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研究从自尊结构出发,探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性SWB显著高于女性;(2)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亲密关系的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洪  王登峰  杨烨 《心理学报》2006,38(6):910-915
为了验证外显与内隐的差序格局,研究者考察了最亲密的家人、恋人以及最亲密的好朋友的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的差异与联系,以及性别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目标对象的外显亲密程度之间存在差异,但内隐亲密程度之间不存在差异;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内隐测量中,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研究者针对这些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恋爱决策中的内隐和外显线索的偏好差异。研究一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大学生在恋爱决策中关注的十四条线索,并让38名男性和52名女性大学生对这些线索进行重要性评分,从而比较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线索重要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品行、个人修养、性格、职业、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和学历这些线索上有显著差异;研究二分别选取了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前八条线索,并通过眼动仪探索被试进行恋爱决策时的内隐线索排序,与通过自陈问卷获得的外显线索排序进行比较,旨在探索被试的内隐与外显线索的重要性排序差异。研究二采用恋爱6个月以上关系稳定的眼动被试群体。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性别的被试,其内隐与外显条件下在某些线索重要性方面的排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被试的平均注视时间排序和对线索重要性排序在某些线索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被试对某些线索上的平均瞳孔大小排序上也和内隐线索重要性的排序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食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性别文化意义。两个研究分别探索了外显与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研究1采用提名法、自我报告法和语义启动范式检验外显和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结果表明被试均持“男性偏好男性化食物, 女性偏好女性化食物”的外显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被试持有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研究2采用情境实验法和内隐关系评估程序进一步测量被试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目标人物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评价, 结果发现人们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男性在热情维度的内隐评价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5.
张林  徐强 《心理科学》2013,36(4):787-891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了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两种加工条件下,高外显矛盾态度个体对态度客体信息再认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低外显矛盾态度个体;(2)在有意加工条件下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在无意加工条件下高低内隐矛盾组的再认反应时差异不显著;(3)对态度客体无关材料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对有关材料二者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外显与内隐的矛盾态度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这为进一步探讨外显和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德淼  唐日新  解军 《心理科学》2007,30(6):1342-1344,1327
本研究同时运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攻击性。结果发现: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内隐攻击性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根据相关系数来判断。  相似文献   

7.
幸福感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感结构是指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在个体身上的结合形式.本研究考察了159名大学生,探讨了幸福感结构对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压力作用下,在高外显/高内隐幸福感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低外显/高内隐幸福感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相关不显著.在低外显/低内隐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相关显著;在高外显/低内隐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相关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不一致时,个体表现出对压力的不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个实验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实验1选择低地位群体大学生,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其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以及外显特质的评价;实验2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两个实验发现,在外显层面,低地位群体对外群体评价更高,表现为外群体偏好,但无内群体贬损;在内隐层面,能力维度的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为外群体偏好和内群体贬损,而在热情维度则表现为外群体贬损,即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的评价模式出现了外显和内隐分离现象。两个实验共同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评价具有内容多样性和心理水平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钟毅平  李琎王潇 《心理科学》2017,40(5):1161-1167
探索两类时间洞察力特质个体外显与内隐食物选择偏好。实验1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选出"现在享乐"和"未来定向"两类个体,考察其外显食物选择偏好,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个体选择更多垃圾食品。实验2中,两类个体分别接受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之后完成单靶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其对垃圾食品的内隐态度,并检验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组对"垃圾食品"存在内隐偏好。此外,对现在享乐者,解释水平改变会对食物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定向者,其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与未来时间定向者比,现在享乐者在外显、内隐层面对"垃圾食品"有选择偏好,并且解释水平会通过改变心理距离对其内隐选择偏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245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量表、内隐IAT测验和记忆测验。实验结果发现,1)外显自尊有效地预测消极信息的回忆量,低外显自尊个体对消极信息的回忆量显著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而两类被试对积极信息的回忆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证实了相关模型的假设。2)无论是积极信息的回忆率还是消极信息的回忆率,不同内隐自尊水平的个体的回忆量差异不显著,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与其关系也不紧密,试图通过外显手段区分内隐层面上有差异的两类个体,似乎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首次考察中国文化下伴侣身高性别二态性偏好,验证Pawlowski潜在伴侣身高偏好条件性假设,并探讨性别角色对身高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选择不同身高搭配组的男女身高均有显著差异,低个男性和高个女性会选择和自已身高接近的伴侣高度。(2)男性对伴侣身高要求比女性更宽容。(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被试对身高偏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周帆  王登峰 《心理学报》2005,37(1):100-105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传统“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并分析内隐和外显测验的关系,对280名大学生进行了外显连线测试,对87名大学生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发现: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男女大学生均存在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将男性名字更多地与愤怒词相联系,将女性名字更多地与高兴词相联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更明显地表现出"男性更容易愤怒、女性更容易高兴"的偏见;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比较中的妒忌:基于不同测量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娴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08,31(3):685-689
文章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以59名高职学生为被试,让被试与假想的目标(优秀群体和一般群体)进行比较,运用外显的自我报告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竞争失利后被试对于不同群体(优秀组和一般组)产生的外显和内隐妒忌,结果显示:⑴在外显测量中,被试对优秀组和一般组的优势地位的妒忌没有显著差异;⑵在内隐测量中,被试对于一般群体的妒忌高于优秀群体;⑶在性别维度上,男女生对于两种群体的外显妒忌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内隐测验上,女生对一般群体的内隐妒忌高于男生,表明了不同测量方式上性别的分离;⑷外显和内隐妒忌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1):44-46,40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结测验,对个体攻击性结构和自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个体在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在自尊上没有差异;(2)在高外显攻击性个体中,其自尊随着内隐攻击性增高而降低,在低外显攻击性个体中,自尊和内隐攻击性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自陈式问卷分别对大学生的内隐与外显竞争心理进行测量,同时探讨内隐与外显竞争心理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IAT测验中,竞争词汇或者图片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IAT测验与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相关。(3)除竞争动机外,男女生在外显竞争心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内隐竞争心理上,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强的内隐竞争心理。  相似文献   

17.
分别运用外显的描述性范式和内隐联结测验两种方法对决策的比率偏好及其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外显决策受到效价类型的影响,负效价情景下的比率偏好现象明显降低;(2)被试存在内隐比率偏好效应,这种偏好影响着被试对决策的认知和解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运用内隐联结测验来测量内隐比率偏好是有效、敏感的。(4)外显比率偏好与内隐比率偏好涉及决策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在人工语法任务、序列反应时任务中的成绩差异性表现。结果表明,场独立与场依存者在两类任务中内隐学习量的差异性表现一致,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两种认知风格大学生在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外显及内隐外显协同学习类型中的差异表现时发现,场独立者的协同学习成绩优于单独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且优于场依存者的协同学习。  相似文献   

19.
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