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08年12月底前公布的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统计,可得单字645个,不计重复字为154个。进行字频统计与测查,发现:字频分布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字频覆盖率达9%,即每11字就出现1次;仅出现1次的有109字,约占单字总数的71%。高频字集中在亲称用字、日名用字、作器或器名用字以及部分族名。亲称高频字是"父"。日名高频字集中在双数日,未见"丙"、"壬"。这些情况反映出商代山东与中原铜器铭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3.
春秋晚期齐围莱国的主帅据《左传·襄公六年》所载是晏弱,崔杼只参与了定莱田的活动,《左传》对这场战争具体过程的记载也较为简略。传世齐国景公时期铜器庚壶铭文也有关于"齐军围莱"的内容,通过考察铭文可知崔杼直接参与指挥了此次战争,铭文对战争的细节也有更为详尽的描述。本文也对铭文"入"字的相关考释意见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对铭文"庚入,门之"的含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张越  张连利 《管子学刊》2011,(3):130-F0004
铜鹰首提梁壶。战国时期青铜器。器物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腹径21.7厘米,足径136厘米。1996年临淄相家庄六号战国墓出土。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鹰首壶器口以鹰喙为流,长颈垂肩,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对称铆钉状耳。盖沿有一对环钮,套于提梁上,提梁为一弯杆连于两侧S形活动柱上,腹背部饰有一圆环。  相似文献   

5.
王百灵 《管子学刊》2006,(2):126-128
战国时期的金属工艺进入了更新的历史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上层人物中已经被普遍使用,陶灯具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看,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多,大约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盛行于战国至汉代时期的青铜灯,形式多样.常见的灯上有浅盘,中有柱,下有底座;还有一种盘边有柄,下置三足,称"行灯".再有一些灯制作成人形、兽形、鸟形、树形、杯形等,样式繁多,多属贵族使用.  相似文献   

6.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8,(1):45-45
错金博山炉:西汉青铜器装饰雕塑,为熏香用。于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器身高26厘米,炉盖镂空雕成山峦(博山)形,山势峻峭,峰回峦转,层层起伏,故名。山顶有三只小猴,其中一只骑在独角兽背上,半山腰有二仙人;山中还有  相似文献   

7.
勾稽鲁国出土奄、薛、周王太史、燕召公、陈、楚国睽士父、郙、莒、乘父士杉、杞、邾、铸、邿、史显、宋、鄫、徐、齐赒子叔子、蔡等十九国族带铭文青铜器五十余件;铭文篇章人事名物所涉之疆域东起海岱,西抵周原,南达江淮,北逾燕代。试对相关铭文内容酌为联缀诠绎,藉以揆度各历史时期鲁国对外文化交流趋向与融合之态势。  相似文献   

8.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青铜器——利簋.四十余年来,学界已对利簋进行了深入讨论,却仍存争议.其中对铭文“岁鼎(贞)克闻夙又(有)商”句的断读和释义就有颇多分歧.结合甲骨卜辞、金文、简帛文献,特别是清华简等相关出土材料,铭文断为“岁贞,克,闻,夙有商”似较为通顺.准此“岁鼎(贞)”读为“岁贞”,释作岁星出现并进行占卜.  相似文献   

9.
古铭新解     
翻开史籍可以发现,早在几千年前的商代,铭文已经流行。当时有一刻在青铜浴盆上的《盆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短短九字铭,连用三个“新”字,读来朗朗上口,既含盆浴的实际功用,又寓立身处世的勉励于其中。 镜子古称鉴,以铜磨制而成,一《镜铭》曰:“见尔前,虑尔后。”大意是说,明亮的镜子只能照见你的正面,却照不见你的背面,而祸患则往往隐藏在人们观察不到的地方啊!寥寥六字,发人深省! 令人倍觉有趣的是一条刻在手杖上的《杖铭》:“于乎危,放忿懑;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贵。”手杖本来是给人们行路时作为扶持使  相似文献   

10.
莒国灭亡于哪一年,学术界意见有分歧,被谁所灭也有分歧。有《史记·楚世家》所记楚简王灭莒说,此说不见于先秦资料,是孤证;有《墨子》和《战国策》莒亡于齐说。参考青铜器铭文解读,认为莒亡于齐说,不仅不是孤证,而且还有一些旁证。通过辨疑,作者确定相信莒国亡于齐说。  相似文献   

