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梅红 《心理学报》2023,55(1):94-105
动态基频(F0)轮廓有助于嘈杂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可以作为将目标语音从背景声中分离的知觉线索。本研究通过评估老年人与年轻人在言语掩蔽下聆听具有自然动态F0轮廓与对F0轮廓操作调节后的汉语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探讨老龄化对F0轮廓线索在汉语言语识别去掩蔽作用中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言语掩蔽下自然动态的F0轮廓比压扁或拉伸的F0轮廓更能帮助年轻人抵抗信息掩蔽识别目标言语;而老年人在言语掩蔽下却难以从动态F0轮廓线索中受益。研究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利用F0轮廓线索促进掩蔽下言语感知能力的老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郑茜  张亭亭  李量  范宁  杨志刚 《心理学报》2023,55(2):177-191
言语的情绪信息(情绪性韵律和情绪性语义)具有去听觉掩蔽的作用, 但其去掩蔽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 采用主观空间分离范式, 通过操纵掩蔽声类型的方式, 分别探究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去信息掩蔽的机制。结果发现, 情绪韵律在知觉信息掩蔽或者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 均具有去掩蔽的作用。情绪语义在知觉信息掩蔽下不具有去掩蔽的作用, 但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具有去掩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有着不同的去掩蔽机制。情绪韵律能够优先吸引听者更多的注意, 可以克服掩蔽声音在知觉上造成的干扰, 但对掩蔽声音在内容上的干扰作用很小。言语的情绪语义能够优先获取听者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 具有去认知信息掩蔽的作用, 但不具有去知觉信息掩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有多人同时说话的嘈杂环境中,为什么具有正常听力的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听懂目标语句?研究这个著名的“鸡尾酒会”问题的一个新进展是将干扰言语的作用区分出了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成分。与发生在外周系统的能量掩蔽不同,信息掩蔽发生在心理层次并受到认知过程的调节。因此,主观空间分离、与目标语句节奏相关的视觉信号以及对目标语句某些特征的熟悉程度等知觉线索都具有去掩蔽作用。考察可减少信息掩蔽的知觉线索的交互作用及其高级认知调节是今后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异性的认知障碍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综述在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听觉和言语识别异常以及听觉注意和听觉工作记忆缺陷的同时,重点阐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完成言语听觉任务时的对掩蔽刺激特别信息掩蔽刺激的异常易感性.本文还特别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然具有利用言语内容启动线索来提高掩蔽下言语识别的能力.本文所总结的研究成果对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基础、寻找新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和康复手段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听觉掩蔽的机制是解决嘈杂声学环境下对特定目标声音进行加工, 即“鸡尾酒会”问题的关键。听觉掩蔽可以分为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类型。前者是因为目标和掩蔽声音在听觉外周在时间和频率上的重叠所造成的, 而后者被认为是掩蔽声音在听觉中枢和目标声音竞争加工资源所造成的。长久以来, 信息掩蔽一直被当作一种单一成分的现象, 这一概念框架已经成为制约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瓶颈。信息掩蔽中至少包含有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两种亚成分, 它们源于不同的中枢机制。多个说话人声音掩蔽的条件下, 总体掩蔽量是能量掩蔽、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等成分总和的结果。操纵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空间分离、掩蔽声音的可懂度以及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相似度, 可以实现对两种信息掩蔽亚成分的双重分离。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刘文理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12,44(5):585-594
采用启动范式, 以汉语听者为被试, 考察了非言语声音是否影响言语声音的知觉。实验1考察了纯音对辅音范畴连续体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纯音影响到辅音范畴连续体的知觉, 表现出频谱对比效应。实验2考察了纯音和复合音对元音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元音共振峰频率一致的纯音或复合音加快了元音的识别, 表现出启动效应。两个实验一致发现非言语声音能够影响言语声音的知觉, 表明言语声音知觉也需要一个前言语的频谱特征分析阶段, 这与言语知觉听觉理论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flash—lag效应分离视觉掩蔽中客体的物理位置和知觉位置,以探讨掩蔽效应是否基于知觉到的客体位置。实验中掩蔽刺激做圆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目标刺激短时呈现,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刺激(缺角菱形)的缺角方向。通过操作目标呈现时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现当二者物理位置不重合而知觉位置重合时掩蔽效应最大。该结果表明,视觉掩蔽可基于知觉到的客体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ERP技术,对图片分类任务中的线索效应进行研究。实验任务为:图形形状判断、动物/非动物判断。靶刺激图片前呈现线索。线索分为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中性线索。结果发现:(1)有效线索条件下对靶刺激的早期知觉再认得到易化——知觉加工成分波幅下降;(2)有效线索条件下,靶刺激中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得到加工——任务相关的特异性成分增强。有效线索易化对靶刺激的知觉辨认,提取与线索提供背景相关的信息,促进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9.
