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佛教青年居士问卷调查报告妙音智明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对佛法发生兴趣,在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经过各自不同的从兴趣到信仰的转变过程,从而出现了青年学佛群体现象。他们由何因缘信佛学佛?他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修学佛法的意义?他们在学佛中所关注和面临...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6,(12)
“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默雷摘编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王雷泉先生在《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佛学研究》年刊1995年)一文中,对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得以泛滥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居士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现代居士佛教佛日佛教虽然向以出家比丘僧为住持佛法的中心,但人数远远超过出家众的广大在家居士,在实践和弘扬佛法上所起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在佛世,成千上万的在家佛弟子证得初、二、三果,维摩诘、胜夫人、善财童子等在家菩萨的智慧德行,都受到佛陀的称叹。...  相似文献   

4.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静 《中国宗教》2023,(9):13-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精神。以下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一、佛教中国化的“守正”,是要在保持佛教的根本信仰、坚持正信正行的同时,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佛陀为佛法的弘扬定下了“契理契机”的原则。“契理”是指保持佛法的核心理念和教法;“契机”是指实现佛法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应机施教。佛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爱教传统,  相似文献   

6.
文以载道,书以达义。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书法艺术结缘。佛法与书法的关系,以禅喻书、援佛入法等概念,是历代佛教名家、书法家关注的重要命题。近期本刊特以佛法与书法为题采访了钟明善先生。钟先生长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饱含热爱之情,且有独特的感悟。在钟先生娓娓道来的谈话中,我们对佛法与书法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主持寄语小和尚的故事出自《生经》。附佛外道往往利用众生不明佛法,假借佛教片言只语装点自己、迷惑群众,众生一旦接触佛法真谛,佛法光辉自然使附佛外道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象乌鸦一样逃离开去。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8.
今日香港佛教兴旺,犹如旭日初升,光辉普照大地。自从去年“天坛大佛”开光以来,在世界各地引起各界人土的关注和敬仰;因而有更多的人追求佛教的真理,由于香港佛教寺院、社团组织多,在弘扬佛法事业方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吸引不同根机的人。近年来,信仰佛教的各阶层人士越来越普遍了。举世闻名的“天坛大佛”,给香港佛教带来莫大殊荣,给香港人带来无限喜悦和自豪。有人说,自从大屿山兴建这尊“天坛大佛”以来,慕名而来的各国人士络绎不绝!把“大佛”看为香港最有特色的标志,已成为“新香港”的象征二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士,在周…  相似文献   

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  相似文献   

10.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于191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几乎成为满清覆灭和民国肇兴两个时代的分界。但旧的拖住新的,民国诞生并不意味着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得到解决。相反,由于权力真空的出现和价值世界的失范,对佛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由于这种危机的出现,迫使佛教界奋起,在民族、社会和宗教等各种矛盾的夹缝中,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寻求自己发展的契机。杨文会复兴佛教的事业,主要在信仰和文化两个层圈中进行。在信仰层圈,他赋予佛教以理性的色彩,并以毁家护教的大悲愿行,树立了近代菩萨…  相似文献   

12.
正印光以佛学理论诠释儒家伦理,不仅促进了儒佛互补,也加深了两者的理论会通;既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佛教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试图以此"使人人以自治、自立、自强,""实现国家之国治、国立、国强"。  相似文献   

13.
印光的儒佛融合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章 《孔子研究》2012,(2):109-117
印光从本体与工夫上分析了儒佛之同异,认为儒佛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如"五戒"与"五常"即是同,不同则在于做人准则、时空观和生死观上,在"孝"的问题上也有层次之分。因儒重日常人伦,佛重明心见性,印光坚持佛法本位论,提倡儒佛融合则双美,务求佛教所追求的出世信仰能水乳交融在儒学所推崇的入世言行中,以求教化人生、净化人心和有益社会的效果,出离生死之樊笼,通过儒佛思想的互补来落实人生的道德关怀,促成俗世礼义道德的重建,终以弥陀净土信仰作为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15.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16.
刘蕻 《福建宗教》2001,(4):23-25
“法轮功”一向用“佛”而诋佛,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法轮功”的实质,让更多的佛教居士了解佛教与“法轮功。的质的区别,真正地了解佛法的内涵,笔者在此作一个粗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周祝英 《佛教文化》2009,(3):102-107
弥勒是佛教中影响广泛、地位重要的佛菩萨。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慈氏。他与释尊是同时代人,随释尊出家修习,释尊曾预言弥勒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先于释尊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尊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继续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终究成佛。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云:  相似文献   

18.
编后语     
《法音》1991,(12)
因果理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极其深刻,内容极为丰富。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一文,从因果的一般法则,到其间的各种关系,从众生业报酬引的因果之链,到佛法出离解脱的方法途径,对佛教的因果理论作了详尽的阐释。最后归结到大乘佛法的大士行,层层深入,次第井然,不啻为一篇佛法概论。佛法能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能否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陈兵先生《佛教与社会  相似文献   

19.
靖居丛录     
大乘佛教弘化院胡妙观居士名子笏,湖北江陵人,民国间曾任福建省财政厅长.后皈依佛教,信仰弥笃,师事太虚法师,为武昌佛学院、汉口佛教正信会之发起人.三十年代,担任武汉佛化青年会会长、北京华北居士林理事长、北平女子佛学院院长.其后辞去一切事务,隐居五台山,虔诚清修,一心办道.1941年,佛教同愿会成立大乘佛教弘化院,延聘胡老为院长,培训华北子孙派寺庙之青年僧侣,提高其佛法认识,以便利此类寺庙之正规成长.是年九月,经过考试,录取僧众百名,正式开学.修学期间为四个  相似文献   

20.
一、对佛教居士进行信仰调查的目的 目前,佛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对佛教界来说,根本还在于是否能够切实地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佛教的信仰建设,就是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广泛地宣传和确立佛教的根本精神,充分发挥大乘佛教化世导俗的菩萨心行,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贯穿于整个的信仰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用美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净化人,把佛教的正法理念和人生智慧化作服务社会人群的有生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佛教信徒中,居士是佛教信仰的社会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