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离子通道病学 (Channelopathy)是近年来国际学术发展中新兴的一门前沿学科 ,涉及神经生理学、神经病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已成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 ,对于离子通道病的研究已经可以从早期的宏观整体深入到单个细胞甚至分子的微观世界 ,向前飞跃了一大步 ,随之而来的热衷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而忽视整体研究一度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经过实践的验证发现 ,单纯局限于细胞分子水平 ,往往与整体存在较大偏差和距离 ,在一定…  相似文献   

2.
1 分子分期的诞生及意义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已经影响到临床诊断认识程序并已经使我们的综合治疗原则发生了改变,经典的肿瘤临床分期已不能确切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子医学的发展诞生分子分期概念.肿瘤学分子分期即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对肿瘤大小、功能、分期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相对于经典的临床分期更彻底、更明确反映病情及预后,从而指导医务工作者对肿瘤患者从分子水平展开预防、治疗,使肿瘤的治疗更贴近肿瘤的生物学发展原理[1].分子分期给目前的肿瘤临床分期带来新的思维模式,使肿瘤的治疗更具方向性及原则性.  相似文献   

3.
1 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成功诠释了中医基础理论11 从分子水平说明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分子细胞生物学深入到了机体的微观世界,打破了组织器官的局限,从分子水平辩证地研究整体的功能和联系。它应用还原方法对生命进行研究,从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的物质基础,再经综合分析过程利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协调论等学说,把“孤立”的物质与组成整体的所有器官联系在一起,把局部的作用和整体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这种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辩证的整体观不仅与中医的整体观有相似之处,而且比中医对整体的认识更客观、清晰…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向生命科学渗透,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它阐明了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奥秘,从而使人类对生命有机体的认识从细胞层次深入到分子层次,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由经典生物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这是继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以后,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地运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和实验技术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作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的分子生物学,正是通过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物理化学分析,来阐明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论问题,即怎样看待物理化学的分析对于认识生命本质所起的作用,生命过程的本质能不能简化为支配非生物界的物理化学规律?这个问题在实质上涉及物质的低级和高级的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要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它作出正确的哲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衰老的认识从最初的整体动物水平推进到了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DNA甲基化与衰老的研究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DNA甲基化与衰老中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中掌握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征之一。现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基础科学的发展,同样出是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良好体现。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化学、物理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向多领域的渗透,多学科、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我们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认识由不知到可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并从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当今的亚细胞水平仍至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衰老的认识从最初的整体动物水平推进到了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DNA甲基化与衰老的研究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DNA甲基化与衰老中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中掌握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循证医学——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实践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循证医学产生的实践和理论基础1.1 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纵观医学的发展 ,从总体上说 ,经历了原始医学时代和经验医学时代 ,已经进入科学的医学时代。现代医学科学脱离了神学和宗教的束缚 ,在继承传统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 ,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不断发展 ,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和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一方面 ,在微观世界 ,继显微镜发现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X衍射技术证实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之后 ,人们又利用PCR、生物芯片和纳米技术从分子和原子水平深入探讨生命和疾病过程。另一方面 ,X线、B超、C…  相似文献   

10.
从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到重组DNA技术的诞生,把生物学家的思想和行为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如今,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理论和技术已高速和高效地渗入医学领域,当代医学有了它公认的带头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11.
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从基础研究渗透到临床各个学科,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以及认识与理解上的误区。就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相结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以及今后我国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基础医学研究进展的还原论与系统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到糖组学,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成果,与此同时,以系统论为哲学指导的系统生物学也日益受到关注,更被誉为新世纪生物学、医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还原论是系统论的基础和条件,而系统论则是还原论的归宿和终点,整个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经历了一场由还原论到系统论、再实现还原论与系统论辩证统一的演化过程。医学科学的发展历程闪耀着人类哲学理性思考的光辉,同时哲学思维也对医学研究进展做出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03年我国制定的IBS的共识意见已不适用,因此2007年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进行了重新修订,称为长沙共识意见。长沙共识意见借鉴了国际公认的罗马III标准,在IBS的诊断所需的时间,IBS的亚型分型等方面做了较大的修订。并强调了随诊在IBS诊断中的重要性。长沙共识意见同时指出罗马III标准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研究资料制定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我国在IBS的诊断中应结合国人的发病特点进行诊断。长沙共识意见在IBS的治疗方面就我国现状提出了治疗流程。  相似文献   

14.
50年前,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标志着生命科学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不仅使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甚至影响到社会文明的前景。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科学家应当主动迎接生物技术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不仅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前沿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也应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成果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5.
Advances in both experimental neuroscience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technique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consider mechanisms by which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ies might have an impact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 Here potential analogies are drawn between (1) the mechanisms and results of blocking the reconsolidation of conditioned fear memories in the laboratory and (2) several key aspects of psychoanalytic process. A review of the biology of conditioned fear memory, includ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tinction and inhibition of reconsolidation, indicates that this biology may have relevance to various ways in which psychoanalytic therapy is effective. The ideas proposed here might lead to further experimental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psychoanalysis.  相似文献   

16.
卵巢激素影响女性恐惧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性别差异导致恐惧情绪加工的两性差别。女性对恐惧情绪加工受到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的影响。近年来, 人类脑成像技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研究发现了卵巢激素影响女性恐惧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其中, 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杏仁核活动增强, 使女性对恐惧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增加, 而孕激素水平则相反。这与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和妊娠期间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Rapid breakthroughs in genetic research spurred by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new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re raising the prospect that we may eventually have the technical capacity to modify genes that are transmitted to future generations not only to treat or eliminate diseases but also to "enhance" normal human characteristics beyond what is necessary to sustain or restore good healt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thical and justice implications of such genetic modifications. It argues against developing these technologies primarily because it will not be possible to counter the deleterious justice impacts. It recommends the need for public education and public discussion, preferably with the religious community taking an active role, to shape decisions about future genet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and for better regulation of genetic technologie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inheritable genetic alterations.  相似文献   

18.
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干细胞具有重大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价值和医学应用价值。关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起源自20世纪70年代,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胚胎干细胞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上。同时科学家也在想办法克服研究中面临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Recent discoveries and rediscoveries in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in population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in disease natural history raise new doubts about the ability of genetic analysis alone to predict multifactorial (polygenic) human diseases and other complex phenotypes. These doubts serve to redirect our attention to epigenetic regulation as a second informational system in parallel with the genome. Epigenetic regulation is now viewed by many biologists as a process that includes mechanisms capable of constraining the genome and providing for new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Epigenetic networks, both intra- and inter-cellular, provide a basis for nonlinear and chaotic views of cellular and tissue level differentia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thus provide a more dynam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creation of complex phenotypes, even from isogeneic conditions. The reality of regulatory networks within cells inserted, as it were, between genome and phenome, also helps explain the difficulties now encountered when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of complex disease omits epigenetic considerations and depends entirely on gene causality. For a complete reference guide, see reviews by R.C. Strohman cited be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