知觉负载和线索位置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线索范式,以汉语双字词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知觉负载、线索位置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1)线索位置影响被试对目标的加工,前线索条件下被试对目标的加工更为精细;(2)知觉负载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受到工作记忆的调节.高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高知觉负载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知觉负载条件;而在低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不同掩蔽材料对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掩蔽,文字掩蔽条件下的阅读效率更低、平均注视时间更长、眼跳幅度更小。(2)“※”掩蔽下被试的知觉广度为注视字左侧1个字,右侧2-3个字;文字掩蔽下被试的知觉广度为注视字左侧1个字,右侧3-4个字。综合上述结果,文字掩蔽材料可以比“※”掩蔽材料获得更大的知觉广度,但阅读效率更低。在中文阅读中,文字掩蔽材料更适合探讨阅读知觉广度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内隐情绪加工是否会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采用线索靶子范式,以情绪性面孔图片作为目标,要求被试完成定位任务。结果发现,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均显示了显著的返回抑制效应;N1成分上情绪效价和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显著,有效线索条件下情绪目标诱发的波幅显著大于中性目标;N170成分上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著,相较于N1成分,N170成分在有效线索上波幅更小,在无效线索上波幅更大。实验结果表明返回抑制效应受到内隐情绪加工的调节,提示该效应来源于早期的知觉抑制,支持知觉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刘文理  周详  张明亮 《心理学报》2016,(9):1057-1069
以汉语塞-元音节(/pa/、/pi/和/pu/)及其声学线索的非言语模拟音为语境音,汉语/ta/-/ka/连续体为目标音,在3个实验中考察了语境音对汉语听者识别目标音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实验1发现3个塞-元音节的语境效应与频谱对比效应的预期部分一致,与发音特征理论的预期相矛盾。实验2和实验3发现3个塞-元音节关键声学线索(第二共振峰轨迹)的非言语模拟音和所有共振峰轨迹的非言语模拟音表现出类似的语境效应,二者与3个塞-元音节的语境效应总体上一致,但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塞-元-塞音序列的语境效应主要源于语境音节关键声学线索的差异,这为听觉理论提供了支持,但语境音的语音范畴也部分影响到3个音节的语境效应模式。另外实验结果发现远离目标音关键声学线索频率区的语境音也促进了特定语音范畴的识别,可能由于语境音激活了相应语音范畴的声学线索。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目的一是探讨外周空间线索能否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二是观察线索的信息性对该促进作用时间进程的影响。实验采用注意瞬脱和空间线索结合的实验范式,考察不同信息性线索对目标识别的促进效应在注意瞬脱期间内外的变化。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了非信息性和信息性线索。结果显示:外周线索的促进效应在瞬脱期间内显著大于瞬脱期间外;非信息性线索和信息性线索分别在较短和较长的线索-目标间隔下起促进效应。因此,外周线索能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而不同信息性线索可能引发不同的注意机制.从而具有不同人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障碍,对此曾提出过大脑半球言语功能偏侧化异常假设。近期,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成像研究在支持这一经典假设的同时,还发现负责言语监控的颞叶系统和负责言语运动控制的额叶系统与皮层下脑结构存在功能失调,这可能损害言语产生时的精确时间控制。据此,研究者开始用神经网络的观点来解释发展性口吃产生的脑机制,认为患者可能存在由多个言语产生相关脑区构成的“双通路”网络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中有两个反应线索: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一)与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二), 两个实验均采用2(调节取向:促进/防御)×2(建议策略:渴望/警惕)的混合设计。实验一、二的被试分别是81和79名在校大学生, 年龄均在19~25岁之间。实验结果表明, 在言语反应线索条件下, 调节匹配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更高; 在非言语性反应线索条件下, 防御取向时, 调节匹配时人们显著提高了建议的采纳程度, 但促进取向条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促进取向下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对调节匹配具有干扰作用, 这个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语句重音分布模式知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6,29(3):225-231
在排除语义和句法结构信息的情况下,用统计方法研究听者使用局部的韵律学线索知觉语句重音分布模式的能力;并根据知觉模式,讨论汉语中重音分类、词重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以及重音在语句组织和语义表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荆伟  方俊明  赵微 《心理学报》2014,46(3):385-395
本文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在基线、一致和矛盾3种实验条件下考察感知觉线索和社会性线索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词语习得中的相对作用。行为数据结果表明, 此类儿童在矛盾条件下选择枯燥物体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 这说明社会性线索较之于感知觉线索具有优势作用; 而他们在基线和一致条件下选择有趣物体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 且一致条件的词语习得成绩优于基线条件, 这说明社会性线索较之于感知觉线索具有促进作用。眼动数据结果表明, 此类儿童在脸部注视模式和视线追随行为上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这说明, 虽然社会性线索在此类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词语习得中具有相同的相对作用, 但他们获取社会性信息的方式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陈斌  高闯  王建中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46-1155
视觉掩蔽是指某个物体因另一在空间或时间上与其相邻的物体的呈现而导致可见度降低的现象。目前,掩蔽的研究集中于那些涉及到特征、目标和场景表征,注意控制机制,以及现象知觉有关的加工等。该综述主要介绍了视觉掩蔽的概念和范式,研究的典型现象及参数,并介绍了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概述并评论了4类重要的视觉掩蔽理论模型:知觉修正、双通道、边界轮廓系统以及目标替换。最后讨论了目前视觉掩蔽研究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刺激与任务的不统一带来的影响、神经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模型模拟的复杂性,并从神经意识相关、功能性观点与模型发展三方面对视觉掩蔽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人们会迅速地对目标人物的面孔线索进行人格特质分析,进而形成对目标的人格第一印象。在这个面孔—人格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结果会受到知觉对象、知觉者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三个方面对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更系统、科学地研究与看待面孔—人格知觉,并为人际印象设计与管理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 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 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 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 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