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地虚盈,阴阳相交,故天地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日月有晦朔弦望之四候,而人,身有阴阳气血,体有五脏六腑。人的阴阳气血的盛衰随天地之阴阳交合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五脏之气的旺弱应春夏秋冬的交替而交替。何谓五脏之气?曰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那么,五行和四季、五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詹恒 《美与时代》2014,(7):128-128
道家养生文化是我国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相关资料文献里的养生图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甚至有些成为了具象性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能更好的继承道家养生文化,怎样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发展,对于养生文化的图像性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存思术是道教最为常用的一种道术与思维方法,其中内视存神术尤为重要.内视存神术先道教而产生,并且其存思对象也曾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内视存神术贯穿并影响了整个道教史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它与作为道教最重要学理基础的道家学说,尤其养生理论,以及整个道教的大宗旨最为相契.  相似文献   

4.
    
中 医 认 为 , 精 是 构 成 人 体 和 之 名 。 卦 硔 , 先 天 乾 坤 为 后 天 坎 离 所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本 物 质 。 又 认 以 精 要 逆 行 督 脉 , 似 河 车 之 化 ,此 名 为 后 天 返 还 先 天 ,返 回 父为 ,肾 主 精 ,人 身 有 精 则 存 ,无 精 运 转 ,有 黄 河 水 、逆 流 水 、漕 溪 水 、 母 未 生 前 。人 由 母 腹 中 降 生 后 ,剪则 亡 。 精 有 “水 谷 ”之 精 后 天 之 …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汉初文献中出现"专气"、"行气"与"食气"等说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内部与受其影响的神仙方士有关气的炼养思想。上述内容均可回溯至《老子》文本,而其中出现的"专气"说,已经奠定了气在哲学上精神性的修身与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养生两个方向上的作用。前者局限于道家谱系内,而后者则主要为方士所发明,并进一步演化出"行气"与"食气"的观念。在这两种对于气息的调理技巧中,"食气"稍后出也更为复杂,且其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后世内、外丹道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6.

道家清静无欲、淡泊无为的虚静养生观为后世中医养生文化确立了最基本的准则,而道家之所以提倡此种养生观念又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巫术思维以及动乱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首先,中国本土虚静、恬淡的农耕文化孕育了道家对生命的认识,奠定了道家虚静养生观的基础;其次,传统巫文化中斋戒以通神明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了道家的修养论思想,促进了虚静养生观的形成;最终,春秋战国之际战乱、无序的时代背景彻底激发了道家以虚静之法教人们安养身心,以期实现天下治平,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尽其终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养生文化现象置入广阔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查,我们便不能不承认,它是一个基本自成系统的哲学思想、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的文化体系。这样一种文化体系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发生成长。就养生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对养生研究的重视来说,大概除了中国的医家之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同道家(包括道教)相媲美。纵观中国早期文化结构,先秦是多种思想文化的并存争鸣;秦汉以降则逐渐在封建大一统专制前提下形成儒道互补,东汉以来,佛教流行、又渐演为儒、道、释三家并存互补这一主体文化结构。养生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文化,所以能经历几千年风云诡谲。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的成就离不开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王阳明早年对道家道教更是甚为痴迷,然而王阳明后来却对道家道教明确采取了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而这种巨大的思想转向与王阳明多年习练养生术的切身体会关系密切.自身的需要促使王阳明早年长期热衷于养生术的修炼,可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失望,遂而领会长生之虚妄.打破迷悟的王阳明进而转向对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养生必得有益于养心,这种对德性之心的修持也成为阳明心学形成的关键.从养生到养德的态度转变,也是了解道家道教思想对阳明心学形成所起影响不可缺少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0.
SMI行气,呼吸也,是吐纳、闭气、存气、胎息的称谓。亦属道家真人练功行气的术语,总称调息。通过有序的吐故纳新而排除胸中、体内各大经络脏器内部的污浊,而吸进新鲜气机以达到促进新陈代谢之目的。因为人体的活力之流在于气,尤其是体内之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交换气机又在于呼吸。人从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钟也离不开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须有呼吸的伴随。人三五天不吃饭照样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钟不呼吸就没有生命的可能。气乃人身生命之本,气行则血行,气泄则血凝。息乃炼功之根蒂,气与息合而为积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于…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济物利人,是成道的根本;立身积德,是证圣的基础。内心寂静不动妄念,则有如明月之皎洁;人能闲暇自在,本性则似太虚。心识的作用是好动的,必须要用精神力量来控制。精神爱静,不要让心里作用来扰乱。屏息以修养天赋之气,要是心不定则不能静。修道人本性假使不能宽厚温和,则不能合道,安心习坐则可达到极清静的境界,渐渐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忘我境界。于是,在静中得静,在动中亦得静,动与静中都得静,就常清常静了。如非礼勿视,是眼睛的清静;非礼勿听,是耳朵的清静;非礼勿言,是口的清静;非礼勿动,是身体的清静。希望修道人能静悟玄机,安心习坐…  相似文献   

