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镶嵌图形测验)和字母的心理旋转实验对79名18-24岁的大学生进行了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的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像的字母,采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同;(2)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心理旋转有差异,心理旋转与记忆表象有关,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3)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在旋转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性的学生心理旋转的能力优于场依存性的学生;(4)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效率具有显著相关,从生理机制看,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有共同之处,都与大脑功能的一侧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酒精依赖人群心理理论功能异常对酒精依赖和负性饮酒后果的产生有关键影响。多种研究范式被用来探讨酒精依赖人群的心理理论,发现该类人群心理理论水平比健康人群更低、心理理论与酒精滥用密切相关;酒精依赖者心理理论受执行功能、自传体记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等影响。未来应注意引入客观的心理理论研究范式;分析人口学、认知与情绪因素对酒精依赖者心理理论的影响;探讨心理理论与饮酒行为相互关系和心理理论可恢复性等。  相似文献   

3.
心理理论的发展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表明执行功能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r=0.37,p0.001),且具有跨文化和跨人群的稳定性;同时,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执行功能均与心理理论存在显著相关,证明了执行功能的表达说;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Q1=411.75,p10.001,df1=90;Q2=219.49,p20.001,df2=50),心理理论的发展会受到执行功能不同成分的影响:0~3岁时抑制控制起关键作用;3~12岁时,心理理论受到抑制控制和灵活转换的共同影响;青春期阶段,灵活转换的作用明显;而到了成年期,抑制控制与灵活转换均会对心理理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价值观是个体深层的心理建构,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指导着个体的行为。他同时包含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成分,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本在对价值观心理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认知成分中的价值思维模式和价值认知内容对心理健康发生影响。末从认知心理疗法的角度给出了对价值观进行调整的步骤。  相似文献   

5.
空气污染的不良效应不仅限于生理健康损害,还涉及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针对空气污染不良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往研究提出了环境应激模型和社会-环境交互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强调空气污染的不良效应不仅涉及污染的直接暴露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身心状况以及他对空气污染的主观评价。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尤其是环境心理学介入空气污染研究的可行性,未来研究可着眼于改进空气污染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展空气污染的环境应激和风险感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问卷以714名城镇中年人为被试,考察了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总体上,社会政策变化对中年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是积极的。(2)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失眠障碍是目前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之一,其本质特征是入睡困难,早醒以及对睡眠质量的不满意等,并且影响记忆力、情绪等日间功能,此外患有失眠的高龄人群会有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随着对失眠的认识的加深,针对失眠的治疗也越发重要。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睡眠卫生的教育、心理和药物治疗等,本文着重介绍药物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视角综述了饥饿对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广泛影响。饥饿会损害一般认知功能, 潜在导致决策与认知偏差, 并引发道德判断标准降低、社会态度改变以及攻击行为增加等现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饥饿影响认知与社会行为内在机制的三种假说:自我损耗说、认知激活说以及协调机制说。最后, 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着饥饿主观感受差异、测量方法不够准确等问题, 未来研究需要提高饥饿的测量效度, 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对饥饿影响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的环境特点,会给机体生理功能带来挑战,对认知表现产生影响。有氧运动能够增加神经可塑性,改善认知功能,但能否适用于高原环境,受认知任务类型、海拔高度、运动强度和暴露类型等因素的调节。目前用于解释高原运动影响认知表现涉及的因素包括:脑氧合、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与神经免疫。未来研究应关注不同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对高原移、世居人群的影响,并采用神经生理手段进一步探究高原运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为开具“高原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认知老化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认知老化的因素很多,人格是这些因素背后的重要动因.当前有关人格与认知老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尽管不同人格特质与认知老化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但现有研究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未来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的结果对比、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机制的内在问题、人格与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2,34(5):98-103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使主体既可获得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感 ,又可享受精神自由的个体情趣 ,进而使情感对主体心理生活的调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 与“他人” 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关键词 自我建构 文化神经科学 情绪认知 自我表征 共情  相似文献   

13.
心理过度紧张不仅会妨碍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也会损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当尽量设法避免,尤其要防止长期的心理紧张。下面介绍几种控制心理紧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交往是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社会交往主要包括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三方面。研究发现, 社会交往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网络类型比网络规模更有利于揭示社会网络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而且社会支持并非越多越好, 对于易感性人群而言, 适度的支持才能避免造成认知损伤。此外, 尽管社会参与能够对认知功能产生持续的保护作用, 但不同活动类型作用于不同的认知领域。未来研究应该继续深化社会网络类型的作用, 进一步考察社会支持与认知功能的中介和调节变量, 并同时关注社会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枢免疫对于神经系统内稳态的维持意义重大。免疫活性分子TNFα及其受体系统参与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调节;其表达异常,无论过度或者不足都可能导致对脑功能和行为的不良影响。应激,尤其是发育早期应激可能通过影响中枢TNFα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造成其功能的持续改变,并与后期免疫相关的心理病理发生密切相关。未来研究需拓展中枢免疫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因果联系,建立基于免疫调节的疾病防治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各种群体的多种认知功能均具有促进作用, 而相关的生理机制也在不同水平得到研究。在微观水平, 体育锻炼有利于脑细胞的营养供给和能量代谢, 并且能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触生成。在宏观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升海马和小脑等脑结构的体积, 还影响脑区激活水平和脑区间功能连接。值得注意的是, 体育锻炼对认知的促进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个体差异、时间, 以及体育锻炼和认知刺激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影响因素也为在两个水平上系统地阐明体育锻炼促进认知的脑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脑中风患者由于大脑局部血流供应的阻断或出血常常伴发一些心理功能障碍。除比较明显的各种各样失语外,我们过去的工作表明,这类病人的记忆功能,词语流畅性及视觉运动反应时间也存在明显损害。这些心理机能损害随着病程的转归会有哪些变化,心理作业成绩与临床疗效关系如何是本研究的目的。被试:55名被试选自1983~1988年在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人群。其中脑梗塞38例;脑出血17例。左侧  相似文献   

18.
脑功能可塑性与灾后心理功能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系统具有惊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可以终生保留。大脑不仅可因个体的经验与行为而改变,也可因内在思维、放松和注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如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型自然灾害,因其突发性和巨变性,可使身临其境的人大脑功能状态在瞬间就发生持久的改变,从而表现为认知、情感等心理功能的改变。反过来,利用有关神经可塑性的认识,同样可使受损的大脑得以修复,使发育障碍的个体增强功能,亦可使由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心灵扭曲重新舒展开来。利用放松、修复、重建的3R脑功能重塑技术,可望解决包括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重建在内的各种神经和心理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自编的两个具体应激情境下的应对问卷和SCL-90量表为调查工具。对466名高中生的测量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应对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可能为不同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归因条件;(2)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下,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同一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激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20.
睡眠限制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对个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众多研究表明, 睡眠限制会对注意功能、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等不同认知领域的心理加工产生差异化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任务类型、睡眠限制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主要的作用假说:唤醒假说、注意控制假说、警觉性假说以及前额皮层易感性假说。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个体间差异、使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重视轻度睡眠限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