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随着人类疾病成因的复杂化和疾病治疗的顽固性,使得在对疾病的分析治疗中,社会行为方式(包括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文化民俗等)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许多人都在告诫医学家应当与社会学家、哲学家联手,共同研究它,以期能全方位迎接新的挑战[1]。死亡,这一原本平淡无奇的常见事,在今天新的医学模式和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广阔领域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内容。1 死亡教育: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忌谈死亡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死亡在很多场合下都意味着不祥、不干净、不应该和沉痛,并尽可能地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思维加以分类,我们首先需要扼要地对思维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思维的基本要素做一些说明。思维无疑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界。关于思维,无论是传统的哲学和逻辑学(含名学和因明学),还是后起的语言学、心理学、脑生理学以及符号学、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学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概念中医内科疾病传统上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类。按照心身医学的疾病分类,人类疾病分为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和心身疾病三类。中医内科疾病也可分为中医内科精神疾病,中医内科外感躯体疾病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中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中医内科学作为二级学科,中医心身内科学应作为三级学科,它的概念应是研究中医内科中的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方法手段是中医的心身并治。2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医心身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  相似文献   

4.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5.
轮回观念是世界宗教中普遍流行的观念之一,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范式。轮回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实际上经过了三次不同的逻辑转换。第一,在确定自然和人类、主体和客体、身心对立的基础上,对死亡恐惧的意识成为轮回观念的逻辑起点。第二,实体和自性构成了轮回观念的逻辑内涵。第三,轮回观念超出自身,扩展到宗教、非宗教学领域,涉及本质、现象、本原、因果、神性、属性等逻辑概念,并具有伦理学和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工效学是通过研究人与工作对象,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机系统设计得更合理,运行得更有效的一门介于心理学和工业工程之间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人类工效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人类工效学具有科学、实用、有效三大特点,近年来人类工效学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当前人类工效学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可以概略地分为三大类:尖端技术领域中的人类工效学;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中的人类工效学;传统的人类工效学.下面分别论述人类工效学在这三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理性思考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博士生李桃导师丸地信弘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的发展1医学的概念: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从各种检查项目是否偏离了正常值来说明疾病,把疾病看成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主体,没有说明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死亡观集中反映了死亡学视野中佛教的终极关怀,反映了人类面向世界寻求自我的过程。从死亡问题出发,运用古典文献资料,对佛教的死亡观进行梳理和研究,认为佛教死亡观是对传统死亡观的承接和拓展,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知识体系和超越体系构成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关于安乐死与尊严死:医学与哲学工作者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引言 医学与哲学都将死亡作为研究对象哲:死亡的讨论是哲学家永远关注的话题。对死亡的研究贯穿整个哲学史,从毕达哥拉斯到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哲学家都把对死亡的研究作为各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前苏联学者弗罗洛夫所说:“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如果它不能诚实客观地回答与死有关的问题,它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2]医:死亡也是医学家永恒的对手。追求长寿与健康是人类的愿望。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医学的目的就是征服疾病和死亡。医学总是和痛苦、疾病相伴随的,而痛苦和疾病的结局就是死亡。对单一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10.
1超声心动图学发展简史11M型超声心动图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超声心动图仪的发展从M型开始。1954年,瑞典医师Edler在二尖瓣狭窄分离术术前首先使用工业用探伤仪检查心脏,人类从此拉开了超声心动图学的序幕。如果不考虑时间变量的话,M型超声心动图实...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的若干说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条例(建议稿)》的研究目的。死亡是关系到每个人的一种重大社会现象,迄今还没有进行必要的科学调节,相当广泛地存在着死亡愚昧、愚昧死亡和不科学的干预现象,迫切需要进行文明建设,发展死亡文明和文明死亡,这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安乐死是文明死亡的一种良好形式,应当作为死亡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积极地倡导和实行。我国于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邓颖超同志生前给予热情支持,广大群众对实行安乐死的愿望越来越高,多次出现自发施行安乐死的情况,往往发生纠纷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来处理。八届…  相似文献   

12.
临床事实表明,现行呼吸衰竭(呼衰)概念[1]未能完全反映呼衰实际,不能很好地指导呼衰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寻求呼衰真知,特就其概念和临床分类问题作一理论探讨。1现行呼衰概念的存在问题11把现象当本质,混淆了多种呼吸功能障碍的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人”的基本内涵及评析对于“现代化”这一概念,各国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印度孟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A·R·德赛教授认为,“现代化”一词,作为一种广义概念用来取代早先的一些概念,目的在于把握、描述和评估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种种深刻的变化。“现代化”概念力图描绘人类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经过这个时期,人类进入一个取得技艺的现代理性阶段,达到主宰自然的新水平,从而将自己的社会环境建立在富足和合理的基础之上。A·R·德赛教授认为,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现代化:(1)国家统治权…  相似文献   

14.
邓立平 《心理学报》1999,32(1):118-120
笔者认为,“论三段论推理过程中结论正确性的两种判断标准”[1]在其说明的实验及相关论述中,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与商榷。1课题中的概念与构思1.1三段论第一格AAA式≠三段论本章标题讲的是作为人类思维活动重要形式的“三段论”,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全是三段论第一格AAA式。1.2人(或人们)≠大学生文章摘要部分的主称为“人们”,实验小结部分的二条结论,第一条主称“大学生”第二条主称“推理者”。1.3实际推理≠对推理的分析≠判定推理结论正误实际的推理与对推理的分析和“判定推理结论是否正确”在概念及操…  相似文献   

15.
董志勇 《现代哲学》2006,1(6):112-120
人的所有制是被用来从总体上表明一个人类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占有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关系;人的所有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它是区别和划分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比生产资料所有制更为重要和更为基本的社会所有制的存在形式;人权概念是一个先后为在相关人类共同体中分别建立和维持人的公民所有制、劳动力的公民所有制、公民所有制的劳动者人身所有制、人格的公民平等、人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的劳动者人身所有制、婚权的个人所有制和使包括所有成年女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年成员享有人格的人类平等、劳动力的部分社会所有制等社会制度而被提出来的哲学概念、法律概念和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人类工效学的起源、定义与命名;人类工效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一些发达国家人类工效学会的建立和国际人类工效学会的概况。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人类工效学的情况和中国人类工效学的发展与现状。  相似文献   

17.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体验感知,是在体验感知和主客主多重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对于世界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选取中医学概念"神"以及相关成语为语料,对其概念系统的构建和认知模式进行初步分析,探究中医"神"概念背后的独特身体体验、空间体验和文化体验性.  相似文献   

18.
张慧  苏彦捷  张康 《心理科学》2012,35(6):1423-1428
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决策中最重要的心理冲突之一。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中寻求平衡是社会决策的关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社会互动中,人类同时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本文试图将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作为社会决策中利益权衡的两端,综合起来阐释诸如合作、利他、公平、利己等人类社会决策行为的重要概念,力图将纷繁的概念整合到统一、清晰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19.
阐死     
死亡是人类乃至于一切生物的天敌,并且是时时刻刻认认真真绝不妥协地不把你引渡到地狱不算完的那种顽敌.人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一种命运:死亡.所以,有哲人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最高级形式.所不同的是,人类宁可选择生命的最低形式而不愿进入高级.正如俗语云:好死不如赖活着.死亡是一切哲学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概念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细胞结构和进行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对概念学习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并有效地促进个体智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语言学、认知科学等新兴科学的迅速发展,有关人类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课题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