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学生的评价对中美高校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测量和比较,并对两个教师群体在教学风格上的差异能否部分地解释中美大学生存在的课堂学习行为差异进行了检验。研究采用相关量表对185名中国大学生和120名美国大学生施测,要求他们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所感知的中美教师在执行型、保守型和整体型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中美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行为的课堂活动参与、提出问题、对师生关系的独立性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所感知的教师教学风格的各维度均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显著相关;教师教学风格中的保守型和整体型能够部分地解释中美学生之间存在的课堂学习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录像为实验材料,以98名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非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反应时测量法探讨小学教师加工不同类型课堂信息的速度和辨别能力。结果表明:有学科教学经验的教师(语文和数学教师)在重视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经验对教师的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和教学专长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专长以及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师选择注意与洞察力对课堂信息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注意和洞察力在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以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对选择注意与洞察力对教师课堂信息知觉加工速度与辨别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注意与洞察力呈现显著正相关;选择性编码与选择性比较对课堂信息加工速度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注意对教师课堂信息判断的正确率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性联合对三类课堂信息加工速度与辨别力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张学民  林崇德  申继亮 《心理科学》2006,29(6):1312-1316
本研究采用小学语文和数学视频教学录象为实验材料,以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反应时测量法探讨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对不同类型课堂信息的加工速度和辨别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处理课堂背景信息方面采用了相似的策略,忽略与课堂教学无关信息;语文和数学教师在处理课堂信息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语文教师更注重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课堂气氛的调节,数学教师强调学科内容教学本身的精确性;小学语文教师处理课堂活动信息的加工速度显著快于数学教师。本研究的结论对小学教师培训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教师和学生知觉到的问题行为具有一致性。课堂问题行为受到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不足,缺少长期追踪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索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神经机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向低龄延伸;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干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国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也加入了课改的行列。我校制定了“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以“自主课一展示课一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整个课堂,教师的“教”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常常是观众,他们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目标方向、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成功体验,有的更多只是疲劳、应付和厌倦。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我们教师要真正把思想转变过来、把我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要从讲台上退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上好一节课,就我个人教学实践来说,也曾碰到很多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思路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回答准确,便被称为一节好课。但是如果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欲太强,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学生没有自己真正的动脑思考,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那学生又怎样建立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又怎样能提高学习能力呢?一节课只有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才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被动填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8.
教师对课堂信息的知觉和加工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专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有关课堂场景中学生行为知觉和注意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主观报告和定性分析等研究方式,不仅缺乏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客观量化的分析,对教师如何加工课堂场景中学生行为也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11名专家、9名经验教师和17名新手,让其观看一段时长约15秒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视频,并记录其观看过程中的眼动信息。结果发现,教师对学生课堂典型行为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次数比率多于问题行为;相对于专家和经验教师,新手对学生的典型课堂行为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时间更长、注视比率更大;就学生的典型行为而言,新手比专家和经验教师注视的次数更多、总注视时间更长,注视的比率也更大。结论认为,教学经验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场景中学生行为信息的知觉,新手对突显的典型行为关注要多于问题行为,而专家和经验教师则在典型行为和问题行为上平均分配注意资源。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师课堂信息表征对知觉加工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80名20~40岁小学教师进行实验室实验与心理测验,探讨小学教师表征深度对不同类型课堂信息加工速度和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对部分参加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表征深度对课堂信息加工速度有显著的影响,对课堂信息判断正确率没有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访谈结果与实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练就一张铁嘴”,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在课堂上或别的场合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也可能很差。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正是对那些知识渊博而表达能力差的教师的描绘。  相似文献   

11.
初中的学生认为数学是很枯燥乏味的,一提起数学他们的头都大了;一上数学课就不用说了,硬着头皮撑到下课。这都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的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未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没有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快乐教学法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而构建高效课堂将是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追求的永恒话题。那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如果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能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渠道。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更多体现在教师的"课堂面授"上,课堂讨论则更多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上。2008年7月,笔者组织了一次涵盖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二、三年级11个专业的关于大学生对课堂讨论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课堂讨论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共识,并广泛普及使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受到广大学生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存在着师生双方和高校教师考核机制共同需要改进、提高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后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用心观察不难发现:所谓数学“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那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和谐课堂呢?本文就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和谐的“双主协调”教学模式作一探究,以便在新课程教学中实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本科院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大力扩招,导致了近年来普通职业教育大专院校招生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有一定动手能力,普遍没有学习兴趣。致使在上课时学生出现走神、打瞌睡、交头接耳、玩手机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有两点影响比较大:第一,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差,不能主动学习;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或内容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职业院校,也引起了教师们对高效课堂的关注。这里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职业院校高效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最近,学校各教研组安排了一系列的公开课,有新教师的“汇报课”,老教师的“示范课”,还有经过几轮“磨课”后展示的“精品课”。这些课有一共性:每一堂课教师都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由此可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热情是高涨的。对这些公开亮相的课,所有老师都是经过殚精竭虑的准备,可课堂效果相差挺大。这固然跟教师的基本功:教材把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以及班级差异有关,但毋庸置疑,与多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但是我们科学课的教师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课时与教学任务发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课堂开放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的“活课堂”呢?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从课前准备、教师角色定位、学生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将发生较大的转变。教师除了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在授课时也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把课堂变成与学生进行隋感交流,开发学生潜能。因此,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有关课堂提问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后期,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就课堂提问做了大量相关研究,本文在对当今国内外现有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后,试图找出英语课堂提问有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美术课堂要实现素质教育,根本在于如何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延展美术课堂,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美术课堂的良性循环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美术课堂只有在平等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我们的美术课堂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优势,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