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编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问卷考察了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314名初中生的社会交往策略。研究表明:自编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初中生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回避性、求助第三者和消极表现三种策略,维持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求助第三者以及被动等待三种策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生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和回避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消极表现和妥协顺从两种策略,维持交往情境中的消极表现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沟通协商、消极表现和妥协顺从三种策略以及维持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回避性和积极沟通三种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的繁荣与演变——阴阳辩证哲理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萍 《心理学探新》2019,(5):406-410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实现积极自我和成长的适应性认知和行为的科学。由Seligman(1998)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经过十年繁荣,在三个研究支柱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支柱积极的关系。由于积极心理学拒绝消极作为其中的范畴,Wong(2011)掀起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转向研究积极-消极的共生关系。并且,引用中国哲学思想,把阴阳之间的辩证互动原则作为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的基础,研究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美好幸福生活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父母冲突在青少年日常学习中的消极作用及内在机制,根据自我损耗理论探析日常消极情绪和日常沉思在父母冲突调节自我效能与学习投入之间积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来自南方一所中学的175名初中生完整参与了连续5轮次的调查,填答了感知父母冲突量表简表、消极情绪量表、沉思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共875份有效数据。被中介的调节模型结果显示:父母冲突通过日常消极情绪和日常沉思两条心理资源损耗路径削弱青少年日常自我效能和学习投入之间的积极关系。该研究不仅在个体内层面拓展了青少年日常学习的相关研究,挖掘了父母冲突消极调节效应的内在机制,也能够为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姜永志 《心理科学》2013,36(2):496-500
摘要 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是近年对心理学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改革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取向,它们可以共同归纳到心理学的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之下。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意识、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单一维度,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机体与情境交互作用中的意义。文章对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假设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对情境作用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世界宗教文化》2023,(2):188-188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大乘空宗般若学辩证思维的融汇与转换,阐释了僧肇佛学思想的特质,并一定程度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信任和创造力都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的研究者主要在团体情景中,围绕信任如何影响创造力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总体上看,当前学术界存在信任对创造力影响的激发、抑制和倒U三种假设。激发假设代表信任对创造力存在普遍的积极促进作用;抑制假设则意味信任对创造力存在消极抑制作用;而倒U假设表明信任在冲突等其它变量的影响下可能对创造力产生"甜点效应"。3种假设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该领域研究还应沿着妥善选择测量方法,厘清信任对创造力的影响,深化信任对创造力影响的机制问题等研究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葛耀君  李海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73-2082
基于拓展思维的社会互动主义视角,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思路, 记忆的形成与维护构成了集体记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一方面以“对话”为研究语境, 系统阐释了集体记忆形成中的社会传染、检索诱发遗忘、共享现实和网络聚合等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聚焦于既存的记忆, 阐释了集体记忆有效性的心理原则, 同时, 记忆的身份关联性得到了确证。集体记忆心理学研究仍需拓展视野, 加强对文化记忆的有效性研究, 密切关注媒介技术变革引发的记忆变化, 积极推进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四市各一所省示范性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共1128名,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学习投入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着力考察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父母积极和消极的教养方式均通过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高中生学习投入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心理控制源的单独中介效应,心理韧性的单独中介效应,以及心理控制源-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的认知进路是对科学的认知研究的子部分;吉尔早期利用心理学的范畴理论解释其模型理论,近期提出基于主体的分布式认知进路;内尔赛西安通过"认知-历史"方法研究科学中基于模型的推理,并长期进行实验室研究;萨迦德基于神经机制研究科学概念的创新。已有的研究仍以表征计算范式为主导,存在转换到具身范式的困难,同时没有突出科学的特性。基于此,本文初步提出一种结合科学实践哲学、基于具身的数学认知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1.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12.
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心理教育的理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视域:心理学的研究视域与教育学的研究视域,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于对"价值中立"的不同看法。心理教育作为一门以提升心理机能为目标的学科,价值干预是其功能发挥的重要途径,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作用机制和运作过程等不同侧面都有价值干预蕴涵其中。通过对心理教育中价值问题的研究,可以弥合心理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分歧,使心理教育的实践成为充满价值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情境认知是一种与主流的认知主义相对立的认知科学纲领。它在哲学和科学上的来源包括系统思想、现象学传统、美国实用主义、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心灵生态学等,其最早成形的理论形态是情境学习理论和情境行动理论,后来逐渐成为对各种强调情境性的认知进路的统称。情境认知在"认知发生在哪儿"和"认知是什么"两个问题上均与认知主义有不同的答案,根据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存在着具身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分布认知和生成认知等几种情境认知进路;而对后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目前存在着认知的动态系统理论和认知符号学两种研究纲领,它们的发展将决定情境认知运动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14.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在不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学业特权感、消费者特权感、职场特权感等。心理特权能够使个体变得自恋,诱发人际冲突、自私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影响心理特权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和自我同情、主观建构、平等主义价值观等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心理特权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强化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心理特权的可能因素和避免(或减弱)心理特权消极后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复杂医疗环境使医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积极心理学以一种欣赏性、开放性目光去审视人类内在的正向潜能和行为动机等,突出强调心理学应该为普通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给予技术支持。当前积极心理学集中研究人类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个性特征、积极心理过程,从而弥补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面对来自社会和医疗自身的各种消极情绪,务必要以积极心理激励、积极临床共情和积极心态调整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从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身高对心理因素的影响被称为身高的心理效应。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身高较高者有更多机遇、更受重视。本文对探究身高心理效应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身高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人格、择偶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身高的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社会规范、视知觉及自证预言等视角加以解释。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理清变量之间的关系,拓展身高的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机制,并挖掘身高心理效应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特征框架效应是指当分别以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来描述给定情境中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征时, 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偏好以积极框架来描述其关键特征的事物或事件的现象。特征框架效应广泛的存在于消费、医学及政治等领域。目前, 它的解释机制主要包括效价加工的认知机制、参照依赖、查询理论以及认知神经机制。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人格特质、计算能力以及认知闭合需要等。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深入探索特征框架效应的产生根源和影响因素, 拓展其应用研究, 深入探索偏好消极框架下的特征框架效应以及探讨该现象与其它现象之间的关系等五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是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依据源自积极心理学和认知疗法。其核心技术是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中的积极因子条目为指导思想进行思考;辅助技术包括听录音、抽象化和具体化、主体化和客题化、问题解决、接纳和宽容等。该方法包括七个步骤:介绍规则、了解问题、介绍原理、确定目标、核心技术训练、辅助技术训练、结束。其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和中学生心理课中得到了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9.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7):763-77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情境模型加工中主角情绪与时间转换因素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显示, 关键句的阅读时间模式为:放松-放松=担心-放松<放松-担心=担心-担心。实验2采用4×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担心-担心模式下大的时间转换比小的时间转换的阅读时间长, 而时间转换因素对于主角情绪状态是担心-放松、放松-放松和放松-担心模式的加工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实时追踪主角的情绪状态, 出现了部分的情绪转换效应。阅读中读者体验到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情境模型的建构, 相反, 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妨碍情境模型的建构。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 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使读者的情境模型加工更加困难; 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20.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