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艮继承并发展了阳明的乐学思想,并将之作为其立言宗旨。一方面他上承阳明"乐是心之本体"以及"常快活便是功夫"的说法,倡导良知本体的自然、活泼、快乐,以及工夫过程之自然、简易之乐。另一方面,他把关注点置于百姓日用之上,通过对安身立本之工夫论的解说,将道德践履与安身相统一,从而使得"乐"之指向不仅包括精神方面的自得、洒落,也包括与此相关的生命存在。由于王艮的"乐学"是在"万物一体之仁"观念下的展开,故而其所言之"乐"最后呈现出一种"独乐"与"众乐"的结合状态,即个人得其"自乐"的过程正是众人得其"众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金代名士王庭筠颇善画竹,以其为中心的金代文人艺术实践深受宋代湖州竹派的影响,力图恢复文、苏以来的竹画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以王庭筠为支点,考察金代文人对湖州竹派艺术传统的阐扬。  相似文献   

3.
梦东禅师(1741-1811),又称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祖。早年参禅有悟,受粹如纯禅师印可,成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天隐圆修)七世的嗣法门人。曾率众参禅,大振宗风。后辍参,专修净土,主张莲宗,并创建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对清朝中叶净土宗的弘扬做出重大贡献,其净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梦东禅师的著述主要有两种:《梦东禅师遗集》与《念佛伽陀》。目前,关于《梦东禅师遗集》源流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从形成、流通、版本和署名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述,这对于深入研究梦东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研究清朝中叶以来净土宗发展史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炽成 《哲学研究》2012,(8):36-43,128
说到"心学",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陆王心学",其实,"陆王心学"的说法是很晚才有的。在宋代,"心学"最常见、最典型的是指与"十六字心传"相关的传心之学。本文拟先考察 "心学"的原初意义,然后再看其在后代的演变。一在汉语中,"心学"这一概念产生得比较晚,它大概首先是南北朝时在翻译佛教经典中使用的,其中的例子有: "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解脱论道》卷一,见《大正藏》卷三十二,四〇〇上) 在佛教语境中,心学一般与禅定相关,意味着摒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本文所考察的心学是儒家的概念,与上述佛教的心学不同。虽然如此,它还是与佛教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宋道教学者陈甫方《农书》中的农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考述,从农学这一新角度深化了道教科技思想的研究。作者指出:陈甫方在中国农学史上的一大特殊贡献在于其所著的《农书》建构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农学体系,这是前无古人的农学体系思想;书中所阐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想、“地力常新壮”的土壤思想和农业经营思想也是陈甫方农学思想的特色之处,在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泄泻”一词,随着历史语言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有多种称谓方式。在近现代医学标准确立以前,各种不同的名称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医书之中,命名体系的来源也各不相同,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厘清“泄泻”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与其走向。以“泄泻”为例,反映出疾病的概念史研究,是疾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2010,(1):61-61
邢梅岭先生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6期指出,绵延传承数千年的道家思想,以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智慧影响着东亚地区。研究道家思想在东亚的传播史,是了解中国文化在异域影响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道家就不只是一种仅供思辨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士建中是北宋仁宗朝知名儒士,是当时推动传统经学义理化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因仕宦不显、著作未有流传进而史无记载等原因,他曾长期未被后人识知。本文依据现存有关资料,较为详悉地考述了士建中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并阐明了他在当时学术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太极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朱子对此句"中正仁义"从阴阳动静、礼智仁义、亨贞元利的角度予以诠释,即中正对应礼智、亨贞,正、义为静,仁中为动。朱子此诠释强化了"主静"在人极修养中的重要性,消弱了中正仁义的主体修养的道德价值。朱子于此句断句没有问题,但其门人后学有时单提"主静立人极",有意无意忽略了"中正仁义"于人极修养的重要性。明初学者孙作明确把"主静立人极"断为一句,明代一些阳明后学喜说"主静立人极",以之为周子学说要旨,明末刘宗周为此说集大成者。近现代一些著名学者也常以"主静立人极"论周敦颐思想。明代以来围绕"主静立人极"问题,学界有不少批判反思。全面认识周敦颐的人极思想,需在易学背景下来理解,显然,"中正仁义"才是其人极思想的核心与主体,"主静"是实现"定之以中正仁义"的一种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广为流传的舍蕴善十八条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十八条的具体内容及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在论述十八条的真实性及与古行、新行的关系后,文中以详实的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古行、新行两方面重点分析与十八条密切相关的宗教遵行,以此总结出十八条的主要内容。文章认为十八条的部分主张在中国并非舍蕴善首倡,而是他在清初中国伊斯兰教遵行分歧中所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藏传佛教史上 ,一些学者把如来藏佛性论称为“他空见” ,般若中观义叫作“自空见”。本文所论即是“自空见”。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的义理在其发展的晚期异说竞至 ,论难蜂起 ,发生了很大分化与裂变 :一曰中观应成义 ,佛护、月称之所弘阐 ;一云中观自续宗 ,清辨为其大师 ;一言自续宗内之经部行中观自续与瑜伽行中观自续 ,其开先河者是号称“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的智藏、寂护、莲花戒。现需要搞清的是 :首先 ,印度佛教中观宗晚期的分宗立派过程是如何推进的 ?其次 ,是谁将印度大乘中观宗的这个嬗变过程梳理、诠释、整合、命名得如此法数分列…  相似文献   

16.
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考述连劭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最近入藏了一些由中国大陆流散出来的木简,其中有一枚“松人”解除简,内容重要,是研究早期道教方术的珍贵资料。原简是一长方形木版,中央墨绘一人,着长袍,作揖,上写“松人”二字。四周及木简背面有长篇解除文...  相似文献   

17.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者们大都将岭南"卖冷"习俗说成是"卖懒",对"卖冷"、"卖痴呆"、"卖懒"等习俗亦缺乏历史的考察。其实,卖冷习俗并非卖懒,而是一种祓除寒气的巫术仪式,目的在于祈求新春回暖、健康吉祥。至晋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卖冷习俗与"打灰堆"相结合,使原初单纯的祓除寒气仪式向祈求财富的世俗需求转变。宋时,由"打灰堆"又衍生出"卖痴呆"的祈年习俗,由原来的祈求财富向祈求智慧和勤劳转化。明清时期岭南出现的"卖懒"习俗来源于卖痴呆习俗,它们的本质都是儿童在辞旧迎新之际,期望卖掉呆懒的过去,迎来勤劳和智慧的未来。岭南的卖懒习俗由于尚保留有远古的巫术仪式,至今仍在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畏同志在《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为了论证这一见解,何畏同志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列宁、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中的使用情况。通过考察认为,不但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道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虽不通梵语,但他整理考校旧译佛经,主持并参与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功不可没。他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也为后世佛经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