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2.
高松 《现代哲学》2011,(1):80-87
弗雷格认为,句子的断定力真正展现了逻辑学所关心的"真"。并且与语词"真"的冗余论一致,他认为日常语言中缺少与断定力相应的符号。然而,弗雷格却似乎在他所发明的概念文字中为断定力指派了一个特殊的符号:判断杠。本文试图论证,尽管弗雷格直至学术生涯的最后阶段仍然坚持将判断杠保留在其逻辑语言系统之中,但概念文字中的这一设计并不符合他关于逻辑与真之关系的模糊洞见。在论证的关键一步中,我们将借助于胡塞尔关于"信念变异"的学说来澄清"判断"与"断定"之间被弗雷格所忽视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我们最后将简要地提示出对弗雷格关于逻辑与真之关系的模糊洞见进行解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路 《世界哲学》2007,7(6):46-70,77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意义理论与语言相关,因而与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相关,与语言所表达的世界相关。今天,意义理论受到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有关讨论广泛而深入,观点各异,成果多样。在今天的讨论中,真之极小论、真之紧缩论、真之去引号论、真之代句子理论等一些新的真之理论业已成为重点。但是,真之符合论、真之实用论等传统理论也仍然被涉及,并且由于深入讨论而得到新的认识,尽管许多结论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意义理论的最大特征是与真这个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真这个概念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正因为这样。如今的讨论,无论是什么观点,几乎都预设了一个前提:塔尔斯基的语义理论。如果引申开来,甚至可以看到,正是基于真的解释,人们对意义理论形成不同的看法。比如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被称为真之理论,即基于T语句提出了一种如何理解语言的真之理论,而达米特则认为这只是对部分语言提出解释,并没有对整个语言的运作提出一种解释。所以,戴维森的解释顸设了对真这个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要围绕着真来考虑问题,而达米特虽然承认真这一概念的重要,却认为对真这个概念本身要进行思考,而且要超出这个概念来考虑我们的语言。我翻译过奎因的《真之追求》(三联书店,1999年)、达米特的《分析哲学的起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戴维森的《真与谓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即出),也翻译过一些文章发表在本刊(例如参见《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第2期)。我希望国内读者能够了解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编译下面这些内容,也有相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让我们考虑把内容赋予一个真之理论这个计划。塔斯基的定义通常是通过几步达到的。首先,有一个关于对象语言中的句子是什么的定义,然后,有一个对一种满足关系的特征(满足是所指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的递归说明;对满足的特征的递归说明转变成一种弗雷格和戴德金式的明确定义;然后基于句子和满足的概念定义真。我们现在放弃把对满足的特征的递归说明转变为一种定义这一步,从而说明我们现在把真和满足这两个谓词看作是初始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一、对象与概念:弗雷格对基数的构造不研究弗雷格对基数的构造,就不会找到弗雷格对概念和对象区分的根源,亦不可能恰当地理解其独特的概念学说。弗雷格试图通过用纯逻辑的手段构造数的方式来证实他的基本信念:数是对象。数词有两种日常用法,一是作为语法上的形容词,另一是作为语法上的专名。弗雷格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种能消除数词第一种日常用法的逻辑句法。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是把包含作为语法形容词的数词的句子改写成弗雷格称为赋数命题的句子,即回答“有多少··?”的句子,其一般形式为“有n个)…”。例如,把句子“地球有一个…  相似文献   

6.
    
一、真之载体真或假之物是命题,这将得到普遍的赞同。但若不是因为“命题”有歧义,这是不会得到如此普遍赞同的。一些人把“命题”这个词理解为指符合一定规范的句子。另一些人却把它理解为指这样的句子的意义。因此,对这个问题,表面上好象是普遍赞同,实际上却分成两个思想流派:对于第一个流派来说,真和假的载体是句子,而对第二个流派来说,真和假的载体是句子的意义。第二种观点的一个弱点在于句子意义这个概念的空洞无力。如果人们相信我关于翻译的不确定性这一论题,这种空洞无力就达到极限。即使抛开这个论题,忽视可看见或可听…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真之理论在戴维森的哲学理论中扮演着核心地位,如果不理解他的真之理论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曾出现过重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之理论形成一个整体。因为戴维森在很多关键地方,对真的理解保持着不变。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否定方面看,戴维森认为真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其次,真之紧缩论对真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并不能把握真的实质。从积极方面看,戴维森肯定了真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认为人是真的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了真与信念、愿望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认为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必须以真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弗雷格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真"之思想,形成了关于"真"的完整理论。在他看来,"真"不具有实体属性,不存在与客体在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真"只用来表达断定句形式中的断定力。当"5是素数"这个句子带有断定力时,真也就被表达出来,它与"5是素数是真的"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另外,他将"真"作为初始概念,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如果对"真"进行定义,将走入"定义的循环"。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就需要论证表象与现实的一致性,而二者的一致又依赖于"真"的定义。这种思路与做法必将导致循环定义,故弗雷格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他再次对符合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如果符合论对"真"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是"事实比真更为基本,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定义真",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总是通过真来确定事实,而不是通过事实来确定真。我们似乎可以在弗雷格思想中找到收缩论的雏型,因为他关于"真"的认识与收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收缩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说"P是真的"和说"P"有相同的涵义,谓词"是真的"是多余的。"真"本身是可收缩的,不带有实体性质。于是,我们可把弗雷格作为表达真之收缩观点的第一位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是坚定的收缩论者。  相似文献   

