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卢卡契漫长而曲折的学术生涯中,美学是贯穿其一生的研究领域。从他的博士论文《戏剧的形式》和第一部美学论文集《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到晚年的代表作《审美特性》(1963年德文版),跨越了半个世纪。如果说《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独创性探索,那么《审美特性》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拓性贡献。他提供了一种在知识论基础上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开拓了一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与生存论视野中的美学研究路线。一美学作为研究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人文学科,哲学观念的取向是决定其世界观和方…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2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崔宜明教授新著《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及《东方早报》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一书的写作风格、研究理路与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会  相似文献   

3.
自从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开展以来 ,被称为“后实践美学”的诸美学学派兴起 ,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 ,中国美学已经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场讨论尚未终结 ,至今仍不断有新的文章发表 ,这无疑有助于这场讨论的深入发展。最近彭富春先生的《“后实践美学”质疑》一文 (载《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7期 ) ,以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方式为实践美学辩护 ,值得注意。彭文先证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 ,由此否定后实践美学存在和命名的合法性。这就涉及到美学以及哲学的现代性问题。对此 ,彭文认为 :“所谓的美学具有三个历史维度 :古典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李泽厚先生80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世界哲学》编辑部、《读书》编辑部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及40多名在京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聚一堂,就李泽厚的美学创构、思想阐释、学术方法及文化涵义等展开深入探讨,其间屡屡涉及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担负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5.
由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人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0月 17日至 2 1日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这一主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认识生长在生态学与美学结合点的生态美学的性质 ,这是与会学者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曾繁仁认为 ,生态美学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存在观 ,其中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和人文精神 ,而“动态平衡”应是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聂振斌…  相似文献   

6.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7.
<正> 《易传》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易传》虽然不是一部美学专著,但它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易》者象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理论思维,而且也影响了形象思维,从而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和审美中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哲学的依据。另外,《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以及《易》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作出解释时,使用了“阴阳”、“刚柔”、“乾坤”、“知几其神”、“通变成文”和“修辞立诚”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对这些范畴和命题的深入发挥,同样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美学史的角度讲,不了解《易传》,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但把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金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逻辑》是属于知识论的,《论道》涉及到了对因果、归纳的必然性的说明,《知识论》直接就是知识论了。但是,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能”的问题。照金岳霖所说,“能”的出入、“无极而太极”,都不是知识论。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第二种观点未能…  相似文献   

9.
岳友熙 《管子学刊》2006,(4):104-108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的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的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一种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的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的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
访谈对象:高宣扬(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从事德法哲学美学研究) 访问者:林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启蒙哲学与现代西方艺术研究) 问:高教授,您近来连续出版《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和《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等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著作.在您的学术作品中,我们发现,您不只是在研究哲学,而且,还关注艺术,尤其是对生存美学进行集中研究.而且,您近几年在国内外连续策展有关“生命艺术现象学”这一主题的画展.您能不能谈谈什么是“生命艺术现象学”?  相似文献   

11.
由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与哲学系共同主办的 2 0 0 0年“新世纪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9月 9至 10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芬兰等国内外 2 0多所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的专家学者 ,以及《光明日报》等报刊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系统地表述在《论道》和《知识论》这两部著作之中。综观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说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知识论》主要是论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认为知识论的对象是“知识底理”,而所谓“知识底理”即是“共相底关联”。对于什么是共相或共相的关联,《知识论》虽有所论列,但对之并未作充分而系统的阐述,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殊相中求“知识底理”或“共相底关联”;而且它所涉及的共相也仅限于“有观的共相”,即整部《知识  相似文献   

13.
孔颖达系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哲学诠释文本,但却涵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如《周易正义》等文本,就直接包含了丰赡的美学思想材料。如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审美意象等范畴为中心的美学,而审美意象的重要基型是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5.
"兼和"之道及其道者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学术春秋中 ,张岱年先生无疑是一位兼综思想学术、融合古今中西、贯通道德文章的哲学大师。先生九五华诞在望 ,由清华大学刘鄂培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 (以下简称《学记》)一书 ,收入清华“世纪人文学术史研究丛书”正式刊行。承蒙作者惠赠 ,乃将自己的读后感受整理成篇 ,写下来留作记念 ,以答谢张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指点和教养。先生 2 0余岁时便出道哲坛 ,至今已是独步风雨逾 70余载 ,雄文日月越四百万言。如此人生学术 ,非一部学术史记所能再现 ,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引言方东美先生说;“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首先在宇宙立定脚跟,不沾染低层世界,然后他的精神层层超升、解放,直到精神世界的顶点,在那儿形成不朽的人格,再发出生命的光辉,这样才算是哲学家。”(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22页)从此看来,方先生的哲学精神可能是从《庄子》那里得到的。但是,关于庄子的知识论方面,他没有文章细致地探讨过。我认为从《庄子》可以找到中国知识论的一个典型。我想透过《庄子》,试探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知识的一种看法。为了方便起见,我从两方面研讨庄子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下旬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学和艺术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媒介和审美文化批判”、“中国传统美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和深入探讨。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18.
《易经》有“章”无“文”,以“章”立美;《易传》有“章”有“文”,以“文”概“章”。“章”与“文”有同有异。在诉诸视觉感性之“纹”的含义上,二者有共同点。差异在于,“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以虚带实”,主虚。“章”主实,着眼于有形的地物之美,可以用于表达概括性的审美观念。“文”主虚,其审美观在《易经》中为宇宙观的神秘氛围所包围,主旨是沟通神人关系,为人赐福,而不是审美。《易经》有“章”无“文”,只有从美学角度才能说得清楚。“章”与“文”的差异,一方面表明《易经》的美学意蕴立足于坤地之美,而未及乾天,另一方面还预示了形式美观念必然经历从“章”到“文”的历史性演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20.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