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顺福 《管子学刊》2020,(1):99-108
宇宙观是对宇宙存在体比如天、地、万物等的认识。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哲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万物的本源问题。它表现为对大一和小一的认识。大一指宇宙间的全部存在物。小一指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源。虽然古代有万物的表述,但是它并未遍指一切事物,因此并未有世界观的性质。真正具有统一性属性的概念是道。在老子、孔子等时期,道并未遍指一切存在物。从墨子开始,道成为指称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概念,具有了世界观性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形成于墨子。从庄子及其时代开始,人们将世界万物的本源归结为气,以为万物统一于气。这便是对小一的认识。由此,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哲学阶段。中国古代哲学开始于庄子及其生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0,(0)
<正>"中国"一词,考诸现存的文献及考古材料,大致可以追溯至西周初年。然而,"中国"观念或意识却可溯源于更早的时代。大致上古时人类的早期民族,其活动地域恒小,不免视本民族为世界之中心,故常以"中国"自居。中华民族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恒居东亚国际关系之中心,是以"中国"之名一直保留至今。然自晚清以降,随着国人视野的开阔,且尤感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逼,"中国"意识日渐淡化,虽犹存"中国"之旧名,不过只是作为近代世界体系中的列国而已,不复旧日"中国"之荣耀矣。  相似文献   

3.
社会现代化的冲击,包括社会过程和心理过程两方面。一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发展”使人类由温饱型生产劳动转变为创造型生产劳动,带来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为人们的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提出更高的期等待:“世俗化”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4.
家训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十分深厚的美育观念。中国古代家训把塑造高尚情操、才华出众的君子人格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内容和直接目的,要求君子当守道崇德、志存高远,有应世经务之才、率真儒雅的气质风范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认为美育重在艺术美、自然美的熏染,关键在于儿童早期教育,须循序渐进、行之有恒,贵在熏渍陶染、潜移默化。这些美育观念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经权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和“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哲学家对它的探讨,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权”作为哲学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从先秦到汉唐,以《春秋公羊传》作者、董仲舒、何晏、《刘子》作者等为代表,都提倡“反经合道”说。这是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命题。北宋以降,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以程朱为代表的道学家极力反对“反经合道”说,或提倡“权即是经”之说,或鼓吹“常则守经,变则行权”之说,否定“经”和“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形而上学取代了辩证法思想。明清时期,随着地主阶级改良派自我批判思潮的发展,以高拱、毛奇龄、戴震等人为代表,从理论上详细地论证了“经”和“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批判了宋儒的“执理无权”的形而上学,并且揭露了宋明理学的保守性和反动性,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和“趋势变法”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充满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经”和“权”认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6.
六合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作为建筑形制经历了初现、发展、成熟和衍变阶段。六合形制的初现至发展阶段,体现在由四面围起的空间转换成四壁、屋顶与台基,象征着天地四面;六合形制的成熟阶段,体现在四合院的四面建筑物、院落和台基,以及位于天下之中、四面筑有城墙的都城;在六合形制成熟的基础上,衍变出了像符望阁这样拥有中心寝宫、四个“凸”字形空间加上顶层六个空间的特殊建筑。六合形制的演变,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7.
人类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自身所处的空间进行探索与思考,同时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提出了客观之外、科学以及逻辑之外的询问。早在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屈原《楚辞·天问》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遂古之初是不是时间的开始呢?而上下未形对于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如何测量呢?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说:盖中国早期之哲学家,皆多较注意于人事,故中国哲学之宇宙论亦至汉初始有较多完整之规模。这种宇宙论的形成,在中国艺术中逐步体现。  相似文献   

8.
周一骑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07,39(5):934-941
与主流心理学所采用的机械因果观念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所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的感应观念。其特征是:注重整体性、远距作用及象征意义。感应以关系为核心,具有主体间性、创造性、象征性。受感应观念影响,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认为可以通过修养工夫恢复人心的本来状态,道家关心如何对来感者作出回应,儒家则重视以真诚的感唤起对方的应。在实践方面,人际交往之对等回报原则、与理想人格相感通的诠释途径、“德政”的治国理念、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培养感性以承担责任的道德发展观,都体现了感应观念。感应观与因果观形成互补关系,可扩大心理学的视野,在异化的世界里恢复生命的意义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思潮碰撞与交融,众多美术革命家提倡学习西方艺术观念,甚至要求全盘西化。我们学习和领悟西方艺术观念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西方艺术观念竟然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出的艺术思想,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亦受东方艺术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与确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思想中既有"真理"概念,也有关于"真理"的理论。本土汉语中的"真理"一词,主要是指真正的道理与最高的意义,与之相近的概念是"道"。汉语佛教中的"真理"概念及真理理论,主要是一种价值论。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与真理理论,则主要是一种认识论。在中西古今哲学比较的广阔思想视野中考察中西哲学的重要概念与观念,对于发展当代汉语哲学,可提供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字观念的源起很早,《易》占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源头,自先秦经两汉至宋明,数字观念问题意识有较大转变.先秦思想家以数字观念解释万物的生成,建构其宇宙观.汉代数字观念继续朝向神秘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以卦气观念为核心的思想影响所及,几无处不在.为回应玄学和佛学的冲击,宋明儒者注重以数字观念建构形上学,既运用数字描述形质世界的秩序和意义,又处处强调数字所表述的形上本体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而且,宋儒的数字形上学和汉儒的数字观念有若干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易·讼>卦主要涉及诉讼问题,从<讼>卦本身的含义以及历代学者对<讼>卦的解读和称引,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诉讼观念,这些诉讼观念主要包括贱讼观念、清官情结以及诉讼中的尊卑不犯.这些诉讼观念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从<周易.讼>卦的角度去解读中国古代的诉讼观念,对于深入了解<周易>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关系具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服饰,一直与人类朝夕相伴,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对于它的感情不亚于对自己的肢体.现代设计中,女装设计的形式及标准对其他形式的服装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顾女性服饰的发展历史,总结其独有的特征,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4.
自有国家便有军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军队产生之后,它的形态可曾发生过变化,言者甚少。就中国而言,一般认为自从夏代创建军队,直至清代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试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入手,对当时军事制度的变化作些分析。一、常备军的创立管仲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参其国”,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士”。为什么要让“士”居住在  相似文献   

15.
16.
奥斯威辛之后,传统的上帝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汉斯.约纳斯在《奥斯威辛之后的上帝观念》的报告中系统地阐释了奥斯威辛之后他的上帝观念。面对信仰和苦难的悖论,约纳斯积极回应,从恶的责任者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他的"受难的上帝"、"生成的上帝"、"担忧的上帝"和"不是一个全能的上帝"之原因和价值,部分维护了上帝的属性,呼吁人类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式,也从直接通过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转变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天命"使"天理"内在于万物和人类,从而使万物和人类直接受其天赋之理(性)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类推思想与中国古代宗族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援类而推的方法 ,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形成这种思维方法的过程中 ,有一个“类”概念的发展过程 ;它的特质的确立 ,与中国古代的宗族社会有密切的联系 ,并因此具有了它的历史必然性与思维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天道———古代中国政治思维的精神与形态》一书 ,是德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政治学家皮特·奥皮茨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奥皮茨先生现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曾师从于德国已故著名汉学家沃尔夫冈·保尔教授 ,是德国汉学界当代富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慕尼黑学派的传人。奥皮茨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心是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其中政治的合法性问题为重中之重。奥皮茨教授学问扎实 ,为人谦和 ,思想中庸 ,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抱有同情理解。奥皮茨教授著述颇丰 ,主要作品有 :《中国古代与孔子典籍》 ( 1 96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