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2.
最近,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呢?我们认为,如果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出发,那将有助于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首先,社会基本矛盾的长期性,决定了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任何社会形态和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存在,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社会基本矛盾的以上特点,表明它的解决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1964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党内有教授头衔的库埃拉(Alfred Kurella)在耶拿大学哲学系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常常带有变化不定,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含义。马克思从来就把异化分为两种,即无利害关系的异化和敌对性的异化。前者可以转化成为后者。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把异化概念和异己的事物看得太神秘、太可怕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异己的东西完全不是什么可厌的和敌对的,相反,它是人类生活本身所固有,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去占有异己的东西,也就无法生活。他说,从人生到世上时起,他所碰到的一切东西,包括他所说的语言在内,都是异己的,也就是说,他所遇到和使用的一切,都是他的先人所预先创造好的。他说,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意义是无利害关系的,是中性的,因为马克思一再把“外化”和“异化”象同义词一样加以使用。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了走向劳动价值学说的道路,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原因,一句话,在异化的概念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生产同私人占有问的矛盾。最后他指出,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本矛盾的一切可怕影响都看成是异化现象,会妨碍人们去发现真正的真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以改革开放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而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实践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社会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是统治阶级通过上层建筑适时调节社会基本矛盾,缓解社会冲突,稳定生活秩序,从而维护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的体现,是社会发展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马克思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先进工业国获  相似文献   

6.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活动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在两种生产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可  相似文献   

7.
进入网络时代的伊斯兰,是世人认识伊斯兰的捷径。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上,伊斯兰从来不排除、不反对、不禁止有益于人类进步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因为,这一切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真主赐予人类智慧的具体体现。当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网上生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时代,刀、火、机器、网络……决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对于富于理性化的人类社会来说,拥有什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到底怎样,这就是穆斯林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有人说,网络为 21世纪的伊斯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上,伊斯兰从来不排斥、不反对、不禁止有益于人类进步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因为,这一切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真主赐予人类智慧的具体体现,而高新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因此,对于新生的事物,关键是如何正确的将其为伊斯兰事业服务。当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网上生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时代,刀、火、机器、网络、数字、数码……,决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针对富于理性化的人类社会来说,拥有什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到底怎样,这就是穆斯林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换言之,伊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经典式表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然而西方学者(过去称“资产阶级学者”)对这一经典表述大多不予承认,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过去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此的理解也有偏差。至于当今一些热衷于“超越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则不太关注甚至有些淡忘。鉴此,本文旨在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论仍然是指…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的人类生活形态。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人类文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日益提高的标志,是人类有更大的能动性的标志。站在时代精神文明高峰的阶级、民族或国家,一定是富于生机和创造精神的,它相信科字技术和一切先进的文化,并依靠它们来改造世界。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  相似文献   

12.
"礼"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所称颂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节仪式,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可以是个人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又可以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纲领;既可以是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的最终依据,又可以是社会机构运作中一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历经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的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气革命的出现,再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成熟,人类运用聪明才智不断提升、发展着生产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水平.当全人类都在为这一切改变欣喜若狂的时候,人类社会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另一种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正义与美德的丧失、金钱与利益的膨胀、人性与情感的缺失、色情与暴力的蔓延、欺骗与怀疑的滋生.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正在慢慢吞噬着人类的精神,反过来控制着人类的思想和灵魂.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为什么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反而愈发的混乱无章,人性的弱点愈发的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4.
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苏共纲领着重指出,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极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斗争渗入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政治的和法律的意识形态、哲学、道德、艺术和科学。目前,在苏联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当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科学方面,在建立深刻的人道主义的、集体主义的、真正民主的关系方面)对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决定性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反对现代资产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5.
论性调控的基本矛盾安云凤性关系的调控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另一方面是因为性关系的外化,对社会和人自身具有正、负两种相互矛盾的作用。我认为,收与放,强制与非强制,他律与自律是性调控的三对基本矛...  相似文献   

16.
苏共纲领强调指出,现时代的基本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共产主义正在实现使一切人摆脱社会不平等、压迫和剥削的伟大历史使命,确立各国人民的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从而开拓了地球上真正的人类历史。共产主义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式。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不同,共产主义既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的宗教 ,含藏着厚实的我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因素。有的学者赞誉它融摄性很强 ,有的则贬斥它杂而多端 ,有的说它是历史社会生活折射的映象 ,有的说它是有宗教特征的社会文化形式。总之 ,它有系统而博广的义理和独立而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它是华夏领域天籁、地籁、人籁自然谱成的合奏曲 ,虽是空虚来声、百音齐鸣 ,而其基调则是和谐的和活泼的 ,抒发着关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长生久视的热烈情怀。其旋律充满对人生的兴味、对社会的兴味、对生活的兴味。它的一切根本性义理 ,可以说聚焦于人类及一切生…  相似文献   

18.
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因素。人自身生命的和谐至关重要。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表现,者陟及到社会,都是社会行为。因为社会就包括家庭、国家、及整个人类大家庭。有位西方学者说,生与死都包括了人类问题的全部。所以,每人自身生命的和谐,自然与所有社会的和谐有关。一个人他自身生命是和谐的,他的生活才能是和谐的,个人道德才能符合社会公德,他才能愉快地使自己融入社会大家庭,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