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有一个人将"泰山"二字错念为"秦山"。另一个人好心指出他念错了。此人偏不认错,并说:"我们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个明白,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是你错,你就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的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念错字的人得意了,说:"该你请吃饭了。"  相似文献   

2.
在我心中有两个老人,他们的清淡令我尊敬。第一位是张中行先生,已过世两年多了。在北京大学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  相似文献   

3.
正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  相似文献   

4.
正国学大师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趣事。生活趣事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先生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遂对跟随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  相似文献   

5.
学诚 《法音》2007,(8):5-8
众所周知,季羡林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及文化交流史、吐火罗文译释、敦煌学、比较  相似文献   

6.
正20多年前,他还是西北某部队歌舞团一名普通的相声演员,经常随团到各地演出。一次演出结束后,歌舞团里一位说相声的老先生夸他说:"小伙子,相声说得挺好啊!"他听了内心美滋滋的,但脸上还是流露出一些失落。老先生看穿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歌舞团的表演是以歌舞为主体,咱说相声的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6)
<正>(2015年5月13日)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访问期间,印度莫迪总理将中印两国比作"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赞同,并盛情邀请莫迪总理访问中国时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今年,莫迪总理在即将来访中国之际,又通过新浪微博说到:"今天我们谨记佛陀的理想和使命,他传播了和谐及手足之情的理念并展望了一个和平世界。佛教是连接亚洲国家的结合力。它可  相似文献   

8.
每年九月,在中山公园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宣传,今年是我们杂志社第三次参加,根据前两年的经验,这次我不是很有信心.没想到,我刚摆好杂志,一些溜早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就凑上来了,这个问:"哟!这杂志什么时候办的呀,怎么早没看见呢?"那个说:"今年出到第几期了?我去年就来了."还有好多的人对杂志的创办表示肯定,说现在这样的杂志太少了,这方面的宣传也太少了,希望杂志越办越好.有一些老先生看到这个杂志后,想把以前的几期也买到,以后连续订.还有想多要几本的,要给亲戚、朋友带回去.有一对中年夫妇来到摊位前,拿起一本杂志后翻看了一下,男同志很感兴趣,想每一期都要一本,但是被他太太拦住了,因为手里有许多书报、杂志,拿不动了,于是只拿一本就走了.谁知等到下午,他们两个人又回来了.男同志说:"这杂志太好了,我多要几期,累点儿也值了!"很是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我们的先人是这样阐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语)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和谐的文化: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因不同而产生,并因"和"而消弭了不同。西方哲人的和谐观更显诗情画意:"从和谐的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已84岁高龄的著名演员游本昌还在演戏,不仅如此,这个老顽童还成了万众瞩目的网红!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成功地在电视剧里塑造了济公形象,一时间,"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题歌,响遍大街小巷。记者问他:您老早就功成名就,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不在家享享清福,含饴弄孙,干吗那么辛苦?老爷子幽默地说:"人到这个世上来,总要留点痕迹。"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诚如游老先生所言,人活这  相似文献   

11.
正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随遇而安》。他曾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在他看来,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曾几何时,我感觉随遇而安是个"消极"的词儿,后来才发现,随遇而安,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在他下放劳动时,很多人都会感觉"不公和艰苦"。而在汪老先生看来,他和农民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晚上被窝挨着  相似文献   

12.
相扑是日本的国技,每年夏天都能看到大力士到幼儿园去训练,起先我不太明白这个惯例的意思,后来问过一位日本相扑协会的老先生,他跟我说:"这是为了让幼童知道人的伟大。"日本大街上跑的汽车大都比较干净,这是多年来的印象。有一天下午回家时,突然发现大街上有一辆很脏的汽车,跟别的车一起等绿灯,可还没等我拿出手机拍下,这辆脏车已飞驰而去,这时我才发现车的后面写的是:"最近已预约好了洗车。"  相似文献   

13.
正季羡林先生生前曾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最佩服的学者有两个:一个是马寅初,一个是梁漱溟。季先生褒贬人物极其慎重,他不廉价地赞誉任何人。他这样说是诚恳的、发自内心的,当然也是根据大量事实作出的中肯评价。我本人也十分仰慕马寅初和梁漱溟,其中我认为马寅初先生的骨气更令人敬佩。马寅初(1882~1982年)经济学家,浙江嵊县人。190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同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后转入哥伦比  相似文献   

14.
专辑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提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家宝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更是明确指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相似文献   

15.
萧鹰 《哲学动态》2002,(2):12-13
季羡林先生作为文化名人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在关于文化的讨论中,季先生"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东西文化变迁说、以中国的"天人合一"补救西方"征服自然"之弊病的见解、拿进来送出去等主张广为人知.然而,人们往往热衷于重复季先生的"意见",而忽视了他的见解背后所蕴涵着的深厚的学术支持,这使许多看似热闹的文化讨论多少有些单薄和武断.2001年10月15-16日,"季羡林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济南召开,这次会议是"山东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之一,也是第一次以季先生的学术思想为话题的研讨会.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主编蔡德贵先生筹备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国家教委社政司司长顾海良先生、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明顺先生到会致辞.  相似文献   

16.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17.
薛峰 《思维与智慧》2007,(11):25-25
世纪老人季羡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温家宝总理曾两次到医院拜见他,并用“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敢说真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他。季先生虽年过古稀,但仍笔耕不辍,近读他的《留德十年》,其中一段文字让人颇受震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拦车考孔子 孔夫子周游列国,来到燕国,进城门不多远,见一少年拦住马车说:“我叫项方。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方回道:“什么水没有鱼?  相似文献   

19.
正"听说读写"是贯穿语文课堂的四种基本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听、说、写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读的指导和训练。其原因,归结为一句话:费时费力,显效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历史,‘老先生’教学古典诗文一般都是先教学生熟读成诵,再给以粗略的讲解,然后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诵读,在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  相似文献   

20.
正"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面带微笑向我走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特别喜欢余光中老先生的这一段话,尤其觉得"绝色"二字用得极妙。于满目苍茫中遇见惊喜,于风霜雨雪里遇见安宁,应当是老先生写那段话时的感触吧。我总觉得寻常的人是写不出那样的话来的。因为寻常的人看什么都是平平淡淡,只有在心有日月的人的眼里,那些花鸟虫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