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微机化的伪随机点立体图对发生器产生静态和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对(RDS),显示在左右两个示波器上。RDS图形中的元素密度可以改变。具有正常立体视的10名被试通过立体镜观察这些图形,测量双眼融合能产生完整立体图形感知所需最小的元素密度,即密度容限。 设计了三个实验用以检测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密度客限的影响。第一个实验,在静、动态RDS图形下,改变视差图形面积;第二个实验,改变视差图形的形状;第三个实验,改变视差图形的周长。 实验结果表明,双眼深度感知要求一定的元素密度容限,视差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对密度容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静态和动态RDS图形的密度容限也不相同。 本文利用RDS的整体立体感知特性和空间频率通道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郭昆  李朝义 《心理学报》1995,28(2):167-173
研究了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的条件下,受试者分辨随机点阵立体图对的立体视敏度(最小视差).结果表明:(1)在亮度对比条件下,立体视敏度随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加,10%的对比度即可引起立体视知觉,对比度大于30%时达到饱和;(2)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3)当双眼分别接受不同颜色的等亮度立体图刺激时,与亮度对比条件相比,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无明显差异;(4)当受试者双眼分别接受由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形成的立体图刺激时,只有当颜色对比图中图形与背景间的对比度超过等亮度值38%以上时,才能形成立体视知觉.以上结果提示,大、小细胞系统(包括斑点系统与斑点间系统)均参与立体视知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人的体视抗干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四套随机点立体图对,用以说明双眼视差、图形大小和结构、图像质地与人的体视抗干扰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出的主要结果是: (1) 体视抗干扰能力与视差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在本工作所取视差范围(0.32°—1.6°)内,视差大,噪声容限低;视差小,噪声容限高。交叉视差和不交叉视差的噪声容限是不对称的,交叉的比不交叉的高。 (2) 立体视觉抗干扰能力与图形的大小和结构有关。图形越小越复杂,噪声容限就越低。 (3) 立体视觉抗干扰能力与图像质地有关。“棋盘格”质地的噪声容限略高于“窗纱布”质地的噪声容限。 (4) 随机点立体图对的最大噪声容限看来不会超过30%。  相似文献   

4.
姚国正 《心理学报》1992,25(2):32-37
设计了四组随机点立体图对,用来探讨图形的大小、位置、双眼视差、图形三维结构、图像质地和人的双眼立体视觉可塑性容限之问的关系。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是: (1)随机点立体图对的体视可塑性最大容限在17%左右。 (2)体视可塑性容限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有关;图形太大、太分散,都会使体视可塑性容限降低。 (3)体视可塑性容限与双眼视差大小、图形三维构型有关;视差太大、构型大复杂,也会使体视可塑性容限降低。 (4)体视可塑性容限还与图像质地有关。小圆点和棋盘格质地的体视可塑性容限高于窗纱布质地的可塑性容限。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眼视差的立体视觉不改变目标与掩蔽刺激之间的信噪比, 但能使不同的刺激被知觉在不同的深度位置上以降低目标信号所受到的掩蔽作用。本综述在总结前人双眼去掩蔽研究的基础上, 强调深度维度上的视觉注意在这种主观空间分离去掩蔽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介绍了双眼去掩蔽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典型性应用。最后, 结合听觉主观空间分离去掩蔽的研究进展, 本综述认为主观空间分离去掩蔽是大脑处理复杂刺激场景的一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图形的创意过程中,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尤其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图形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类型可以以视知觉为主导的图形创意思维方式展开。从主体视距的变化,多视点的观测,主客体空间观测位置的变化,打破眼睛生理结构的视觉再认识,以及光线的变化带来的新视觉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这些以视知觉为主导的图形创意思维的创作方式和它们所具有的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的目的是希望了解立体感形成时双眼图象空间频谱的融合规律。我们利用不同质地的两套随机点立体图对,经过不同空间频带(低通、高通、带通)的光学滤波处理,然后将滤波后的图象作各种左右眼搭配观察。得到: 1.同样滤波的立体图对均能形成立体感; 2.不同质地的立体图对,空间频带搭配相同,但观察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3.目前我们尚不能用立体图对的两个图像的空间频带是否重叠来了解两眼融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 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 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 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 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 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 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 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相似文献   

9.
双眼立体视觉的信息加工Ⅰ.视差和空间频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部分;也是三个步骤: Ⅰ.根据视差用计算机产生立体图对; Ⅱ.立体图对的空间频谱; Ⅲ.视差和空间频谱的关系。 得到一些结果: 1.具有视差的立体图对的空间频谱高峰有相对的位移。 2.移动的偏向和三维物体离观察者的远近有关,如果是一个单调变化的物体,则离人近的一侧频谱高峰向高频方向移,离人远的一侧向低频方向移。 3.移动的多少是和三维物体的平均深度变化率有关,变化率愈大移得愈多。 4.高峰的峰值则和三维物体的绝对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APPLE Ⅱ微机控制的同视机,选用医用三级检查图片中的彩色和黑白两种立体图对,对30名被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视机条件下,当双眼图象交替闪烁相位的交替频率平均在7Hz以上时,双眼立体视觉形成。(2)双眼刺激交替呈现时,彩色图对的立体感闪烁融合阈值约为33Hz,黑白图对的立体感闪烁融合阈值约为25Hz,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