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汤海艳 《学海》2006,1(3):201-205
本文就张岱年对文化综合创新的可能性所作的思考及其方法论思想进行了分析。在张岱年看来,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具有可析取性,这使得文化综合创新在客观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文化综合创新还有赖于主体的文化自觉以及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就其方法论而言,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其“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在“兼和”理念指导下,他主张进行辩证综合,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两大核心观念“大客观”和“具体相对论”,是试图将罗素、列宁、孔子三流合一的文化综合主义思想,从中引申出他基于文化综合主义立场反思五四启蒙思想而提出的新启蒙主义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以西律中”,主张中国走西方的路;二是“以中释中”,主张中国走传统的老路;三是姓社姓资、两军对垒,主张走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走综合创新的路。前三种路径都是形而上学的,尽管在某一阶段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选择路径,只有综合创新才是符合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对综合创新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工作,“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于进一步阐述综合创新理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曾被称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他主张“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最重视解析与综合,而其所建构的是一个“新综合”的哲学创新体系。张先生以“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关系为“文化之实相”,他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在他的文化观中,解析与综合的统一仍是重要的特色。盖无解析则无以综合,无综合则无以创新,这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充满自信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资源经过创造实践转变为另一种新的文化事物,借以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创造性转化”是路径与方向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是在吸收学术界“创造的转化”“创造的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要义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它是手段与特征的统一、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统一、发展途径与发展目的的统一,它不仅吸收了“创造的发展”“综合创新”“综合创造”等思想观点,而且集中体现了全党关于文化继承、弘扬与建设的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涵盖范围、社会要求和时间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彼此拥有共同的根本目的和前提性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理论渊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是根本,“廉政勤政”是关键,“为政以德”是主导,“选贤任能”是重要环节,“重典治贪”是主要防线,本文试图在对上述含有治世之道的一般规律的认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伦理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8.
"诚信"问题的文化比较思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吕方 《学海》2002,(4):28-30
在阐释中国古代典籍的“诚信”词语和文化涵义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诚信”的文化比较的解读 ,指出中国当代的诚信危机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 ,应该通过文化表征物的改造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以修宪、文化教育和政府的表率楷模作用来解决当前中国的诚信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建润 《学海》2001,1(2):30-34
本文着重阐述了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论断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从剖析文化定义入手,指出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揭示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轨迹;文化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和保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同时允许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新的实践,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文化在其内在结构上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由此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我国包装作品在国际上屡屡斩获“世界之星”、“亚洲之星”之类大奖,业界为人称道的新作也不断涌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之成功演绎的典范。因此,如何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对中国古代以及民间的艺术和设计美学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创新,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借助包装这一媒介传播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