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理与岐黄》是一部跨学科的研究专著,所跨学科是哲学与医学。书名中“性理”二字代表了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南宋程端象的《性理字训》到明代胡广的《理性大全》,均以“性理”包含了理学的宇宙观与人性论的诸哲学问题;“歧黄”指歧伯、黄帝,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即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录,因而歧黄被视为中医之祖,歧黄既指《内经》,也泛指整个传统医学。然而本书并不是探讨具体的医学问题,也不是探讨纯粹的理学问题,而是探讨医学的哲学问题和理学与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儒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用医家的话说…  相似文献   

2.
王强、辛国芳在《“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见《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6期 )中对笔者提出的“模型论”与“原型论”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表示反对 ,其表层原因是王强等先生对笔者“模型”与“原型”说的曲解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彼此观点的迥然对立。他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与笔者已有几次交锋 ,论争的焦点就在于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王强以“科学”(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 )的标准评判中医学 ,认为中医学有“科学成分” ,也有“不科学成分” ,因而主张“剥离” ,主张…  相似文献   

3.
孙学刚等先生从1998年9月到1999年3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3篇评论中医的文章。中医学作为一门饱经历史沧桑,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学科,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正视各种各样的批评,其恢宏的气度,正是不断前进的活力之一。作为一代中医学人,都有促进这一传统科学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责任。但孙学刚等人的3篇文章:《实用主义对中医学的消极影响》[医学与哲学,1998,(9)]、《医学经验主义的贫困》、[医学与哲学,1999,(1)]、《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医学与哲学,1999,(3)],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卫生局(154600)张挥关于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有较早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有前几年提出的中医现代化,以及近几年由《差异·困惑与选择》一书的作者何裕民等提出的重建中医学等等,对于中医学的发展都很有意...  相似文献   

5.
用巫术文化阐释中医学———读《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有感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张宗明用文化阐释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已成为当今医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大时尚。但真正有创意、有“慧根”之作却并不多见。近读何裕民、张晔合著的《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一书,耳...  相似文献   

6.
我从中医入画,初衷是对我祖父的眷恋,他博学、宽厚,为人医病。他的品格与精神渗入我的血脉之中,是我童年时期心灵的体验,家学的滋养使我体悟到了中医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中医学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精神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国画大师黄宾虹谈到绘画艺术:“天地之间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讲的都是阴阳平衡之道。在精神的层面,无论是医学还是艺术,那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在画中,我借用中医古籍残页的拆解、…  相似文献   

7.
"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与张其成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成同志在《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一文(见《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中医学关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从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对藏象模型的构建成为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目的”。对于此论,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中西医学虽然思维方式有别,采用的模型不同,但其模型的构建都是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都是在于认识、掌握和应用于原型———人和疾病及其相关因素。原型是他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作为医学的本质。张文关于中医学里的原型…  相似文献   

8.
从肺炎喘嗽看现代医学对中医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所谓中医学现代化就是使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对古老的中医理论作出现代科学的阐释与说明,并使之得以改造与发展[1]。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的形成都是从经验总结和猜测性思辩开始的,2世纪以后各自按不同的轨道发展。中医学自张仲景继承《内经...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的中西医教育从课程内容和学位教育形式方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是在中西医的学术内部.中医学理论属于哲学范畴,缺少自我更新的能力,只停留在形式上的表面进步.而西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科技水平的进步也会带动其迅速发展.这就是当前中医教育面临的结症所在,需要中医人士潜心研究,为中医教育开辟新路.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解剖学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中西医解剖学渊源对比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有着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医学体系 ,在其发展之初便与解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甚至在一段时间内 ,中医解剖学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黄帝内经》中强调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 ,府之大小 ,谷之多少……皆有大数。”而且许多医书对各脏腑的位置、容量、重量、长度都进行了具体描述。《黄帝内经》云 :“心居肺管之下 ,膈膜之上 ,附着背之第五椎 ,……。”《难经》曰 :“心重十二两 ,中有七孔三毛 ,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又如《黄帝内经》记载 ,食道长为一尺六寸 ,肠道合为五丈五尺八…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 ,《医学与哲学》创刊的那一年我跨进了大学校门。我从 2 0年前对《医学与哲学》的一无所知 ,到今天受聘为《医学与哲学》的特邀编委 ,可以说《医学与哲学》伴我渡过了对我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最为宝贵的 2 0年的光阴。 2 0年来 ,《医学与哲学》给了我许多启迪 ,也让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可以这样讲 ,从我提出全息生物医学到涉足科学美学 ,从我关注、介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到对现代时间针灸的拓展 ,每行一步无不渗透着《医学与哲学》的启迪和帮助。1 《医学与哲学》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哲学2 2年前我读高中时 ,有…  相似文献   

