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2.
(一)《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所以众生学佛,首当开佛知见.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指示弟子法达说:"汝令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所以佛之知见,即一切众生自心中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俱有佛性,皆堪作佛,于是乘机应世,为一切众生说法,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令得悟入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了知从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之非,而以此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本修因,以期达到圆成无上菩提的果地修证.这就是佛为普度众生一大事因缘出现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着世乐,无有意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问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0,(5)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4)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舍利弗顶礼三请,世尊方为宣说,足见此誉不虚。在《方便品》中,世尊一言九鼎地说:“十方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并指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释尊开门见山、开权显实之说的确令舍利弗等声闻众惊喜不己。在《譬喻品》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相似文献   

7.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承当,人人是佛。所说一切法门,虽有大小顿渐、权实偏圆,但都是全仗自力,一旦修习功深,方能断惑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菩提果。若见思二惑未断,无明尘沙未除,即使定慧力深,依旧轮回,不能解脱。如来悲悯众生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通途法门外,无问自说,特开一仗佛慈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只要信真愿切,执持名号,一日二日,乃(?)七日,一心不乱,即能带业往生阿弥陀国。一经往生,得不退转,朝夕闻法,终必成佛。  相似文献   

8.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9.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10.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12.
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  相似文献   

13.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康僧铠 《法音》2006,(9):1-1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  相似文献   

15.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泉 《法音》2012,(1):6-12
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能引导归入究竟佛法的世俗资生产业。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品〉)五浊恶世,具有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污浊[1]。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19.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20.
什么东西叫佛性?我们先看印顺老的评价。若依印公的研究,从中观学角度看"空就是佛性","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若依唯识论者,《大涅槃经》说如来藏名为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