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恩平 《天风》2013,(10):31-31
智慧盖世的君王所罗门以他丰富的生活感悟说:"死苍蝇使作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传10:1)此话富有哲理,对每个人都是有力的提醒,尤其对每一个侍奉者,更具丰富而沉重的属灵教训。  相似文献   

2.
王莉 《天风》2004,(5):31-31
列王纪上4章29节神赐给所罗门极大的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 当所罗门只求智慧好管理众多以色列民时,神却赐给他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为什么神同时赐与他广大的心呢?当我在教会十几年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广大的心对于神的工人是多么重要。多少时候,教会纷争、同工分裂,都是因为没有这颗广大的心,以致于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 记得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两千年前的管仲和鲍书牙的事,鲍书牙与  相似文献   

3.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学报》2021,53(11):1244-1259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4.
示巴女王     
余红珠 《天风》2007,(6):14-15
示巴女王追求智慧的心志不仅仅在心里想着,她还付诸行动——在所罗门时代,有一个女王,不远千里来听所罗门智慧的话语。耶稣传道时,特别提起这位女王,主耶稣这样说:当审判的日子,南方的女王要来定这世代的罪。这南方的女王就是示巴女王。这女王到底有什么资格来审判这世界呢?她身上肯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的事迹记载在《列王纪上》,经中记载了示巴女王求见所罗门王的经过,据说示巴就是现在的也门,因为也门在以色列国的南方,所以被主耶稣称为南方女王。从示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     
瑞恩 《天风》2008,(6):24-24
所罗门是大卫王的儿子,以色列国的君王,也是圣经里赫赫有名的<雅歌>、 <箴言>和<传道书>的作者.他是一个集神、人宠爱于一身的人,也是-个极度矛盾化的人,他有着勤奋而敬虔的少年、智慧而辉煌的中年和痛悔而失落的老年.  相似文献   

6.
何介苗 《天风》2007,(6):12-13
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就是大卫如此的热衷于圣殿事工,却为什么始终没有动工建造呢?大卫与所罗门从血缘来讲,是父子相承,大卫是父,所罗门是子;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立国来讲,他们是两代君主,大卫立国,平定四方,所罗门治国,名扬四海。刚才读的几处经文,反映的是大卫、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天风》2012,(5):40-41
最近在网上看到"基督徒的10条信仰危机"的帖子,读来发人深省。今略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分享。一、把愚昧无知当敬虔智慧与愚昧是《箴言》中的重要主题,其中以敬畏神为智慧的开端,在这卷书中,愚昧人则有不同的文字表达,分别为:"愚蒙人"、"愚妄人"、"愚昧人"、"愚顽人"、  相似文献   

8.
李世峥 《天风》2013,(1):54-55
《传道书》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7:8)这是圣灵感动所罗门写下的劝世良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西谚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所罗门认为,“终局”比“起头”更为重要,这不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而是现身说法的肺腑之言。所罗门出身皇室,养尊处优;  相似文献   

9.
丽丽  恩光 《天风》2012,(11):42-43
(四)更年期之"祸"更年期是人生当中的情绪不稳定期,这是一个生理过程,无论男女,无人可以避免——当然包括基督徒。随着更年期的来到,自然会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影响到夫妻关系,在这一事实面前,基督徒不能想着凭某种神秘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避过这一"劫",而是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信心来克服更年期的负面影响。圣经上说"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箴24:5),  相似文献   

10.
恩佑 《天风》2018,(2):46-47
《哥林多前书》12章讨论了属灵的恩赐,这些恩赐有"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信心"、"医病的恩赐"、"医病"、"行异能"、"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保罗一一列出,然而并非包罗所有,他也没有说这里己经罗列了所有的恩赐。  相似文献   

11.
谷玉梅  王瑞芳 《管子学刊》2009,(4):44-48,116
齐国自周初建国直至战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先秦齐人天性劲勇、喜战、乐斗,齐国君民既是尚"悍"特性的继承者,又是尚"悍"民俗的提倡者、培植者和典型的示范者。齐国民俗尚"悍",有其政治、军事、时代之背景及其特殊表现,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中都可以窥见齐地民俗之"悍"所呈现出的勇敢和智慧之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圣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律法鼻祖摩西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确,光阴似百代之过客,岁月不饶人,古代大有智慧的所罗门  相似文献   

13.
马善义副秘书长赴马来西亚出席国际研讨会应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政府和沙捞越"伊斯兰智慧(希克麦)运动"的邀请,中国伊协马善义副秘书长赴马来西亚参加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7日和18日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  相似文献   

14.
智慧的耶稣     
苏志明 《天风》2011,(5):9-10
《路加福音》描述了孩童耶稣跟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故事,虽然简单扼要,意义却不平凡。路加给我们留下了耶稣童年时的一些精彩片段,如天使预言耶稣的降生、牧羊人的朝拜、在圣殿里献小耶稣等故事。路加用一句精炼的话来形容耶稣的童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由青少年到30岁出来传道的这18年(参路3:23),路加用"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来精炼概括。耶稣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守节、与教师们的应对,无不充满着智慧。  相似文献   

15.
宗教界人士应该大力弘扬本宗教中"爱"与"和平"的教义教规,在维护和平,促进团结与和谐的努力中,贡献宗教的智慧和力量。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五分之三的人口,是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区。亚洲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也一同经历过苦难岁月。今天,  相似文献   

16.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可以说,"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17.
陈逸鲁 《天风》2018,(7):42-43
《箴言》2章10节说:"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陈泽民老院长十八岁那年,神的智慧入了他的灵,他受感动,决志奉献身心,为主所用。二十岁那年,他进入沪江大学学习,1941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入金陵神学院读研究生;1950年调入金陵神学院任教;1952年金陵协和神学院成立.  相似文献   

18.
郑计寿  ;吴新望 《天风》2014,(12):22-23
在耶稣一生的讲论中,不仅有极其精彩的"登山宝训",也有令人难忘的"个人谈道"。他智慧的道常使人茅塞顿开,他温柔的话又使迷羊返栏。但是,此次他与青年财主之间的"谈道",从效果而言却是以"遗憾"告终。缘何一位主动寻求永生的青年财主,在与耶稣相遇之后,却"忧忧愁愁"地离开,与永生的救恩擦肩而过?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卡尔纳普发展了归纳逻辑,他把概率看作一种证据对假设对"确证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罗门诺夫用通用归纳方法进行预测。为了增强归纳逻辑的归纳预测能力以及扩展所罗门诺夫通用归纳方法的表达力,本文整合二者。本文首先将所罗门诺夫先验概率的思想引入归纳逻辑中,在这个框架下,证明一阶逻辑版本的所罗门诺夫完全性定理,然后比较二者的优略。在卡尔纳普的归纳逻辑中,不管正面证据有多少,对像"所有乌鸦都是黑的"这种全称句的支持度最终都为零,而在用所罗门诺夫先验改造的归纳逻辑中,可以证明,在任何可计算的世界中,"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可以得到确证,只要在那些世界上真的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在所罗门诺夫的模型中,要证明完全性定理需要记录所有的过去信息,在修改后的归纳逻辑中,我们可以只关注某种具体的模式而忽略其它无关信息并证明类似的收敛定理。我们甚至可以不用记录所有的相关信息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合理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