12.
西方医学对中医黄疸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之前,虽有被《外台》称为“西域法也”的唐代许仁则秦艽二物汤等几种使用海外犀角和香药的宋代黄疸方剂,但总体看来外来医学对中医黄疸证治影响极少。清末西学之风渐盛,周学海、叶霖等医家融西学人中医黄疸理论,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其后中西医学融合渐多,医家不再固守传统,选择吸收西学相关理论积极推进中医黄疸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整体性临床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认为只有中医具有整体观而西医缺乏整体观的偏向,笔者曾撰作《略论中西医的不同整体观》(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8期)一文,从中医或西医的全部理论体系角度论证了中西医学实系各有不同方式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跨世纪发展的思考编者按:面临千年之交,传统中医将何去何从?若能发展,又当如何走下去?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究竟怎样?……所有这些,不只是高层决策者所关心、中医界资深专家教授所思索的,更是年轻中医所热衷讨论的话题。鉴此,上海中医药大学医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论争"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与科技传播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作为近代我国内陆地区唯一一本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刊物,办刊于中西医论争高潮时期的《医学杂志》始终坚持通过融汇中西的方式将中医发扬光大的立场。它不仅从侧面生动记录了民国时期中西医对峙的激烈状况,再现了当时中医人士为医学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医学常识和理论以及了解医学发展的渠道,为中国早期的医学传播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近代医学文化的传播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6.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 4期转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 5期发表蔡定芳先生《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下称“变” ,以下引文凡未加脚注者均引自本文 )以“科学的形态”之“变”作为评判、取代中医的想法和做法 ,是值得商榷的。1 以史为鉴 西化之“变”应反思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现代还原性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医学科学向着直观化的高度精密的微观世界发展。同时 ,也为中医增添了精确的实证技术手段和准确快捷的应急方法。它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变”却忽视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汇通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以传教为主的同时,将西方医学知识传入中国。西医的传入使得国内一部分勇于接受新知识的中医学家开始注意到中西医学的不同。他们从主体上肯定中医学,主张吸收西医学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医学汇通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研究。详细论述了明末清初西方医学的传入以及伴随出现的中西医汇通思想的萌芽,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发展史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新世纪的中医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讨论了新世纪中医学发展工作,认为首先须遵从一些基本前提:包括把握世界医学发展总体趋势,兼顾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考虑中医学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是中西医并存之格局,发展中医应分层面深化,对观念、方法、理论、技术、经验、方药等分别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并指出了现阶段中医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突破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时值"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反思救亡、启蒙的历史意义,丈量当下的时代进步、价值变迁,探索新的时代特质、风貌与中医学返本开新的互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检讨了全盘西化思潮冲刷下中医逐渐边缘化的内在原因,如何从文化焦虑滑向文化自卑、自损,铸就偏激、极端、虚无的历史观。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医的自新自强之路如何走?从中医内涵的正名入手,建议将中医学易名为中国类型的医学,在中西医学共生并存的当下,唯有从类型意义的角度才能解读中医学术的独特性、主体性、艺术性。长远来看,要追求中西医学的融会与融通,但不可操之过急,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独立发展阶段,让中西医"拉开距离,两端深入",回归门诊,回归辨证,回归经方,回归手法,才能锚定中医学术的主体性,在21世纪开创中医学的繁荣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