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分子模拟谈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治疗展望湖北医科大学91级研究生(430070)管志江,顾新华导师李辉 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系统与入侵微生物之间失衡和紊乱所致。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特别是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目前分子模...  相似文献   

2.
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 ,平衡与稳定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而协同与拮抗作用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生态系统各成员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才能保持稳定状态。生物个体的死亡是整个生物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同样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必须经历正常的死亡过程才能保证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这种死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由于大多数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形态上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 ,不少人已将细胞凋亡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同义语。1 细胞生与死的矛盾维护着机体的正常功能细胞凋亡在多细胞生物的组织分化、器官发育和机体稳态的维…  相似文献   

3.
从卡介苗成功治疗膀胱癌论肿瘤的免疫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治疗后的监测发现,卡介苗灌注后可引发肿瘤部位显著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反应,体内大多数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参与这一反应过程。这一结果表明,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必须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4.
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治疗后的监测发现,卡介苗灌注后可引发肿瘤部位显著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反应,体内大多数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参与这一反应过程.这一结果表明,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必须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5.
在肿瘤免疫编辑的三个阶段:清除、平衡和逃逸,细胞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清除阶段,免疫细胞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免疫清除作用;平衡阶段,在免疫选择作用下,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恶性演进;逃逸阶段,肿瘤细胞凋亡耐受性增强,进而反向促使免疫细胞凋亡,削弱肌体免疫力,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神经细胞死亡曾被认为仅表现为坏死和凋亡。近来发现,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可以受相同的信号蛋白调节。对程序性坏死的新认识提示坏死与凋亡这两种传统意义上相互排斥的细胞死亡形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对立统一体。人们对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虽存在局限性,但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7.
肿瘤免疫治疗需要综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们发现肿瘤与免疫有密切关系以来,对肿瘤免疫治疗寄予了厚望,然而,由于免疫机制、免疫途径的网络性和复杂性,免疫治疗未从根本上改变肿瘤治疗的现状,而仅仅是传统治疗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肿瘤免疫编辑与免疫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chreiber等人于2002年提出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肿瘤免疫编辑分为3个阶段:清除阶段、均衡阶段和逃逸阶段。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较全面的阐释了肿瘤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肿瘤免疫编辑学说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肿瘤免疫治疗实践,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和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研究发现,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疾病进展,机体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失衡,易于出现免疫抑制状态。这是造成患者二次机会感染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针对机体紊乱状态的免疫调理治疗,开展了以各类免疫细胞为调节靶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多种重组细胞因子、抗体及制剂等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学活性,部分药物现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在改善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等方面取得初步疗效。因此,免疫调理治疗具有重要研究前景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Schreiber等人于2002年提出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肿瘤免疫编辑分为3个阶段:清除阶段、均衡阶段和逃逸阶段.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较全面的阐释了肿瘤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肿瘤免疫编辑学说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肿瘤免疫治疗实践,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和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是迄今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最常见、最凶险的一大类疾病,关于它的诊断和治疗,既十分复杂而又涉及多学科协作,制定一种权威性的临床肿瘤诊治规范或指南,去规范临床(肿瘤)医生的医疗实践,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学习与贯彻指南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胞外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膜性小囊泡,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由抗原提呈细胞分泌的胞外体富集MHCI/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热休克蛋白70~90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于一身,在体内外免疫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就胞外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亚细胞疫苗在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中的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网格细胞在空间记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格细胞存在于内嗅皮层,具有显著的空间放电特征,并呈现出网格图样的放电结构。近年来网格细胞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为深入阐释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详细介绍了网格细胞的发现、神经解剖学联系及空间放电特征;通过网格细胞与位置细胞的对比分析,阐释网格细胞利用自身运动信息进行空间编码的机制,以及在空间记忆中所发挥的路径整合器功能。  相似文献   

14.
Stem cell resear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branches of contemporary biomedicine. The capacity to develop into almost any cell type of the mature organism—pluripotency—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and is regarded as having great therapeutic potential. Harvesting stem cells destroys the human embryo, however; so research on embryonic stem cells has provoked controversies. In some countries such as Italy, the use of human embryos fo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 purposes is strictly forbidden. The Italian restrictive regul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by structural–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religion, but a better explanation lies in the policy dramaturgies deployed in the Italian debate. It was a struggle between two research trajectories—research on hESCs and on adult stem cells—for monopoly over the most credible therapeutic promise. Each was linked to different views of the Italian social order; each was epistemically legitimized by discourses on pluripotency and on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different stem cell types. Catholic actors articulated epistemic discourses on the therapeutic promises of different stem cell sources. The battle to define the social order—between a secular and a confessional view—became a struggle between two research trajectories for monopoly over the most credible therapeutic promise. The restrictive regulatory framework resulted from successfully transforming a policy dramaturgy into a new regulatory order. Thus structural–cultural variables such as religiosity matter only through the agency of institutional actors in local politic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5.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较理想的方法,由于其供体不足而受到限制。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可成为提供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良好的细胞来源。造血千细胞移植通过诱导免疫耐受,修复受损胰腺组织改善胰岛功能。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且通过免疫调节改善胰岛细胞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
干细胞研究及其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干细胞是动物体内一种独特的基本细胞类型。干细胞分化时,有些成为特殊类型的细胞,另一些仍维持干细胞,准备替代机体衰老和损伤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本身能够复制,以供机体终生组织更新的需要。最基本的多能干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中,科学家们成功分离和培育干细胞的报告,为退行性疾病主损伤甚至致合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于使用人类胚胎和死亡胎儿进行研究的伦理大争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意识到细胞凋亡的存在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亦由从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等描述病变,发展为在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上的深入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哲学角度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有助于科学的发现疾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美 《伦理学研究》2007,(5):64-67,77
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干细胞来源的伦理争论,提出了如何看待"胚胎道德地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从生物性、理性功能以及人的潜能性来界定胚胎的道德地位。通过对三种观点的分析,本文强调坚持人的尊严原则,是推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干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机制不清,疗效差,一直是困扰妇科医生的难题之一。最近提出的子宫内膜干细胞(SC)学说认为EMs起源于SC,EMs病灶的维持和发展是子宫内膜SC不断更新和分化的结果。因此,治疗的关键应是针对子宫内膜SC,通过靶向子宫内膜SC及其异常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来治疗EMs。这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有效的根治EMs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xosome是树突状细胞分泌的一种膜性微囊小体,富含树突状细胞的MHC-I/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亦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树突状细胞到exosome,是细胞性瘤苗向非细胞性瘤苗的飞跃,对免疫治疗研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