9.
NTV观点的核心思想是直陈条件句不是命题,它没有真值条件并且无真值,其既不为真也不为假,而只表现为一个相应的概率值。这就引发了一个有争论的逻辑哲学问题——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如果把直陈条件句视为无真值的,那么嵌套后的复合条件句就不能判断其真假(真值表不能使用)。对于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要完全解决真之条件主义与条件概率主义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完全接受条件概率论题的哲学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同样,暗示放弃真之语义观也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10.
论意义     
1.野外语言学家的入门引导 古代印度哲学家争论意义的首要载体是句子还是词.赞同词的论证说,词的数量有限,能够被一劳永逸地学会.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学会如何按需要从预先学会的词构造句子,才能完全把握它们.然而尽管情况如此,仍然可以说词的意义就在于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我们学习作为整体的短句,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构成词的用法来学习这些词,而且我们由这样学会的词构造其他句子.于是,探索清晰而实际的意义概念应该首先检验句子.一种语言中一个句子的意义是这个句子与它的另一种语言译句共同分享的东西,因此过去我提出原始翻译的思想实验供大家考虑,它导致一种否定的结论,即翻译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论题.一些批评家说,这个论题  相似文献   

11.
1976年,普特南在题为“意义与知识”的洛克讲座中开头就指出:“真理的本质是哲学中极为古老的问题。”该问题无疑引起了普特南的极大兴趣。在我看来,在极少数能抓住问题症结的哲学家中,他是出类拔萃的。然而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究竟是如何获得真理概念的? 按照弗雷格以及随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看法,假如真理概念在某一思想的内容中具有中心地位,那么它的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种不确定性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关于自然语言陈述条件式的真值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弗雷格、《逻辑哲学论》,实际上还有戴维森来说,说明一个陈述应该为真的条件之间的差别,必须反映对该陈述的解释的一种差别;或者,反映以该陈述表达的思想的差异。然而,对陈述条件式有争议的哲学家无疑都以完全一致的方式理解这些陈述条件式。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如何把真理概念应用到这些条件式中。如果弗雷格等人是正确的。如果实际上大家对陈述条件式的含义看法一致。为何在使用真理概念时曾出现不确定性呢?  相似文献   

12.
对意义和意谓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一篇论文(《论意义和意谓》)中首先只对专名(或者,如果人们愿意,单称的名)区别了意义和意谓。对概念词同样也可以做出这种区别。这样可能很容易产生含混,因为人们混淆了概念和对象的划分与意义和意谓的区别,致使意义与概念融合起来,意谓和对象融合起来。原则上说,相应每个概念词或专名都有我所使用的那样的意义和意谓。在虚构中,语词当然只有意义,但是在科学中和任何我们探讨真这一问题的地方,我们都不会满足于意义,而是把意谓与专名和概念词结合起来;比如当我们由于疏忽而没有这样做时,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能够很容易破坏我们的思考。一个专名的意谓就是它表示的或称谓的那个对象。一个概念词意谓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命题(判断)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对这一点人们没有疑问,至少在二值系统中是如此,人们都承认无所谓真假的语句不表达命题。那么,命题的真假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一般逻辑教科书的回答是: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事实,凡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真,凡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假。以事实作为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很全面,它至少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有些命题的真与假由命题自身的意义决定,不依赖于任何客观事实。例如“金属是导电的或者并非金属是导电的”这个命题就恒为真,无论事实上金属是否导电,而命题“金属既是导电的并且又不  相似文献   

14.
能被理解的存在——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科学时代的理性》一书中,H.G.伽达默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哲学能否指称除科学理论以外的一切事物呢?”他本人对这一问题当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哲学中的所谓“分析”传统,上可以追溯至弗雷格、罗素,下至今天仍然健在的代表性人物奎因、戴维森、达米特和普特南等。这种分析传统一定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原因在于,这一传统通常被看做一种服务于自然科学的公关代理(pubiclc relations agency)。  相似文献   

15.
黄敏 《世界哲学》2008,(6):61-67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江怡 《世界哲学》2005,(6):57-63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对"意义"和"真"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指出他的意义理论完全是一种形式说明,或者说,是对意义理论本身的形式构造.同时,达米特反对用真值条件来解释意义,主要是根据他对"真"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把"真"看作我们在具体场合说出的句子的属性.达米特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他也在这种批评和反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真”是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由于该词本身的特性,它的语义特征在日常使用中并不明显。围绕“真”有许多讨论,形成不同理论。这样的讨论和理论既有语言学层面的问题,也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戴维特详细分析论述了这两个层面的差异,并试图说明二者的优劣以及孰为先孰为后。无论他的观点是不是正确,不管他的论证是不是充分,他的文章至少是一篇出色的综述,从中可以使我们大致领略当前关于真之形而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的"静思"     
一位78岁的老弟兄,在享受儿孙为他祝寿的天伦之乐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对自己走过的人生进行"静思",值得我们思想. 一个人存在世上,其价值与意义如何,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他的品德好坏和对社会的贡献多少;一幅图画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优美;一个故事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精彩.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关于意义和意谓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的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中,意义理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一理论的讨论,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论题都追溯到弗雷格关于意义和意谓的论述,甚至有人据此称弗雷格是语言哲学之父,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弗雷格的论述提出批评。无论这些桂冠是否名符其实,不管这些批评是否合乎实际,它  相似文献   

20.
马明辉 《世界哲学》2016,(5):154-159
弗雷格的涵义/意谓理论为信念句子的句法和语义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信念句子由专名、动词"相信"和从句组成。根据弗雷格的从句理论,从句有间接意谓,即它的思想。按弗雷格的分析,可以建立信念逻辑的形式语言和语义。这种语义是混合式的,引入涵义、个体和真值三类本体。还可以建立一个弗雷格式的信念逻辑系统。它是不需要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信念逻辑。罗素先后提出处理信念语境中同一替换律失效问题的摹状词理论、信念关系论和逻辑原子主义。但罗素没有对信念句子的句法和语义作出明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