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情感和态度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两种心理现象,两者并不存在什么关系问题。在心理学著作中,给情感下定义、描述情感的时候,多使用态度这一术语,这才把情感与态度联系起来了。在描述情感,给情感下定义的时候,几乎各家都把“态度”摆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反映出情感与态度有着极不寻常的关系。问题在于:情感与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各家的看法很不一致。苏联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2.
左稀 《道德与文明》2017,(6):96-102
纳斯鲍姆不只是一般性地关心情感的本质构成,同时也希望表明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她新近出版的两部著作《政治情感:爱为何对于正义很重要》和《愤怒与宽恕:憎恨、慷慨、正义》无疑深化了我们对情感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理解,但这两部作品都搁置或遗忘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问题——情感与政治慎思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散见于《善的脆弱性》中,其中纳斯鲍姆通过阐发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慎思观,为情感在实践慎思中展现自身力量打开了空间。由于没有严格区分个人的和公共的慎思,她并未就政治慎思中的情感问题展开专门讨论。尽管关于《阿伽门农》的分析间接呈现出她对情感与政治慎思之关系的部分理解,但其理论价值明显逊色于马库斯等人所展开的政治心理学研究。纳斯鲍姆也曾在哲学—心理学层面对情感展开分析,并发展了一种认知主义的情感论。但由于过分关注情感的评价性判断,忽视意向性感受的地位,此种分析对于论证情感在慎思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显得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3.
在“试论情感的阶級性与实践性”(《心理科学通讯》1965年第四期)一文中,朱本同志论述了情感的本质、情感和认识的关系,批判了王启康同志的所谓“情感的特殊起源”,说。对这篇文章我们反复学了几遍,收获不小。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一个问题还搞不太清楚,在这里提出来,就教于朱本同志。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谈到情感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时,朱本同志说:情感和认识“是不同质的两个过程”。有时“认识跟不上情感”,有时“情感落后于认识”。这种矛盾现象“是  相似文献   

4.
妇女心理学是国外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学科,被人们称之为“诱人的妇女心理学”,如何写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妇女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辽宁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平安副教授和辽宁省妇联办公室副主任、辽宁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赵艳屏同志密切合作,撰写了《妇女心理学》一书。本书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正>与曾先生结缘,始于道德心理学研究。我第一次面见曾钊新先生是1986年的暑期。那时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生,并且把道德情感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选题。当时,曾先生因他的道德心理学和人性论研究独树一帜,在哲学界享有盛名,我怀着崇敬而有些紧张的心情想当面请教。经人介绍,我揣着发表在湘潭矿业学院内部刊物《高教研究》上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实践》和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上的《论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两篇文  相似文献   

6.
洪宝林先生在《心理和生活、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文中(见“心理学探新”1981年第二期,以下简称“洪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商榷,读后很受启发。其中不少地方涉及笔者在《心理学的实践观——关于心理与活动理论问题的探讨》(已载“心理学报”1981年第三期)一文中所讨论的某些理论问题。在受教益之余,还想本着学术讨论的精神,有必要作一简短的答辩。  相似文献   

7.
随着21世纪的脚步声逼近,在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赢趋势,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所*话的那样:“物理与音乐共鸣,声波为科学交响”。李璞珉同志主编的《心理学与艺术》一书,正是这新趋势的表现之一.处于这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转折的新时期对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重视基础心理学又要加强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艺术》一书,就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并结合了文学、艺术的大量资料,拓宽了文学艺术心理应用的新尝试。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一类的节省烟1936年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一、叶幼成著《储蓄心理学》序一本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使我这个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的人读起来,感到很有新意。这本书稿,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叶幼成同志写的《储蓄心理学》。这是他与黄伟如同志编著的《怎样与银行打交道》一书出版后的又一新著。  相似文献   

9.
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心理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根本问题。考察与探究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可关联和涉及到心理学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心理学与文化心之间关系走过了一条复杂而又深刻的道路。深入考察与解读心理学与文化之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关系,其中折射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的根本转变,更重要的也是心理学科学观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0.
陆觐熊同志在《想象产生于劳动并受实践的检验吗》(以下简称《想象》)(见《心理科学通讯》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一文中,就现用的高校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想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受实践的检验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开展对这个老问题的新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的深化和提高,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所以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职卑未敢忘忧国”。出于职业上的义务感,试陈浅见,就教于觐熊同志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1.
立足批判 锐意探新——读潘菽教授《心理学简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菽同志以70—80岁的高龄和带病之身,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传统心理学和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严肃的回顾,对自己几十年来的心理学工作做了审慎的反思,并将多年研究、思考所得,用简札的形式,辑成一书。《心理学简札》(为行文方便,以下均简称《简札》)对古今中外的心理学思想繁简不一地均有涉猎,是一本心理学简要百科全书式的书。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勇于探新、创新的精神和  相似文献   

12.
《文艺欣赏心理学》(胡山林著)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10月出版。文艺欣赏心理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观点研究探讨文艺欣赏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活动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欣赏心理的基本特性、欣赏动机、欣赏能力、欣赏态度、欣赏兴趣、干扰正常欣赏的心理因素、欣赏心理与文艺创作的关系等。以上课题涉及欣赏心理的方方面面,已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哲学典籍,其中"以类相动"这一命题着重强调了情感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问题,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论在认识上是相似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类相动"的哲学基础,异质同构论则建立在西方文化传统之上,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了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在本体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5.
《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评介陈家耀重庆教育学院(重庆630067)唐自杰教授新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一活藏心理学思想研究》一书,是第一本系统研究我国心理学泰斗,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与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在二十世纪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西方,心理学研究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却受到了各种阻碍,使得这一学科的研究处于不甚景气状态。直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才明显繁荣起来,但又多限于评介国外成果,或者只是用实验的方法来获得某些结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心理学副教授张小乔同志新近编著的《普通心理学应用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学中,经过多年总结和探索而形成的新成果。该书注重哲学方法对心理学理论研  相似文献   

17.
7月17日和21日北京部分心理学工作者座谈了坂田昌一《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一文并讨论了如何在心理学研究中更好地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的问题。参加座谈的有科学院心理所、北大心理专业、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组、师大心理教研室等单位的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18.
《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文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元迈同志发表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9期上的文章《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朱光潜先生就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不敢赞同。因此,笔者在细读了吴元迈同志的文章后写下了这篇质疑。不妥之处请吴元迈同志和其它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在重庆市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围绕着心理学中‘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心理学要不要引进实践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见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光明日报》报导)。这里想就几个有关问题再谈几点看法。一、是两个概念之争吗?首先,必须搞清楚,在谈到“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时主要指的什么?我认为,其实质是探讨在心理学中如何具体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观点问题,即怎样用实践  相似文献   

20.
何为民   《心理科学进展》1988,6(2):59-65
《心理学动态》1987年第4期,发表了武伯欣同志对罗大华等编著的《犯罪心理学》一书的不同看法(以下简称“武文”)。主要是认为该书所使用的概念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堆砌概念、概念不明确和主观臆造或随意使用概念等缺陷”,并且引用潘菽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的三点不足佐证。我作为该书作者和统稿人之一,觉得有必要借贵刊几页篇幅与武伯欣同志商榷。“武文”涉及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着重谈对本书的总体估价和“犯罪心理结构”的科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