13.
雷神崇拜是道教雷法实行的信仰基础。从对雷神崇拜演变的历史图景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雷神崇拜以及由雷神崇拜本身所透露出的传统中国人具有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模式,是后来道教构建雷法体系的潜在渊源。崇拜的产生,源于先民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畏惧”。然而,在雷神形象的历史演变中,世人对雷神形象的塑造有典型的人格化倾向。此后,道教沿用了民间社会的这一人格化方式,构想了可供道士召遣役使的庞杂的雷部诸神系统。随着雷部诸神体系的建立,世人的心理也完成了由“畏惧”雷神,心生敬畏,并向“策役”雷神,济物利人的转变。一、雷神形象的历…  相似文献   

14.
蒙山为山东道教胜地,在山东省平邑、费县、蒙阴等县之间,纵横1000余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仅次于泰山,故蒙山又称"亚岱".境内层峦叠嶂,巍峨壮美,道教文物古迹、庙宇、石碑石刻荟萃,素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之称,是道教著名的修道养生之福地,在山东道教发展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在蜀地弘道五十余年,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考察杜光庭在蜀地的弘道活动来说明他对蜀地道教乃至中国道教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中旬以来,罕见的大范围、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给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给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亲赴灾区,指导当地的抗灾救灾工件,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7.
欣逢盛世 ,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于 1996年组织发起对道藏经典进行整理编校 ,编修成一部新的传统而实用的道藏 ,定名为《中华道藏》 ,这是继明正续道藏经编纂以来新的一次大规模整理 ,是盛世修典传统的继续 ,得到了教内外的大力支持。本人有幸参与并受命组织这件为道教界和社科文化界关注的大事 ,这对我来说不仅是荣幸和责任 ,更重要的是使我对道藏和道教经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 ,《中华道藏》整理编校工作已近完成。所见所闻 ,不仅使自己从中增长了见识 ,也使我感到自…  相似文献   

18.
林舟 《中国道教》2003,(6):30-34
道教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最大特点是除能给人以精神慰藉和精神寄托外,尤其重视自身生命、注重医学养生、追求健康长寿。道教的另一大特点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相信通过自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家穴道按摩点穴是中国医学的特色 ,自古以来 ,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主要是通过穴道按摩来达到治病的目的。穴位的通路称“经络”、“经穴”。内脏若有异常 ,就会反应 ,在位于异常的内脏经络上 ,给予穴道刺激 ,使流量的流动顺畅 ,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穴道按摩具有简、便、快、无副作用的特点 ,它的疗效与操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因此疗效的发挥需要操作者不断学习和实践。本文是作者据自己临床按摩之实践 ,吸取国内外有关推拿按摩穴道治病之精华和中国道家养生思想 ,并结合针灸疗法总结出来的利用筷子棒点穴按摩的治疗方法。这种疗法无副…  相似文献   

20.
道教形成于东汉,魏晋时期传到甘肃陇东地区,后渐西传。三国魏文帝咸熙三年(265年),甘肃狄道(今临洮)城东北东山北麓建有道教太平观。十六国时期,陇西安阳有道士王嘉隐居于东阳谷修炼,受业弟子数百人。唐代,道教被官方定为正统宗教,陇东、陇南等地道教已显兴盛,榆中兴隆山建有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