跳不出文化决定论的窠臼.当前,基于社会结构变迁、时代任务转变、文化出现断层等原因,走向“公德养成论”可能才是保证社会公德建设理想效果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19.
道德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对道德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规定,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甚至制约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比如围绕道德的主体性问题,道德的规范、约束、调节职能与道德对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肯定激励职能问题,以及群体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等等的争论,其实质都归结于对道德本质的理解问题。这些争论主要反映在下列同志的文章中: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载《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夏伟东:《略论  相似文献   

20.
在重庆市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围绕着心理学中‘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心理学要不要引进实践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见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光明日报》报导)。这里想就几个有关问题再谈几点看法。一、是两个概念之争吗?首先,必须搞清楚,在谈到“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时主要指的什么?我认为,其实质是探讨在心理学中如何具体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观点问题,即怎样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