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某综合大学大一到大三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冲动性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敌意认知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2)运动冲动性因子对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个体冲动性水平的增加而提升;敌意认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特质愤怒、道德推脱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450名大学生,采用特质愤怒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道德推脱起部分中介作用;(2)道德推脱在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而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芮  夏凌翔 《心理学报》2021,53(7):788-797
特质愤怒是影响反应性攻击的重要人格因素, 反应性攻击的提出是基于攻击动机, 但是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假设特质愤怒可以通过增强反应性攻击的特异性动机(即敌意性动机)以及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的共同性动机(即道德准许动机)来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为了检验该假设, 对5个省市共1007名大学生的特质愤怒、敌意归因偏向(代表敌意性动机)和道德推脱(代表道德准许动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进行了3次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后, 第一个时间点的特质愤怒可以通过第二个时间点的敌意归因偏向和道德推脱预测第三个时间点的反应性攻击; (2)敌意归因偏向只能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 而不能跨时间预测主动性攻击; (3)道德推脱可以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这一结果支持了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模型, 发展了人格与攻击关系的理论与研究, 对于揭示反应性攻击形成的动机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2(自恋故事vs.中性故事)×2(威胁情境vs.表扬情境)的被试间设计对162名大学生的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与中性故事组相比,自恋故事能够显著激活被试的状态自恋水平;(2)与表扬情境相比,威胁情境中自恋激活组个体的攻击意向显著高于中性故事组,说明状态自恋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3)状态自恋通过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预测攻击行为;(4)从总体上来说,知觉到的威胁既可显著直接预测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愤怒情绪间接预测攻击行为。对自恋激活组,状态自恋可以通过影响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影响攻击行为;对中性控制组来说,这种关系则不存在。本研究结果证实,状态自恋的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面对消极反馈时攻击行为产生的认知情绪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对5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自尊对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同时考察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特质愤怒的调节。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与宽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共情在大学生自尊和宽恕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特质愤怒在共情和宽恕之间具有调节效应,特质愤怒越高,共情对宽恕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大五人格问卷、认知情绪应对问卷(CERQ-C)、社会支持量表和创伤基本情况调查表对233名有过创伤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积极重新关注和积极重评策略在开放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开放性人格对大学生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评和创伤后成长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积极重新关注和积极重评在大学生开放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可以通过积极重评间接促进PTG,还可以通过积极重新关注经积极重评的多重中介实现对PTG的正向预测。(3)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开放性人格对创伤后成长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支持水平高时,积极重评在开放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社会支持水平低时该效应不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创伤事件发生后环境与个体因素对创伤后成长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察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问卷、亲社会行为问卷、攻击行为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对2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好;(2)人际信任通过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以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2×2被试间设计,探讨电脑游戏暴力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电脑游戏导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与性别和攻击性特质的两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2)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绪无显著影响;(3)暴力电脑游戏启动了攻击性认知。游戏、性别和攻击特质这三个变量在攻击性认知上交互作用显著,对于男性,暴力电脑游戏在高攻击性个体身上比低攻击性个体启动了更多的攻击性认知;对于女性,暴力电脑游戏对高低攻击性个体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神经质被认为是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性因素,但是其影响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尝试用由一般攻击模型发展出的神经质预测攻击行为的时间路径模型来解释这一问题,并通过对848名大学生的纵向调查来检验该模型的主要观点。结果发现:敌意归因偏向代表的事中因素和愤怒沉浸代表的事后因素相互预测;神经质既可以通过从敌意归因偏向到愤怒沉浸的路径也可以通过从愤怒沉浸到敌意归因偏向的路径来预测攻击行为;神经质可以同时通过敌意归因偏向和愤怒沉浸的中介作用预测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攻击性问卷、关系攻击行为量表、结果预期量表、移情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7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移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结果预期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在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的预测中,移情发挥了调节作用。在高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并不预测外部攻击行为,而在低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显著地反向预测外部攻击行为;(4)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移情的调节,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低自我控制而导致的高攻击性。  相似文献   

12.
李永占 《心理科学》2022,45(4):888-895
以94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暴力视频游戏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暴力视频游戏接触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2) 特质愤怒在大学生暴力视频游戏接触与其网络攻击行为及暴力态度的关系中均具有调节作用;(3) 暴力态度不仅部分中介了大学生暴力视频游戏接触对其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而且部分中介了特质愤怒与暴力视频游戏接触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85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攻击性信念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会受到人际信任的调节。对于低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整合攻击行为生物激素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探究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与皮质醇的调节作用。对84名未成年犯的激素水平、敌意注意偏向以及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敌意注意偏向(注意不稳定性、注意回避)在睾酮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皮质醇调节睾酮素与敌意注意偏向的关系,仅在高皮质醇水平下,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生物激素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可尝试从增加对敌意刺激的注意回避和提高皮质醇水平两个方面对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2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考察负性情绪对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和负性情绪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2)负性情绪在冲动性和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的直接作用受到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个体与环境因素对自伤行为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黑暗人格特质、员工关系、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对307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黑暗人格特质负向预测情感性关系,正向预测工具性关系和知识共享敌意;(2)情感性关系正向预测人际信任,人际信任负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并且情感性关系和人际信任在黑暗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工具性关系正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并在黑暗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从个体层面探讨了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因素,弥补了以往研究只关注组织层面影响因素的不足,为理解黑暗人格特质对知识共享敌意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情绪调节量表、自我批评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91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从中筛选出311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自我批评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后,自我批评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心理痛苦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自我批评通过心理痛苦对自伤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认知重评的调节,认知重评可以减弱自我批评对自伤行为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自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考察自我控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自恋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对15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恋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攻击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大学生自恋和攻击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较于男生,女生的自我控制对自恋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更大。相关结果对高校学生的自恋干预及自我控制培养与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