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随着人类疾病成因的复杂化和疾病治疗的顽固性,使得在对疾病的分析治疗中,社会行为方式(包括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文化民俗等)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许多人都在告诫医学家应当与社会学家、哲学家联手,共同研究它,以期能全方位迎接新的挑战[1]。死亡,这一原本平淡无奇的常见事,在今天新的医学模式和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广阔领域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内容。1 死亡教育: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忌谈死亡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死亡在很多场合下都意味着不祥、不干净、不应该和沉痛,并尽可能地加…  相似文献   

2.
K.波普尔也许主要将作为一位科学哲学家载入史册,但实际上从逻辑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和心的哲学,直到社会理论、历史哲学、道德与政治哲学等方面,他都有重要的哲学贡献。波普尔思想明确的整体性足以令人谈论一种波普尔式的世界观,一种堪与那些古典哲学家的建树相媲美的、综合的哲学体系。但只有一个哲学的分枝波普尔未曾系统探究,那就是美学。  相似文献   

3.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兰闵 《法音》2009,(8):5-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4.
卡拉汉教授对海斯廷斯中心的运作是多学科交叉和合作的方法,其研究团队由哲学家、神学家、律师、神经学家、医生、社会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史学家等组成.多学科研究的两个特征是以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命、生活及死亡的问题,并将生命伦理问题的研究提高到政策和法律水平.海斯廷斯中心对生命伦理学的影响和贡献主要就是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卡拉汉教授的一生也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生涯.说他是一个哲学家绝对不正确,定义他是一个以多学科交叉角度研究生命伦理学的"生命伦理大家"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在医学实践中,临床医学家都懂得治疗任何疾病都离不开心理治疗。医生的职业和在社会上的特殊职能应该是一位懂得艺术的医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现代医学临床学需要的医生,是热爱生命、充满生活气息,既有高超医学水平又有高尚道德修养;既有极强的洞察力,能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又能做细腻说明解释工作的医生。决不是只会追求真理,以冷漠超然态度来接待身体虽然虚弱痛苦,但精神上对生命抱着无限希望的病人的医生。医生治疗疾病的对象是人。绝不是单纯有病  相似文献   

7.
金岳霖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本,融合西方哲学的发展,运用严密分析和逻辑论证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为完整的、严密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称之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所以,他是我国最早把逻辑分析和论证方法运用于哲学研究,从而建立了自己独立而又完整的哲学体系,因而逻辑及其方法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对于逻辑学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8.
一、属性概念能与具体概念进行比较吗? “孔德的实证哲学体系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它不是一个纯哲学理论体系,而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包括自然科学各部门与社会科学各部门的统一的‘科学哲学’体系”。 (摘自  相似文献   

9.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历代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学说林立。系统作为一定的有组织整体,它必然处于一定外部环境之中,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间具有着特定的关系。一般来讲,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与围绕它的各类条件间的关系问题。本文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于环境、系统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一种新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所谓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作出了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这就是自卑。”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伦理学与医学德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伦理学与医学德育教学安徽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合肥230061)汪洪杰一、比较伦理学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专业德育教学中的地位1什么是比较伦理学自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霍尔霍斯在本世纪初,首创“比较伦理学”以来,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全世界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医学与文学的传统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医学与文学关系的文章习惯以阿波罗开头。文学与医学直到最近才成为医学人文学里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支 ,但文学与医学的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本文中 ,我将讨论如何看待医学与文学关系的四种传统方式 :其一 ,疾病的形象 (images) ,即文学中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 ;其二 ,治疗者的形象 ;其三 ,医生—诗人或医生—作家类型 ;其四 ,文学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然后 ,我将简要讨论文学在今日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个思辨性的结论。1 传统1 1 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与医学一样 ,文学关涉患病、苦难和死亡这些与人类同样古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而近代一些重要哲学家则热衷于把西方自然科学原理和概念引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中来,从而使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思维模式和概念范畴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完成哲学变革的历史重任,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借鉴和运用还存在许多缺陷,因而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前言人类的痛苦与死亡种类繁多。种种的痛苦与死亡都是人生必然和非自愿的事实。只有痛苦而没有死亡,或者只有死亡而没有痛苦也许还比较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6.
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 1.1医学教育观念陈旧、培养目标单一 传统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在这种医学本体功能单一性目标的影响下,医学的所有理论和法则都紧紧围绕着“战胜疾病”这一功利化的目的而展开。还没有从更高境界和更深层次上对“人为什么会生病,怎样才能不生病”等涉及人的全面本质问题的医学社会功能进行更加理性的价值评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医学目标:一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二是治疗和治愈疾病;三是减缓由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疼痛;四是预防过早死亡,促进安乐死,为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现代医学目标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从传统的单一性目标转变为培养既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又能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生活观的医学人才。从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单一性的缺陷,也提出要加强对医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仍存在着教育框架不尽合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薄弱,培养的医学生人文、心理、社会学科知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中的信念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念(belief)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柏拉图明确把它作为认识论范畴提出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本世纪以来,这一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六十年代美国哲学家盖梯尔(Edmund L.Gettire)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把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迄今,西方哲学界研究信念的文章和专著仍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一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它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各个原理的提出、丰富、修正的过程,但作为一门科学,它本能停留在对历史线索的叙述上,而要去揭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换言之,它应该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然而,这不是马哲史的主要特点,因为任何一门历史、一门思想史、一门哲学史,作为科学,都应该揭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都应该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那么,马哲史区别于其他哲学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价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这个问题早在1957年就开展过争论,最近,哲学史工作者,在一些学术讨论会和报刊上,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现将讨论情况简介于后。哲学党性原则在唯心主义评价上的适用性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党性原则与哲学史上每一个具体的哲学体系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按照哲学党性原则的要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主要是对立斗争、水火不容的关系,但哲学史的实际却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斑驳杂陈的体系,没有清一色的唯心主义,也没有清一色的唯物主义。仅就唯心主义而言,就有几种情况。一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同时结合在同一哲学体系中。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前后否定,但共存于同一哲学家的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三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