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史学家大都承认,《管子》一书,并不是管仲所作,而是我国战国以迄秦、汉以来的一部诸子集成。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刘向、刘歆父子所著的《七略》说:“《管子》十八篇,在法家”;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把它列入道家,共八十六篇;现在通行本《管子》卷首的刘向《校录序》说,他校雠了关于《管子》的书有五百六十四篇之多,除去重复的四百八十四篇,定为八十六篇(数目并不相符)。《校录序》的说法虽然和《汉志》的篇数相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不提宋鈃尹文齐国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驺奭等七人。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名家类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小说家类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颜师古注《汉书》,在《尹文子》一条下面介绍说:“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4.
晏子是齐国与管子齐名的贤相,专门有《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治理齐国的政绩和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说此书“世多有之”,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出土的竹简中也有《晏子春秋》,说明这部书在当时颇为流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名臣贤相为数不少,但能够象晏子这样有后学记载其言论事迹自成一书,并且广为流传的却为数  相似文献   

5.
《晏子春秋》主要记叙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突出表现了晏婴富国强民、减役免赋、节俭省刑的治国思想。他长期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可谓德高望重。孔子赞扬他:“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晏婴所处的时代正当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他身为三公之重臣,尤其相齐景公时,敢言直谏,深得民心。《史记·管晏列传》赞扬他:“其在朝,  相似文献   

6.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于敬民丛鲁江一陈胜起义前的身份,汉代有如下几种说法:司马迁一方面认为陈胜是“戍卒”(《史记·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又称陈胜为“匹夫”(《史记·儒林列传》)。徐乐称陈胜为“布衣穷处之士”(《史记·主父偃列传》)。贾谊说“陈涉,瓮...  相似文献   

7.
《周易·系辞》与《管子》战化军《系辞》是《易传》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系辞》者,取纲系之义”,(《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易正义》)从整体的角度,着重阐发了《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提高《周易》这部卜筮之书的哲学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代,人们...  相似文献   

8.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9.
按是篇大旨务在裒多益寡,均剂盈虚,所谓“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是也。《说文》“侈”与“奢”互训(人部378页);《尔雅·释言》:“侈、多也”。“靡”,有“靡散”之义。《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注:“靡、散也,分散而共之。”《礼记·少仪》:“国家靡敝。”《正义》亦有“靡散”一训。《荀子·富国》篇:“有倚契伺诈权谋倾覆颠倒以靡散之。”侈靡者,有饶多之财必使散于众之谓。《管子·霸言》  相似文献   

10.
读《易传》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易传》产生的时代 《易大传》七篇,汉人以为孔子作。《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作于孔子说,宋儒王景山、欧阳修已疑其非是。至晚清以来疑古学起,此说更遭否定。康有为认为《易传》为刘敬所伪作(见《新学伪经考》),顾颉刚谓《易传》之作,最早不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见《古史辨》第二册),高亨先生则以为作于战国时代(见《周易大传今注》)。按,康氏乃纯骋臆说,学人…  相似文献   

11.
学术书评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445页学术史研究,过去基本上是沿循“因书求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和“因人求学”两条路径。从刘歆《七略》到章学诚《校雠通义》,属于前者,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献学的进路;从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到黄宗羲《明儒学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类属于后者,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基本上是列传式、学…  相似文献   

12.
一、今本《鬼谷子》非伪《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乃闭室不出,出其书徧观之.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今本《鬼谷子》中有《阴符》篇及《揣》、《摩》二篇.可以知道这部《鬼谷子》应该还是司马迁所曾经见到,战国时代苏秦时候的旧物。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文武并用,亦即礼法并用的政治家。文武并用或礼法并用的治术,是古今最一般的经制之术。管子所以能够佐齐桓公“保义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晏子春秋·内问》),能够变通周公之法而“以基伯道之始”(赵用贤:《管子书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能较好地做到德威并施,张弛适度,或曰霸道、王道的杂用。“道无常稽,与时张弛”(《后汉书·崔骃传·达旨》),正是管子“遂武功”、“立文德”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晏子及《晏子春秋》古来多有评说。虽然臧否不一,爱恶有异,但总起来是誉多毁少,多所肯定。孔子与晏子并非志同道合,交相毁亦交相誉。孔子曾数赞晏子是“达于礼”、“合于义”的“君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并表示“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见《论语》及《孔子家语》)。司马迁则大动感情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其后论者蜂起,或以儒者赞之,或以墨者称之,或谓非儒非  相似文献   

15.
试论晏子的“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子是齐国继管子之后的又一著名贤相,一生事灵、庄、景三朝,虽然没有象管仲相桓公那样使齐国称霸中原,却“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失为大国。(见《晏子春秋·谏》下第五章孔子赞语。下引该书仅注篇名)其本人也“三世显名于诸侯”,以至于司马迁愿为“执鞭”。(见《史记·管晏列传》)其治国思想不仅为时人所钦佩,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尤为突出,值得我们在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方面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大夫,以多谋善辩著称于世。《晏子春秋·內篇杂下》第九、第十两章记载的他出使楚国的故事,长期脍灸人口。现在我把这两章文字称之为《晏子使楚》,做点逻辑分析,以说明晏子善辯同运用逻辑推理的关系。《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九章: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邪?”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  相似文献   

17.
<正> “三归”一词屡见于《论语》等先秦文献,历代虽不乏注释者,然而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确诂。已故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管仲有三归而富于列国之君,这件事前人没有作出适当的解释。按《论语·八佾》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官事不摄”是说管氏家臣众多,各职均备,不用兼职或代理。至于“三归”是什么,二千多年来还是一个谜。汉刘向《说苑·善说》云:“桓公谓管仲:‘政卒归子矣。政之所不及,惟子是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清武亿《群经义证》从这“台”字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他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管子·山至篇》‘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是齐旧有二台,以为贮藏之所。……《晏子春秋·内篇》  相似文献   

18.
<正> 《论语》和《孝经》是先秦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著作,自从西汉刘歆的《七略》和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第一次将它们收入目录学著作中后,二书在历代史志中的著录顺序曾发生过前后不同的变化。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但早已失传,它的基本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将汉代的藏书分为六大类,其第一大类“六艺略”,主要包括儒家的《六经》及其传注,相传这些经传都经过  相似文献   

19.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西汉官方政府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征引,考证上古军制,并且引为自己讨论军事问题的立说  相似文献   

20.
道教辞典     
《无能子》晚唐无名士哲学著作。《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约成书于光肩三年(887年)。自述:“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且饥,嗟吟者相从焉”(《无能子·答通问》)。撰者系贫寒书生,是一位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家。《无能子》三十四篇,分上、中、下三卷。“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无能子·序》)。认为天地阴阳都由气的变化而来,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圣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