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田语 《宗教学研究》2020,(1):240-245
1830年,美部会开辟了美国基督新教在中国的第一个传教站。作为美国首个派遣传教士来华的海外传教机构,美部会是中美早期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这一组织的旨趣根植于美国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它是美国本土对印第安人传教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了以爱德华兹、霍普金斯等宗教神学家为代表的新神学派的影响。在教会长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经营广州同孚行的美国商人奥利芬的呼吁成为美部会派遣对华传教士的直接诱因,裨治文来华则正式拉开了美部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美国驻华领事官员与地方基督教是学术界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往论著集中讨论传教士对美国、对华外交的影响及美外交当局利用教案扩大在华利益等问题。上述内容难以完全呈现美国驻华外交官与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复杂关系。本文尝试梳理晚清美国驻闽领事馆档案,分析地方基督教与外交体制相互渗透、传教利益与外交、商务利益相互角力以及领事对待华人教徒的矛盾心态,初步探讨晚清美国驻华外交官与基督教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的经济改革与开放使中国人开始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其附带的社会文化变迁所造成的各种挑战。海外华人移民群体参与基督教的现象即是这一重大变迁之一。本文利用笔者在法国与意大利进行的多点人类学田野调查,对华人移民基督教在社会经济地位、区位框架以及移民适应的方式渠道这三个层面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试图理解世俗化欧洲框架下华人移民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最后,本文指出现阶段欧洲华人移民基督教的最大特色是依托于华人家庭与华人商城的社会经济纽带的放射性发展模式,而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基督教的自立思想和实践始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中国基督徒试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传教而使基督教具有的"洋教"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被中国民众所反感和仇视。其根本出路,则是全力摆脱外国传教机构的控制而自办教会。1872年,广东基督教徒陈梦南自行租房传教,并于1873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此举乃华人自办教会之首创。1881年,  相似文献   

7.
中美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的外交关系,与当时基督教在华的传播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首先向美国政府鼓吹对华建立外交关系的,是美国驻华宣教士伯驾。为发展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打破清政府的传教禁令,伯驾不仅积极说服美国政府开展对华外交,并亲自参与有关外交活动,促成了美国最初的对华条约外交关系。此后,由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培养的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以培养洋务运动急需的现代化人才为由,极力劝说清朝政府派使团赴美。同时,他还以其外交实践,最终促使清政府任命驻美外交公使,形成中美早期的双边外交关系。可见,基督教传播之直接动因与其传播影响的间接效应,对于中美早期外交关系的建立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基督徒出现较早,但华人基督教会直到1946年才出现。该地区现有华人基督教会近30家,信徒5000多人,约占当地华人总人口的5%。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寻求族群归属和文化认同;寻求物质与精神帮助;华人教会的主动宣传。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有:组织独立,神学保守;华人新移民是华人基督教会的生力军;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三种语言并存;尽量少谈或不谈政治。华人基督教会的功能有:解决华人信仰问题;团结华人;服务华人,教育华人,帮助华人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基督教会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文报刊和中文学校一起构成美国华人文化社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杰 《宗教学研究》2012,(2):183-188
教会人士认为,传教事业与医疗事业并行不悖,互为依存。基督教在华医疗传教事业于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迁过程,并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基督教医疗传教习惯的影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边疆服务活动中,将医疗卫生当作在边民中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在服务边民的事工中加以广泛应用。医疗传教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近代福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新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本文尝试结合基督教研究与华侨华人史研究,对这三次集体移民做一述评,分析比较移民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及其社会角色的异同.文章认为,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亦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得许可进入中国内地、西藏传教,以向中华全境传遍"上帝的福音"为宗旨的基督(新)教差会中国内地会,率先进入清代十八省中尚"未有福音传入"的内地(西部)九省。西部九省开教,成为近代基督教中国内地及西部边疆传播的时间窗,有不平等条约中的传教条款为时代背景,也是内地会的传教宗旨、戴德生的传教策略的结果。西部九省开教,为内地会日后发展成为近代最大在华基督教差会叩开了成功之门,结束了基督教自入华以来仅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布道格局,随之而来的教会势力大量涌入内地,引发了民教冲突,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李翚 《法音》2023,(1):65-69
<正>东南亚各国是华人的主要迁徙、聚居之地,也是民族与信仰多元化的复杂地区。华人迁居到东南亚各国后,在主动融入当地宗教信仰体系的同时,又保有、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在泰国、缅甸等以崇信佛教为主的国家,还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亦或是菲律宾等基督教国家,中国式佛教都随着华人在各地流传、扎根。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时期,基督教在校园的传播发展迅速,基督教不仅通过教会学校进行传教活动,而且还积极在公立学校传教。北洋政府时期对私立学校主要通过注册等手段加以限制,对公立学校则通过各种法令予以管理,但缺乏明确的态度,因而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音思想产生于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神学思潮,并伴随而生相应的社会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音思想经由海外传教运动入华,通过演讲布道、会议、文字出版物、基督徒知识分子间讨论等方式在中国基督教界广泛传播开来,推动着许多基督教团体和基督徒参与到社会改良活动中,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和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8,(10):31-31
米怜在短短九年的传教生涯中,忠实执行马礼逊制定的政策,苦心经营南洋传教基地。南洋传教基地的建立,是马礼逊和米怜鉴于清政府严厉禁教,难以在中国内地开展传教工作,不得已选择南洋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建立一个基地,以便培养华人传道,由他们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为此,1814年,米怜赴南洋考察,在取得马礼逊的同意后,决定在马六甲建立基地。基地于1815年建立,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办学校、办印刷所、办刊物和慈善。本期我们介绍米怜所办的期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什么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不再依赖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外部支援,反而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切入,通过对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内部社会资本结构面的考察发现:1976年以后东南亚华人教会间的互动频率大幅提升;以堂会为单位的网络密度较以往已有所提高;各种小团体间已逐渐建立联系;内部网络的群体中心性处于较低水平;上述结构面内部社会资本,为东南亚华人教会获取有益信息提供了频繁广泛且多样的接触机会,促进了信息的顺畅流动,并且有利于内部跨宗派、跨区域合作的形成。其实际成效就是东南亚华人教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并在较为一致的"教会增长"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地区联动、神学教育、大型布道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原有单个教会和机构难以实现的教会事工,最终促成华人教会在信徒人数和堂会数量的大幅增长。上述分析说明,内部社会资本的提升是促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发展模式已从"外生型"转向"内生型"。  相似文献   

17.
王冬昀吴新望 《天风》2014,(7):F0003-F0003
本刊讯:为期两天的由韩国对华基督教交流协会和中国基督教两会合办的中韩基督教交流研讨会于2014年6月16日至1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中国基督教组成了由33人参加的代表团参会,高峰牧师、阚保平牧师,单渭祥牧师等教牧和韩国部分教会代表围绕中韩教会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主题发表演讲。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发去贺信,蒋坚永副局长率团参会并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综合分析多种数据,本文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基督教组织宣传的猛烈,但仍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究。基于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基督教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在中国高校的传教力度较大而且偏好精英学校。被传教已成为相当部分学生大学经历的一部分。传教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基督教的了解和理解。高校在校生中自称信仰基督教的比例比总人口中对应的比例更高,基督教信仰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其他人群。但总体而言,学生对基督教所知甚少,面对传教活动比较谨慎,防御心态较强,深入接触并大规模皈依基督教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20.
美国传教士毕德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他在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拓展传教的途径,在中国各地开展了公共卫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毕德辉以公共卫生为媒介,与知识精英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不仅引起了官绅对公共卫生的注意,也为传教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但是,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这使得毕德辉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