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2.
辩证矛盾不是“A并且非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都采用“矛盾”这个词,这往往容易使人发生误解,以为“矛盾”一词只有一个意义,从而把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相混淆。事实上,“矛盾”这个词在辩证法和形式逻辑中各自有着互不相同的含意。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的矛盾,而形式逻辑所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相似文献   

5.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长期斗争的一个根本问题。“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竭力鼓吹“斗争哲学”,把这一问题歪曲、篡改得不成样子。为了彻底批判“四人帮”的谬论,拨乱反正,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这两种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同一性是包含着对立面的差别和斗争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在对立面同  相似文献   

6.
所谓不同质的矛盾,顾名思义就是性质不同的矛盾,它包括了一切性质不同的矛盾。而两类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只是不同质的矛盾的一种表现。“不同质的矛盾”的外延,比两类矛盾的外延大得多,前者包含着后者,而后者却不能代替前者。如果把这两者混同,在逻辑上就犯了错误。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针对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一文(译文见本刊1964年第12期)而写的。作者反对维亚克列夫把矛盾的本质主要与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联系起来,把矛盾的本质的表现主要与对立面的相互排斥联系起来。他认为,随着条件、特别是矛盾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现象中被提到首位的或者是对立面的分裂为二,或者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在不够成熟的矛盾中,统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而在成熟的矛盾中,“斗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个命题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抓住了任何矛盾的最本质内容,表现出一切矛盾的一般结构。他认为辩证矛盾的结构中包括: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矛盾中统一因素和“斗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由于矛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他反对把一切对立面都归结为两极的对立,而认为事物通常只是在其中某些特征方面是对立的。他认为统一有三种表现,即不可分离性、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统一在矛盾中也是能动的本质,而且是冲突和“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差别是处于可能状态中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他还反对维亚克列夫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而肯定外部矛盾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8.
读了李志红同志的《试论“结构矛盾”与“非结构矛盾”》(《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李文),颇受启发。但有几点不解之处,提出来与李志红同志商榷。一、从李文的标题和文中均可看出,这两类矛盾是两个“矛盾概念”(形式逻辑),那么,任何一个矛盾在这两类矛盾的归属上,只能是非此及彼,而不能是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而李文又认为,非结构矛盾是“事物自身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结构矛盾的诸方面  相似文献   

9.
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通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一事物除了同与自己相对立的事物构成特有矛盾外,还同其他相关事物构成非特有矛盾。认真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和加深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 (一) 非特有矛盾是矛盾的一种。而矛盾是对立面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对立,所以讨论非特有矛盾须从同一性开始。本质规定中具有共同前提、共同基础的诸事物具有同一性。例如男孩与女孩,男孩是尚  相似文献   

10.
本刊1983年第4期发表鲜开林的《矛盾就是事物吗?》和李胜光的《现存、现实、现实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两篇文章之后,陆续收到一些持不同见解的稿件,现将部分稿件摘要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对辯証矛盾进行結构分析,要求在客观矛盾中区別开外在水平和内在水平。外在水平是內在水平的表现形态。在外在水平上,对立面的轉化意味着一个对立面在另一个对立面中消失。在內在水平上,对立面的轉化是相互轉化,因此真正实现了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差別、对立、两极化、冲突、对抗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辯証地进行思考的人也能看出这些形式,但对这些形式的确定并沒有揭示出对立面相互渗透、同一的“机制”。作者不同意把矛盾定义为一个統一的、完整的现象之中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不同意把矛盾定义为互为前提、相互制約而又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关系,而主张用“同一”、“直接統一”、“相互渗透”代替“相互作用”、“制約”等詞。他把辯証矛盾定义为某一体系的各个相互排斥的因素之間的內在的、能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这些因素的相互渗透所决定的。他反对把辯証法变为上和下、善和恶、左和右等等平凡例子的总和的所謂“辯証”經驗主义。他反对外部矛盾的提法,认为辯証矛盾始終是內部矛盾。外部矛盾所表示的,实质上不是矛盾本身,而只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或者甚至是事物之間的外部联系形式。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发展列宁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这一原理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辩证统一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学说。他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是互相联结而存在的,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这一共性个性、绝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生产上常常会碰到一些关键问题,困难问题和一些“扎手”、“挠头”的事。这些都是生产中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地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厂水泥窑的小时产量在1953年开工生产时只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八十,现在已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一百九十  相似文献   

