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与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类死亡学的概念、内容和意义11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人类死亡学(HumanThanatology)是近几十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地、唯物地、科学地对濒死与死亡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门新...  相似文献   

2.
杨朝晖 《美与时代》2006,(11):25-27
民俗心理,是指一定人类群体中蕴含的一种较稳定的习俗意识定势。它是民俗生活相在人们头脑中循环往复潜留下来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的传承而逐步形成的。所谓民俗心理结构,就是这种心智的构成。人类可以在民俗心理结构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艺术思维进行规范、导向和控制,对民俗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认为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因素是人类致病共同的重要因素。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同时也是西方辅助与替代医学的重要内容。针灸医护人员应大力宣传针灸知识,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对待每一位患者。本文试述心理疗法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展现针灸心身同治的诊疗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安乐死与尊严死:医学与哲学工作者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引言 医学与哲学都将死亡作为研究对象哲:死亡的讨论是哲学家永远关注的话题。对死亡的研究贯穿整个哲学史,从毕达哥拉斯到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哲学家都把对死亡的研究作为各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前苏联学者弗罗洛夫所说:“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如果它不能诚实客观地回答与死有关的问题,它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2]医:死亡也是医学家永恒的对手。追求长寿与健康是人类的愿望。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医学的目的就是征服疾病和死亡。医学总是和痛苦、疾病相伴随的,而痛苦和疾病的结局就是死亡。对单一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5.
死亡心理是人类面临死亡及相关事件时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复杂心理状态。目前, 研究死亡心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简称TMT)。但该理论存在以下争议: (1)在死亡的基本认知方面, 恐惧管理理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如死亡是否与不确定性无关, 死亡是否导致恐惧情绪, 寻求个体生存是否为人类的核心议题; (2)在社会文化层面,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者的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普遍态度是呈否认的, 但是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其他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呈现出接纳或蔑视; (3)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方面, 呈现出较多的矛盾性, 表明研究中有重要的调节因子未被涉及。基于此, 死亡心理可能的研究方向拟从认知、行为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未来死亡心理研究需秉承科学与文化并重的原则, 并结合死亡心理的内容与过程, 关注群体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规律, 开展死亡心理影响下的身心健康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综观节序词所反映的习俗,无不体现出世人消灾延寿的心理诉求。而这些都可溯源至道教的长生理论。节序是宋词的重要素材,宋代节序词主要包括元日、上元、立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十大节日。整体而言,这些词作不仅有丰厚的民俗内涵,也包纳了独特的文化内蕴。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道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民俗传统。在漫长的历史绵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时代的变迁并未淡化它的存在价值,而那绚丽奇妙的文化精神却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以一个崭新的形象融入了新的世纪。如今,民俗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互为依存到相对独立,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渗入现代生活中。这来源于植根在民俗文化中的人类的精神需求、生命追求,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相似文献   

8.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身医学体系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心身医学体系构想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100053)赵志付一、中医心身医学学科创立依据1.人类心身疾病占全部疾病总数的1/3,疾病按精神和躯体进行分类,纯躯体疾病的占有1/3,精神病和神经症占1/3,另外1/3就是既有精神又有躯体的心理生理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文化"的特点,中医学是内向型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产生了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认识方式上也体现了"体知"与"认知"的统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独立存在的原因,这一特点也造成了中医学优势与困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体现了内外型文化相融的趋势,中医学的内向型文化特点在构建新的医学模式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外型文化的相互协同,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复杂性,产生更优化的疾病分类系统和更优越的治疗方法,推动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曾经说过,凡是好的美学著作,差不多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知识面宽,内容丰富,读的时候,就像采矿一样,让人不断有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二是有整体的构思,能够把所讲的内容贯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使人懂得这些知识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颜翔林近著《死亡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一书,我发现就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在人类生命的万里云天里,煽动着死亡之神的黑色翅膀,生命从一个无法经验的诞生开始,又以一个必须经验的死亡结束。对于死亡的恐惧,作为生命的一…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各种民俗中的宗教元素,都体现了中国人驱邪祈福、新的一年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春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上千年。春节的民俗中融合了儒释道的许多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浸润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寻找解除心理异常现象的良方妙药。可是,心理治疗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不能不是一定社会及其科学、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社会发展形态,制度和阶段不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样,心理治疗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也就有不同,因而从古至今各国的心理治疗,自理论到方法,既受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也受其社会制度和在那个制度下占主要地位的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带有各心理学派及其哲学思想的烙印。不过比起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来,心理治疗这个领域由于首先要求取得治疗效果。因而理论和方法往往不是十分严格的。  相似文献   

15.
见鬼现象是在幻觉和心理暗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与见鬼现象相伴随的强烈恐惧感反映了人类害怕黑暗、独处、死亡和未知的心理。鬼魂观念是灵魂观念的一个维度,有其原始宗教心理的根源,也是人类认知模式的一种产物。鬼魂观念经过文化的诠释,使得各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鬼文化,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对当代人类思维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等抗菌疗法及免疫学进展,危害人类最大的传染性疾病已逐步得到控制。冠心病、高血压、肿瘤、脑血管病等原因复杂,涉及社会、心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疾病渐渐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显然以适应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已难以满足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本模式可以对以上各种所谓人类文明病从社会、心理、生物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目  相似文献   

18.
"跳端公"是一种以舞蹈为中心,兼及图像、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的传统信仰疗法,是人类巫医文化的类型之一。西南地区的"跳端公",以楚巫文化和氐羌民族从西北携带至西南的巫文化,兼及古傩文化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元素,是一种混合型信仰形态。作为一种信仰疗法,"跳端公"以神灵信仰为基础,充分利用舞蹈、音乐、图像、诗歌等综合性艺术治疗手段,使疾病和治疗的经验具体可感,在人与神交流、人与病患心理交流、表演者与观众交流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中,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从而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寺庙既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为大众提供展开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寺庙中,不乏接引信众、传播知识、大众娱乐、商务买卖等活动。某些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不仅为一个地域群众提供信仰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带动此地形成某些新的民俗。通过对四川遂宁广德寺及当地观音信仰的考察可发现,寺庙与民俗之间,彼此都在共同成长,寺庙借助民俗活动,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而民俗也视寺庙为其存在下去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两者往往会平稳地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富有世俗味道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人类文化价值。尊重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推动当下文化的发展。立足于艺术消费的民俗节日中的文化创意品,能够在更有效地促进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兼顾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市场和文化的共赢,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