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作恢复是指工作中精力消耗之后,个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恢复过程。工作恢复是个体补充消耗的生理和心理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努力—工作恢复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工作恢复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日记研究法,探索心理剥离、放松、掌握经验和控制等工作恢复的心理过程,考察休整、非工作活动、员工所处社会环境等工作恢复的前因变量,并检验工作恢复对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现等结果变量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工作恢复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情感、提高工作业绩。今后需在工作恢复的测量指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改进研究设计,并在工作恢复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等方面着力拓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卢红旭  周帆  吴挺  严进  邵闫  刘艳彬 《心理学报》2019,51(12):1375-1385
以往研究普遍从建言行为的建设性意图特征出发, 探讨其关键前因、产生机制和情境因素, 但却较少关注建言行为的工具性目的。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本研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工作压力影响员工建设型建言和防御型建言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某建筑企业386名员工进行两阶段调查, 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防御型建言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与建设型建言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自我损耗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另外, 领导开明性正向调节自我损耗和建设型建言的负向相关关系, 并正向调节工作压力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建设型建言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
吴伟炯  刘毅  路红  谢雪贤 《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职业幸福感是国内外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综合资源保存理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本土心理资本理论, 构建并检验了本土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模型。研究一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制了信效度较好的问卷, 156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 本土心理资本包含事务型心理资本(希望、乐观和坚韧)与人际型心理资本(自谦、感恩、利他、情商/情绪智力和信心/自我效能)。研究二使用2280名教师的有效数据, 通过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交叉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1)职业幸福感(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离职意愿和工作满意度)的积极情感体验(工作投入)与认知评价(工作满意度)存在增益螺旋过程; (2)心理资本通过能量补充和动机激发双过程促进职业幸福感; (3)人际型心理资本通过一级、二级能量补充与动机激发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 事务型心理资本也通过一级、二级动机激发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 但是只通过二级能量补充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人际型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E-crossing任务和科学发明问题材料,探讨自我损耗对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我损耗在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上的主效应显著,损耗组的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均低于控制组;(2)问题解决范式在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上的主效应显著,“一对一”范式下的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均高于“十对十”范式。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导致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不利于原型启发效应。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7,自引:6,他引:91  
本研究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生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重庆和成都两地三组1387名大、中学生(重庆312名中学生、339名大学生,成都736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问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是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2)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的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3)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积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的好坏可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Stroop任务和前瞻记忆双任务实验范式,比较不同自我损耗条件对被试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BPM)的影响,及其对TBPM的加工阶段和成分的作用。然后通过添加外部时钟监控条件,探讨外部时钟是否可以减少自我损耗对TBPM的消极影响,以及自我损耗对时钟监控情况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内部控制条件下,自我损耗会严重影响TBPM的表现,高损耗组的TBPM成绩显著低于低损耗组,另外,自我损耗主要干扰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TBPM的第三个加工阶段。(2)在外部控制条件下,自我损耗没有降低TBPM的表现,说明外部时钟可以降低自我损耗对TBPM的消极影响。(3)自我损耗使个体呈现出不同的时钟监控模式,且邻近目标时间内的时钟监控次数与TBPM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员工安全行为是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安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拟借鉴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模型,结合行为和生理指标,探讨工作要求和辱虐管理通过损耗个体自我控制资源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从特质自我控制和自动化安全趋近倾向两个角度探索上述效应的缓解机制。此外,研究拟采用心率变异性作为自我损耗的生理测量。研究有助于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角度理解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和缓解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 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 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何文芳  吕厚超  杜刚 《心理科学》2019,(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健全人格理论基础上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勇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机制及其调节因素。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重庆市550名18~28岁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让其自我报告勇气、主观幸福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等情况。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大学生勇气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大学生勇气通过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3)该间接效应受到性别的调节,即女生的间接效应比男生更显著。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勇气具有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功能,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杨翠蓉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692名中小学教师作为被试,探讨教师职业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专家型教师在职业人格得分上显著高于新手、熟手型教师,体现出与教师职业更匹配、更具适应性的人格特点;(2)职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显著,职业人格可通过影响工作投入程度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工作投入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人格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新手职业人格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熟手大部分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专家完全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教师职业人格可通过提高工作投入程度,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全纳教育教师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京津冀地区的全纳教育教师共378名为被试,使用职业使命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工作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职业使命感、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幸福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全纳教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积极塑造全纳教育教师的职业使命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提升全纳教育教师的工作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   

14.
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旨在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上级评定)的影响,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到513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⑴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⑵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工作不安全感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对工作满意度的调节作用不显著;⑶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不安全感—工作绩效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就表明,在当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里,工作不安全感是影响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6.
工作恢复是保障员工持续有效应对工作要求,支撑员工“更好地工作”的资源补充机制,也是近年来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主题。本文在澄清工作恢复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工作恢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工作恢复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围绕工作恢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工作恢复是保障员工持续有效应对工作要求,支撑员工“更好地工作”的资源补充机制,也是近年来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主题。本文在澄清工作恢复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工作恢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工作恢复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围绕工作恢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朋友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并重点关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该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比较观念量表和朋友支持评价量表对776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朋友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社会比较倾向调节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幸福感的后半段,即相对于高社会比较倾向的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对低社会比较倾向大学生的幸福感促进作用更强。该结果揭示了朋友支持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朋友支持和大学生幸福感之间是有调节的中介关系,朋友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幸福感,社会支持对间接效应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严瑜  祁航 《心理科学》2022,(1):97-104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日记研究法探讨了加班对工作恢复的影响以及闲暇时间控制和掌握体验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加班时长显著负向影响工作恢复水平;(2)加班时长通过闲暇时间控制影响工作恢复水平;(3)掌握体验不仅调节了加班时长和闲暇时间控制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了加班时长通过闲暇时间控制影响工作恢复水平的间接关系,在高水平的掌握体验下,加班时长通过闲暇时间控制影响工作恢复水平的间接效应不再显著。这意味着加班未必一定抑制工作恢复,获得积极体验从而促进资源的生成可能才是恢复的关键,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有效进行工作恢复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研究构建了以社会联结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的家庭仪式影响幸福感的假设模型,并采用修订的家庭仪式问卷、社会联结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仪式与社会联结、自我控制、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联结与自我控制在家庭仪式促进幸福感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