15.
“悖论”是什么?它就是挑战(或违背)常识的“大”理。所谓“挑战”,就有“矛盾”存在。所谓“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某一属性既属于同时又不属于同一对象。 这个简朴的“悖论”定义,比日常理解(和普遍辞典)只多添一个“大”字。无论是我这个定义,还是历来的绝大多数的权威定义,都认定“矛盾”就是“逻辑矛盾”,所以不时都可以省略“逻辑”一词,只不过,大家都认为,悖论不是普通的矛盾,而是一种“特殊”的矛盾。我要补充的是,  相似文献   

16.
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是两类根本不同的矛盾,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悖论是什么?它内含什么矛盾?这些问题在悖论研究中迄今尚未取得共识。黄展骥先生在《悖论内含什么“矛盾”?》一文中对此做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先生关于悖论可同时兼含“两类矛盾”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在论述中出现的逻辑混乱,既与混淆悖论和其他两类矛盾有关,又与他没有分开悖论的矛盾归属和悖论的构成问题有关。下面,先指出黄先生论述中不应有的混乱及产生这一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悖论的矛盾归属和它的构成问题。 一、不应该出现的逻辑混乱。黄先生认为,“‘悖论’是极殊的逻辑矛盾(甲)而非辩证  相似文献   

17.
矛盾的层次     
矛盾至少有四层含义。 一、矛盾的实体性:异与同即差别与同一。两个或多个在实体(基质)上不同相异的规定性,就是矛盾的差别性。规定性之间的接触、联系,则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差别性与统一性是一切矛盾存在的本源与母体。 二、矛盾的作用性:分与合即排斥与吸引。排斥性与吸引性是两种趋势或倾向,属于作用、运动范畴,这两种对立倾向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互补,互映性,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三、矛盾的活动性:斗与和即斗争与和谐。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碰撞、冲击的活动,是矛盾双方之间的排斥与吸引相互作用中的激烈紧张状态。和谐性是矛盾对立双方之间—种搭配、调整、推拿、摩擦、抚摸、按摩、渗透、贯通的活动。它起着调和与妥协的作用,使矛盾双方不因排斥过分而决裂。斗争性与和谐性不仅能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而且还能产生新事物。  相似文献   

18.
不能笼统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徐必珍,刘怀玉:矛盾在不同领域物质运动形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从一般意义上说,“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无疑是正确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但是,据此就简单地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不完全的、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些同志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应该“务实不务虚”。这里涉及什么是“务实”、“务虚”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务实和务虚不是指两种对立的思想工作作风,而是指两种不同内容的工作。务实是指做具体的实际工作,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事物,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事物具体整体,故名之曰“务实”。务虚是指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明确方向、确立原则等工作,它所处理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具体事物,它要舍弃具体对象的特殊性而抽取其中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从具体的客观对象出发却又离开了感性的具体,这一类工作本身并不直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故名之曰“务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译自作者所著的《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一书,该书共三章:一、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的本质,二、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表现的各种特点,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这里选的是第一章中的一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辩证矛盾是现象和事物中内在地相互制约着的力量和趋势的统一和斗争,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业已定形的范畴如“矛盾”、“对立”、“差别”、“冲突”等揭示出来的。“对立”是指矛盾的每一个方面,“矛盾”则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对立”表现为矛盾在成熟程度和强化程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差别”可以转变为“对立”,“对立”也可以转变为“差别”。“矛盾”与“冲突”不同,“矛盾”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冲突”只是在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过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刻才能来临。也不能把“矛盾”和“不相适应”等同起来。矛盾既可以表现为相适应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相适应的时期。辩证矛盾的特点就是对立的方面、趋势的统一和相互制约。对立面统一是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的特征。“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而“对立面的统一”则指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制约、一致、同一和均势。对立面的统一不能与对立面的斗争、相互否定分开。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对立方面和趋势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但不能把列宁关于统一的相对性这句话运用到辩证矛盾的一切形式上去。对立面的统一要求以事物和现象发展中的一致、平衡或稳定的因素为前提,这种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但是作为对立方面和趋势相互制约的统一就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应该注意到,不是一切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辩证矛盾的每一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保持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状态,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消灭这种状态。一个表现为肯定的方面,另一个表现为否定的方面。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个方面在一种关系里、一种意义上既可以作为肯定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否定的因素;既可以起保守作用,也可以起革命作用。矛盾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发生或形成、发展或积累、克服或解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它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