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学领域,在“四人帮”倒台后,像一个久涸的湖泊重又注满了绿水碧波,草生苇长,虫唱蛙鸣,仿佛节令正交喧闹的初夏。美学研究确实出现了颇不寂寞的景象。近一年来,关于“共同美”的讨论,就是这种景象之二。“共同美”的讨论可说是五十年代美学基本问题讨论的继续和延伸。现就下列几个方面,对“共同美”研究作一简介。一、“共同美”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伦理美学命题 ,它着眼于尽心、知性 ,针对“有诸己”的主体 ,并不涉及主体以外的客体 ,因此 ,将“充实之谓美”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 (包括人 )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至完备 ,这就是美” ,进而认为“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 ,似乎是值得再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美既不是客观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的主观快感,它必然涉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它是人作为人在与现实打交道过程中自由精神的显现。我们不能离开人去谈论美,也不能离开自然去谈论美,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审美实践来辩证地理解美。因此从美的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美和美感是共同产生的,是确定无疑的。美和美感的先后问题应该从审美当下和非审美当下的区分来理解美和美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6.
西方论著中的混淆! “歧义”意即“分歧的意义”。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P,当它有超过一个意义时,便有歧义。但是,它与“歧义谬误”不同!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意义。歧义谬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意义而引起的;第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句子语法结构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8.
<正>审美教学对学生很重要,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提升审美情趣。选编的教材,无论哪种文体都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尤其是作为人类语言艺术精华的诗词,作者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富于美感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提升初中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品鉴四“美”。一、形象美:赏析描写,走进心灵诗人是借助形象来思考的,通过形象的思考与展示,将真理蕴含其中。形象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今日西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日益成为一种时髦.当法国的Le Monde于1981年向其晨报读者宣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没作崇”时,也许并没料到,“‘后现代主义’现在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①在专业杂志和新闻报刊上,人们几乎随处可以遇到它.然而它到底指什么呢?有趣的是,尽管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著述汗牛充栋,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关于它的公认的定义.它的歧义性也可谓是空前的.也许客观地考察一下西方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会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它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并提出,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美学界占压倒优势的理论是美在客观论。在他们看来,美在主观论是唯心主义,美在客观论是唯物主义。中国美学界存在着“对主观的恐惧”。我们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一审美活动的主观性。“花是红的”,“花是美的”,“红”是花的属性,“美”当然  相似文献   

12.
近十多年来,有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在我国美学界颇为流行,这就是“科学美”。对这个美学新概念,不仅有专文、专著论述它,一般的美学和美有著作也往往列专章介绍它。乍一接触这个概念,我感到新奇,但是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心中不免生出一些疑惑。这些疑惑关涉对美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我愿说出我的疑惑,求教于大方之家。希望由此引起的讨论,能深化对美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关于科学美,须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学美,另一种是被美学家移植到传统的美学体系中的科学美。我所质疑的是后者。先说说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学美。法国…  相似文献   

13.
一美感(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二)美感是美的反映二美(一)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关于“美是生活”的定义和美的兩个基本性質三艺术的一般美学原理(一)艺术和艺术創作的基本美学問题(二)艺术批評的美学准则在这里我們不准备先給美学或所謂美学的对象下一个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开端。但是,从这篇文章中,也就可以看出,照我們的了解,美学基本土应該包括研究客观現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規律。其中,艺术更应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先王之道斯为美”见于《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对这段话的解说,一般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说法为准。朱熹认为,礼有体有用,“体”指的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相似文献   

15.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否认识美的关键在于能否认识美的普遍性。新闻摄影除具备一般摄影的审美以外,它的社会属性也赋予了其更多的思想内涵。新闻摄影应该追求美感,这样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但评价新闻摄影不能仅仅考虑图片的美感,真实性也是审视其优劣的重要维度。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应该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对图片美感的追求。如果仅仅追求图片的唯美,而罔顾图片的真实,对新闻信息的传递产生歪曲和误导,其结果只能是与出发点相违背的不美。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中是否包含有美的因素?数学的发展是否受美学方法的指导?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就感觉不到数学美,甚至根本不承认数学中还存在着美呢?原因就在于数学美难以被人们所感受与认识。数学研究主要是以理解为主的抽象思维,仅由抽象思维所构成美感具体形态,称为纯粹的抽象美感。无疑数学美实质上就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美感。但  相似文献   

17.
释“加之以师旅”杨宝忠陈剑《论语·先进篇》载,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加之”之“之”,旧多不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共同道德”,只有具体的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作为阶级斗争武器的阶级道德。因此,任何阶级社会里,都存在有两种对立阶级的道德观点。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也决定了阶级道德之间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19.
陈轶丽 《天风》2016,(5):22-23
正当肢体的交往不能表露怜悯和宽恕时,教会就易分门别类、结党纷争……"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  相似文献   

20.
妙用“歧义”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交际中如果有“歧义”现象,就会阻碍信息的顺利交流,妨碍交际目的的实现,轻则闹笑话,重则造成恶果。但是,有些智者在特定场合、特定情况下,根据交际的特殊需要,却有意制造歧义,巧妙利用歧义,收到了出奇制胜、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表现出高度的思维机智,高超的语言技巧。“嘴不好”和“眼下没什么”——巧嘴媒婆巧说媒有个姑娘因嘴唇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也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找对象却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个巧嘴媒婆却有心把他们撮合到一起。想什么办法呢?且看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