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道德结构问题,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似乎在道德内部,只限于道德意识才存在着结构问题,也就是说,把道德的内部结构等同于或者缩小到只是道德意识的内部结构;这种说法,同时还把道德意识结构中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分别看成只是这道德意识的静态“截面”。 这种说法,是不够科学或者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3.
我校为了加强对《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学习,举行了一次“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竞赛”。当竞赛进行到抢答题的时候,主持人公布题目“什么是道德”,只见第二组一位教师抢先举手回答:“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扣掉第二  相似文献   

4.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5.
<正> 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学术界有种种不同意见。或说是伦理本位主义,或说是泛道德主义,或说是道德理想主义。我在1989年7月提交“夏威夷国际中国哲学会第六届年会”的论文《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前景》(载《亚洲文化》第13期)以及稍后出版的《儒家哲学片论》一书中,批评了上述说法的表面性和片面性,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儒家哲学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确立了道德的本体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我所谓的“道德人文主义”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6.
陈静 《中国哲学史》2003,(1):116-119
关于《淮南子》的作者 ,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比较含混的说法是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 ,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 ?于是又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 ,认为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 ,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 ,共讲论道德 ,总统仁义 ,而著此书。”① 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后来 ,这里出现的八个名字又被统称为“八公” ,于是《淮南子…  相似文献   

7.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论语》记载孔子讲仁的地方很多,而其内容都不一致。他所讲的仁的确切意义究竟是甚么,前人的说法也不一致。我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这个说法,是以蔡元培先生的说法为根据,而加以发挥的。这个说法,似乎是解决了问题;而其实,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因为照这个说法,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或作为“全德之名”的仁的不同,只是一个名词定义的问题,并没有说出这两种仁的实质上的不同及其内部联系。本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同及其内部联系。本文认为: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  相似文献   

8.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除非”与“除了”》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提出:“除非”与“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认为“除非……才……”与“除非……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除了……才……”与“除了……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些句式中的“除非”和“除了”都可以用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同志的《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以下简称《试谈》),从终极关照角度,提出了一种以“自律”为本质、以“只为行善而行善”为动机的道德尺度,在人们欲得利而求之、求又常陷无度量分界的今天,有积极意义,但其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否定和市场经济与道德互斥的结论,未免过于消极;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间接统一和“严格划界”的论述,也显得无力,难圆其说。窃以为,这与作者采用的道德形而上学方法有关,与如何处置道德形而上学和现实的关系有关。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求教于何中华同志。我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吕明增、陆铭等同志献给读者的《军人伦理学》,读了以后,觉得颇有启发和教益。这本书是我国目前关于军人道德的专著中比较好的一本。 通观全书,有几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着眼于军人道德现象的特殊矛盾。作者首先指出,“研究我军道德必须着眼其特点”。我军道德具有“特殊的职业性”、  相似文献   

11.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有三种说法现藏题为支娄迦谶所译,缺乏可靠性。这一说法始于《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相沿其说。另有白延或帛延译之说。这一说法始于《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有经录皆主白延或帛延译之说。再有一种说法是以《无量寿经》为题,附注“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题为竺法护译。这一说法,《道安录》、《出三藏记集》以下所有经录都有记载。这三种说法,哪一种表达了真正的事实?我想就此予以研究讨论。二、支娄迦谶说  相似文献   

13.
《道藏辑要》是编纂于清代的大型道教丛书。关于《道藏辑要》的初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系康熙年间彭定求所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系嘉庆年间蒋元庭(名予蒲)所编。参与光绪年间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的贺龙骧,  相似文献   

14.
对“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理解高成新(山西大学政教部030006)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道德命题,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和讨论。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为什么将“为人民服务作...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文摘     
王柏森在7月23日《文汇报》发表《试论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的关系》一文,文章讲,一项改革方案的实施,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每每伴随着一场关于改革对与不对的争论。在这样的争论中,常常有人对改革发出道义上的批评和谴责。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济改革是促进了道德进步,还是相反?怎样认识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作者提出问题,打破“大锅饭”会造成“道德倒退”吗? 文章认为不能用某种抽象不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而必须联系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道德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道德社会学中的“失范”(anomie)概念,是指社会缺乏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规则的状态,社会成员对什么是他们应该遵守的适当的社会规范存在着本质的分歧。关于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1858—1917)和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大师罗伯特·K·默顿(1910—)提出来的。 一 杜尔克姆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能力普遍衰弱,社会规范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18.
从西晋到东晋,玄学发生转折。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向秀郭象所作出的解释,在西晋时独领风骚;支遁所作出的另一种解释,则在东晋时影响深远。这两种解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玄学思潮的前后变化。对二者作一些简单的比较,或可见变化之一斑。先说向郭“逍遥义”。关于郭象《庄子注》与向秀的因袭关系,历来有郭象“窃以为已注”和“述而广之”两种说法。从现存资料之考证和理论特质上分析,后说较为平实可信。所谓“述而广之”,就是说向秀确立了解注《庄子》的基本旨趣,郭象因承之并加以发展。这样…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伦理学说形成的时期,《管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提出了德法并行、“国之四维”和“道德定而民有轨”等诸多观点,其核心就是从巩固政权的角度来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现今,我国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依旧十分严重。公务员的道德失范既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关。《管子》中关于道德教化的一些论述对当今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 近两年来,学术界在道德继承问题的讨论中发生了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不单涉及如何对待遗产并如何批判继承的原则问题,甚至涉及到怎样区别某一种社会的精华与糟粕,我们今天能否不分革命与反动,把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拿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王煦华先生在《统治阶级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和《关于道德讨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两篇文章中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表示赞成那种主张继承剥削统治阶级道德的见解,强调“无产阶级批判继承一切统治阶级道德,根本不是‘能不能’、‘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怎样理解这种批判继承的问题。”他一方面认为别人对于“抽象继承”论还“理解”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