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是道家道教理论最高、最中心的范畴,几乎每一个道家道教学者都不能不对此有所论述,形成自己的道论。故道论在道家道教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道家道教学者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尺。葛洪作为东晋著名学者、道教理论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其生卒年、家世的考证以及其思想特征的研究,都卓有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关于葛洪道论的研究也异彩纷呈,但细究起来,由于缺乏与其他诸家道论的比较,不仅看不出葛洪道论的继承发展,甚至看不清其自身相关概念的理论差别,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薄弱环节。在葛洪的道论中,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有三个,即“…  相似文献   

2.
我在《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章节中,已对道教义理的五大部类及其涵蕴的多种具有一定范畴及理论中心意义的枢要论点,作了扼要的表白,故而在具体论述其枢要之理念观点前,直截了当地交待一下写作“枢论”的方式与目的。管窥蠡测,抛砖引玉。恭候明识者赐教。写作的方式与目的:第一,择要叙列其具有一定范畴性及中心意义的义理观念①。专题探讨其思想渊源与发展趋向,聚焦于义理。条理义理体系,明晰其底蕴真谛,凸显道教义理之丰湛。第二,以道教经籍所载义理要语为依据,撷取道教重要经典中有鲜明代表意义的经文,来直接展示其义理枢论,保持本色,避免失真。同时,也可为乐于此项探讨者,提供一些史料线索。第三,道教义理的理念观点,其思想渊源、形成与发展,皆与我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本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在宗教范畴的延伸与发展,是我国传统哲学的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尊重客观史实情形下,特意将道教义理枢论回归到我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来加以述论;并同时显示出它在“百家争鸣”中的道家特色。总的来说,我的想法和做法就两句话:以道教经典中的义理要语,比较集中来展示其义理“枢论”。还原道教义理的理念观点在“枢论”网络下的系统哲学性和人文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4.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陈良运由于战国以远的时代,除了民间诗歌和朝廷用于祭祀、典礼的诗歌,还没有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没有以文学创作为职业的文人,所以也就谈不上有怎样进行文学创作的经验性阐述;即使是诗,也只有一种“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朴...  相似文献   

5.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自然”与“因缘”的辩论是思想理论层面争论的焦点。六朝道教用“自然”否定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吸收佛教的“因缘说”,但是仍不能克服“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隋唐道教通过吸收佛教的空观学说,整合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确立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一说法后来成为道教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教在创立之初就特别关注人的生命如何形成、人为何生而有异、人的生命能否永存、个体生命如何超越现实的痛苦和生死的局限而契合于生生不息的大道等人生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出发,道教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点, 以认识自我和顺应自然为基本特征, 吸取佛教的佛性论和中观学, 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哲学意蕴的心性论。本文试图从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入手, 来寻绎道教心性论在与佛儒心性论交涉过程中的理论演化, 并以此说明道教心性论是促进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动因之一。一心性论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是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道教养生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生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生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生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生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生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生道相保:直指养生究竟“生”不仅指生命,还包含有生长、生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人类思想活动、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学创作受多个维度影响,而创作维度引领创作实践,从根本上陶染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文学创作应"以人为中心",秉承"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坚定"鲜明的文学立场",维护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乾嘉时期全真教高道刘一明在建构自己的金丹论时融摄了王阳明的良知论,他不仅将金丹阐释为良知良能,还在金丹的修炼路径上融摄了阳明良知论,这为金丹论的心性修炼和道德教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