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由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升华,形成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扬弃了帝人合一德人合一的神秘元素,传承了自然与人合一的合理成分,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问题,对传统的自然与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文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72-172
生态问题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各国都在力图寻找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生态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俩者都作为当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探讨两者的关系,分析两者的异同,利于我们吸取两者思想的精髓,共同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姚丹 《美与时代》2015,(3):9-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设计美学形成了顺应自然的设计方法、系统论的设计观,以及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一个以宇宙观为主体的涵义复杂的命题。“天人合一”自然观作为长期居于中国古代科技中心的观念或思想,使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在思维指向上,还是在理论建树上,走上了与西方科技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表现出自身固有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辉煌成就的取得,固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天人合一”自然观无疑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体现着宇宙生成论、伦理学与人生论的统一。其伦理意义起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既有人文关怀又涵蕴着普遍性与必然性。从尊重生命的人权、维护人权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到坚持人与万物之间的生态平衡观三个层次体现其普世性。这种基于“天民”而自觉的“民胞物与”人伦价值与当今被认同的全球价值观具有基本的共性,可以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7.
周兴 《天风》1997,(12)
圣经中“以马内利”是神与人同在的意思。的确,在创世之初,在伊甸乐园中,神是和人同在的;天国中,神和人和谐美好,其乐融融。可是,由于魔鬼的引诱,人类陷落在罪恶的深渊,不能自拔。人被罪玷污之后,就不能再和圣洁的神同在同行了。人  相似文献   

8.
工业文明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面貌,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原来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现在被“物”化了;人类在不断增强认识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观便为世界环境运动所称道,甚至被簇拥为一面环保旗帜。问题是,这面旗帜能够引导人们克服现代环境危机吗?它本身有过弥补中国古代环境状况的业绩吗?它的实际效用往往语焉不详。事实上,支持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口、耕地和农耕技术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东西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3东方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和”。这个伦理原则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这种伦理原则的最典型的代表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1.
12.
承德避暑山庄中“天人合一”的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有第二政治中心之称,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自然山水式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引自然山水入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理念,展现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四大特征: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揉融、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的特征之所在,更是当下现代园林艺术、环境设计、景观营造等相关领域中我们应更去探究和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14.
当今学术界大多是在生态平衡的具体含义上来使用“天人合一”这个范畴的,而宋明理学只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具体含义上来论述“天人合一”。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语言转向”的问题,究其实却关乎生活和实践的驱动。有如维特根斯坦所言:“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转引自《回忆维特根斯坦》,第83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每个哲学家都在“究天人之际”,但这个“天”却没有一种贯穿古今、恒常不变的意义,反而有如冯友兰先生分析的那样,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规定:物质的天,主宰的天,命运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道家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它对我国的园林艺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是中国园林最高的艺术追求,深刻的人们关于园林艺术的创作和园林艺术的欣赏。中国园林在整体的布局上,在动植物的配置上,都以和自然的和谐为追求。这种和谐并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和谐,我们有时候会打破形式上的和谐,追求精神实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这一重要命题有不同的理解,且有争论,主要分歧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概括,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中国当代设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设计面临着设计体系缺乏、产业链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扭转这一趋势,我们应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融入,使设计产品真正打上本国烙印。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设计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天人合一"的人本设计内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融入设计理念中,整合多方面的智慧,尽量降低产品的能耗和污染,生产既适宜消费又低碳的好产品。设计师也应摆脱浮躁心态,不被商业利益左右,打破固有的思维僵局,跳出抄袭的怪圈。只有将传统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才能开拓出中国当代人本设计的新的创作源泉,激活属于当代中国设计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19.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天人之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是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基本问题。北宋哲学家邵雍甚至强调 :“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 (《观物外篇》)所谓“天人之际” ,就是天人关系 ,就其最具现实性的意义来说 ,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诚然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所谓天 ,除了自然之天的含义以外 ,还有作为有意志的最高权威的主宰之天和作为伦理道德本原的义理之天等含义 ,因此 ,天人关系远远超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范围。不过 ,所谓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云云 ,实乃人们把自己在社会文化的积淀中产生和具有的社会功能特征和社会精神属性经过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