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国时期穆斯林新文化运动中,穆斯林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做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互相交流与相互理解。民国时期穆斯林学者们的探索历程是一种积极的文明对话行为,有着很强的文化自觉意识。他们的这种文化认知行为和理论解释范式不仅是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意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跨文明对话的精神动力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牟钟鉴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四期撰写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跨文化的眼光和比较宗教学的视野来回顾和观察中国宗教文化的历程,中国宗教文化有着与西方宗教文化很不相同的轨迹和特点,它的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是可贵的。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便是它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即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在中国五大宗教中,有四种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国外传入的,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交融。继续保持宗教的多样性与宗教间的和谐性,而不使一教做大垄断,也不出现宗教对抗…  相似文献   

3.
医院文化与医院角色(上)江苏省如皋市人大常委会(226500)薛炜清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总汇。在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体系中,有一支十分重要的脉络走向,这就是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袤的概括性范畴,它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宗教文化学观点看,观念形态的宗教信仰体系总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为基础架构,离开特定的文化方式,宗教信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此,宗教文化学尤为重视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方位、作用,以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排拒。这类研究对理解人类宗教现象的复杂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文化在汇入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之中后,以新的形式和形态继续向前发展。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之一是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本文就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概况以及齐文化对今古文之争的影响等方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主要特征是“一主多元”,主要由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等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主流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把握“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必须坚持主流文化主导与多元文化发展相结合、多元文化并存与建设和谐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要深刻认识“一主多元”文化格局的特色化、层次化、规范化发展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不同的节日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节日的优秀文化因素,为本土节日文化补充新鲜血液和营养成分.我们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中,改进和革新中国传统节日中那些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过节理念与运作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起源于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与我国原有的儒道文化互相激荡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可以说,历史上佛教成功地实现了全面深入的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印度佛教经典的全面汉译,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汉文大  相似文献   

9.
尔曼里作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多元的文化类型,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在中国回族多元教派门宦的社会中,尔曼里具有着地域性和教派门宦的特征,其多元的文化类型是回族人多元认同的中国化表达。笔者认为,尔曼里作为一种回族民俗与宗教兼顾的族群行为,其形成的特定场景和历程决定着这一华俗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缺失和群体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持续性反思,如何更好地认识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在民族文化认同形塑中的根基性作用,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以解决因为社会的急遽变迁而带来的人们身份认同上的深重疏离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本文以景颇族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结构及其变迁为例,呈现出以血缘和祖缘为核心观念建立起来的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与其民族文化认知结构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相互形塑作用,以反思中国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形态及牟钟鉴所提出的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23,(10):36-36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优势,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进宗教中国化基层实践走深走实。一、理论研究作引领,发挥传统文化多元通和优势。构建政界、宗教界、学界共建共享的宗教中国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宗教与世俗心理,也是对北魏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折射。云冈造像题记留下的开窟造像、平城洛阳交通等线索,成为今人研究北魏的重要文物史料,弥补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油画从其他国家传入我国以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油画不仅能够传播文化精神,同时还能够丰富民族文化艺术的形式,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在油画逐渐趋于民族化的过程中,油画创作者开始不断地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元素以及精神内涵,为油画创作增添了多种内容,促进了油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文章以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在油画创作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阐述文化线路的概念,以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上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作为理论框架,着眼于翔实的历史器物资料,具体论述处于"同等政体"的族群通过数千年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交流和依存,形成特有的多元文化共同体,并阐明中国西南地区器物设计文化中特有的多元一体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儒、释、道三家,长期以来互相抗衡,又互相吸收,互相补充。其中任何一派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功都不可没。近年来陈鼓应先生等倡“中国哲学的主干是道家而非儒家”,这一论点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热烈反响。我认为道家思想是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其中的传统哲学中居于主干地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鼓应先生等人从思辨哲学的意义上,对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论证。本文则拟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对道家思想的历史作用给予一个论证。笔者认为,若没有这一层次的开…  相似文献   

16.
张瑞 《美与时代》2006,(6):63-65
山水画作为民族绘画体系中的一个成熟科目,所传达的和谐气息与民族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协调一致,体现了历代山水画家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诠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言说方式。在文化多元、思维多极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将会不可辩驳地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主角。今天我们只有以民族的、完整的、发展的态度看待传统山水画,从中得到滋养,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使山水画的民族文化身份更为清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多元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多元之间的关系却是“热点”问题所在。虽然,我们有“美美与共”“多元一体”“多元通和”的文化整合传统,但现代社会对文化群体的归类正在影响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宗教身份的社会归类处于社会诸结构的多个层面之中,宗教认同的自我归类则受到多元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影响。在现代与传统相交织、多种利益存在张力的中国,当我们去研究多元文化关系的时候,围绕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的身份边界的建构,更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A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正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本土文化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最终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魂。其中,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饮食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多彩之姿。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走向标准化、一体化的时代,中国的设计界必然要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设计格局.这已成为中国设计及设计教育事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视觉基础的平面构成教学,也应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传统形态与现代构成意识的探索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