11.
《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金人铭》的内容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应该是黄老思想流行后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孔子时代。2.《金人铭》的内容性质与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特征不符。3.《金人铭》把孔子入周观书和孔子入太庙二事混合在一起,露出了破绽。4.《金人铭》称“三缄其口”,而“缄”字在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无“闭口”义。“缄”的本义为捆箱箧的绳索,“缄”有“闭口”义是西汉才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正>中山大学王晓升教授新作《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于2009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共9章30余万字。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后传统社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人们非暴力地整合起来?道德、法律与民主政治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共同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古老的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国王突然心血来潮.想看看自己的臣民到底有多大的力气,便举行了一次搬鼎大赛,谁能把一只千斤大鼎搬到自己的身后,便可获得一锭大金元的奖赏。大赛那天,面对那锭金光闪闪的金元,许多大力士跃跃欲试,但是几个大力土先后上台较力,大鼎始终纹丝未动,再也没有人敢上台献丑了。国王见台下没有动静,便大喊道:“想要金元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的思想,到战国中期发展为以农为本的思想。我曾把战国时期的重农理由归纳为三条: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二、农业是积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三、农业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管子》对这三条都有精辟的论述。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在中国古代,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男耕女织,  相似文献   

15.
勾稽齐国境内出土亚醜、册融、纪国、叔龟、画、小臣传、师、过、斟、鄩、上曾、鲁、铸、陈、蔡、曹、淳于、宋、商丘叔、蔇、陬、吴、越、燕、韩、赵、魏等二十七国族百数十件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篇章所涉疆域东起自海,西抵周原,南达荆楚吴越,北逾燕赵山戎。藉对相关铭文内容酌为诠绎,以揆度每历史时期齐与列国之间文化交流趋向与融合之态势。  相似文献   

16.
"封"字最初指土堆上植树,进而引申出在土堆上祭祀神灵之意。"禅"字出现在战国时期,最初指传、继、替代之意。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后,宗周祭祀体系散乱,战国时期"封"、"禅"的字义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指某种专门祭名。这一时期联系着学术思潮发生的重大变化,"封禅"说开始出现。到汉初,儒家、神仙家均有自己的封禅说,均由战国时期最初出现于齐地的"封禅"说发展而来。封禅性质属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半自然宗教,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秦简《日书》中众多规则和方法的研究,指出在战国时期,不仅已经有了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完整表述,有了五行与四时、五行与四方(五方)、五行与天干地支以及五行与河图十数等的配属,而且五行寄生十二宫和三合理论亦已完成并普遍应用;此外,还出现了阴阳穷绝、阴阳击冲、五行无气等观念;关于五行旺相休囚死的重要观念也已产生。据此,本文认为,五行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基本成熟了;战国是我国五行观念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即成熟时期。在此之后,五行观念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师■钟、姬寏母豆铭文所反映师■和姬寏母的关系,近年为学界所关注,有同姓兄妹或姊弟关系、夫妻关系等说法。但从姬寏母称师■之父静公不加亲称的情况看,姬寏母与静公可能是同辈之人;联系师寏父诸器铭文,得见"姬寏母"之命字方式可能是以其夫师寏父之字为字,静公是师寏父、师■为姬寏母子辈的可能性较大。师■宗族为周初开国功臣师尚父后裔留相王室者所建,分析师尚父后裔所建宗族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周代宗法制度下分宗、立宗及建构国家的模式以及周代军事长官、异姓宗族参与周王朝政治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高子戈     
长胡三穿,直内,内中有一横穿,援基部近穿处有“高子戈”三字铭文,通长18.5、高9厘米,内长6.5、宽2.7厘米。出土于山东临淄齐故城以北12.5公里的敬仲镇白兔丘村附近,1970年为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收藏。白兔丘村南有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高傒之墓。高傒,字白兔,谥敬仲,年少时与齐桓公小白友善,小白与子纠争夺君位,高氏拥立小白,“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史记》)。齐桓公以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与古文献学家,国际知名学者,当代古文字、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人。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佚籍、古史年代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起到历史研究所工作,后任所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