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情绪调节量表、自我批评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91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从中筛选出311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自我批评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后,自我批评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心理痛苦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自我批评通过心理痛苦对自伤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认知重评的调节,认知重评可以减弱自我批评对自伤行为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常远  齐冰 《应用心理学》2023,(4):309-316
本研究基于人际/系统模型和情绪级联模型,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自我伤害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684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受到家庭亲密度的调节。研究结果为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以情绪安全感理论为依据考察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所有青少年被试中有自伤行为的比例占41.49%,青少年的自伤水平在年级、学校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些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能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情绪不安全感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对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只有当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很低时,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自伤水平的中介作用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冲动性购买行为量表以及金钱态度量表对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与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以及金钱态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金钱态度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冲动性购买行为呈正相关,冲动性购买行为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呈正相关;(2)金钱态度分别在大学生以财物定义成功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睡眠不足已然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为考察社会支持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睡眠不足与中小学生负性情绪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睡眠不足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安徽1103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睡眠不足显著正向预测中小学生负性情绪;(2)社会支持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睡眠不足与中小学生负性情绪间发挥单独中介作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社会支持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睡眠不足与中小学生负性情绪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可见,睡眠不足对中小学生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具有单独及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自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考察自我控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自恋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对15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恋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攻击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大学生自恋和攻击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较于男生,女生的自我控制对自恋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更大。相关结果对高校学生的自恋干预及自我控制培养与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某综合大学大一到大三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冲动性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敌意认知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2)运动冲动性因子对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个体冲动性水平的增加而提升;敌意认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冲动性、自我调节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检验手机使用在三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用BIS-11冲动性问卷、BIS/BAS自我调节测量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和手机使用情况问卷对90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高冲动性正向影响手机依赖,自我调节负向影响手机依赖;(2)冲动性人格特质、提升调节通过手机使用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结论:高冲动性大学生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自我调节尤其是防御调节有利于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控制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控制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对重庆市两所高校共8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儿童期情感忽视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控制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的效应皆成立。本研究考察了儿童期情感忽视对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及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自编乐观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及优势和困难问卷对1109名学前儿童进行调查,探讨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特征对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情绪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前儿童的乐观和心理韧性在其家庭环境与情绪行为问题关系中存在多重中介效应,总中介效果量为50.00%,其中通过乐观这一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姚崇  游旭群 《应用心理学》2020,(1):48-55,47
为了考察情绪对于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情绪量表、意义建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以及社交媒体依赖程度量表等,对938名员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情绪对于职业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意义建构在情绪与职业价值观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依赖程度负向调节了情感与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情绪通过意义建构的中介作用对职业价值观产生影响,并且社交依赖在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探究情绪与职业价值观关系,对于科学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用情绪智力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9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情绪智力、生涯适应力、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生涯适应力部分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生涯适应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性、情感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为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性、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情感量表、情绪表达性量表对85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及情感体验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情绪表达性在家庭功能与负性情感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自杀的认知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绝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的调节作用。采取问卷法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绝望在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感恩对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相对于感恩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介效应仅在感恩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攻击性问卷、关系攻击行为量表、结果预期量表、移情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7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移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结果预期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在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的预测中,移情发挥了调节作用。在高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并不预测外部攻击行为,而在低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显著地反向预测外部攻击行为;(4)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移情的调节,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低自我控制而导致的高攻击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考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负性情绪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对391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间隔3个月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1)相较于没有儿童期创伤的个体,有儿童期创伤的个体心理韧性更低,抑郁、焦虑、压力水平更高;(2)在控制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年龄与T1时间点负性情绪的作用后,T1时间点的儿童期创伤、心理韧性均能显著预测T2时间点的负性情绪;(3)低心理韧性水平下,儿童期创伤显著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高心理韧性水平下,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表明儿童期创伤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负性情绪的风险因素,心理韧性可以调节儿童期创伤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排斥量表、名人崇拜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对8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每月生活费后,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和冲动性消费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及直接路径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理解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