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哲学界近年来围绕唯物辩证法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激烈争论。凯德洛夫这篇文章就是这场争论的产物,也是他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篇。苏共中央在1967年8月14日作出的有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议中,把“探讨唯物辩证法”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1975年9月19日《真理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苏联哲学家的崇高职责》,再次重申:“当前哲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辩证法理论”。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67年8月决议发表之后,即着手研究辩证法理论,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写作组,其成员有米丁、奥伊则尔曼等人。1973年,凯德洛夫担任该所所长之后,又成立了以他为首并有他原来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人员参加的另一个写作组。米丁写作组的计划是写四卷(第1卷: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第2卷: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第3卷:科学认识的辩证法;第4卷: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写作组计划写一本,包括两个部分:①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总结,即辩证法的发展史;②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即有关辩证法的结构。在苏联,研究辩证法理论,形成了几个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阿拉木图、基辅等。在如何理解、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方面,则有三种不同观点,或曰三派。凯德洛夫派强调辩证法就是逻辑和认识论,坚决反对把“本体论”作为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出发点。凯德洛夫派被指责为“认识论主义”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面。和凯德洛夫派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格勒的一批哲学家(罗任、斯维捷尔斯基等)。他们认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总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本体论又是逻辑和认识论。罗任派被凯德洛夫派指责为“本体论主义”和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方面,处于两派之间的是米丁派,认为既没有“纯本体论”也没有“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本体论,既包括本体论又包括认识论。凯德洛夫用“折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尖刻词句指责和他观点不同的两派。米丁写作组和凯德洛夫写作组,“磨擦”不断,分歧严重,以致于从1967年到1975年这八年中间都没有能够按苏共中央的要求写出有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著作来,为此遭到1975年9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的点名“批评”,文章指责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关辩证法理论的著作“好多年来老是处于准备阶段”,“过去一个时期,哲学家更多地把辩证法问题当作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问题来研究,很少研究客观现实各个领域的辩证法”。文章还提出要反对“个人垄断野心”和“宗派主义的表现”。然而,从1975年9月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年多,辩证法理论著作不仅仍然难产,而且凯德洛夫再次发表文章更加系统更加激烈的指责对方。这场争论的实质及其背景,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凯德洛夫的文章很长,《哲学问题》杂志在今年第一、二期上予以连载。这里仅从他发表在该杂志第一期上的文章中摘译了主要部分。凯德洛夫在第二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具体地说明了应当怎样理解他提出的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叙述辩证法的问题。凯德洛夫的其他有关文章,以及代表列宁格勒、阿拉木图等地哲学家观点的文章,本刊将选其要者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
凯德洛夫是当前苏联哲学界相当活跃的一个哲学家。据苏联《哲学百科全书》在介绍他时所加的正式头衔是:“苏联哲学家、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他在1960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6年被选为院士。凯德洛夫生于1903年,是苏联共产党著名政治活动家M.C.凯德洛夫(1901年入党)的儿子。凯德洛夫小时候曾随其父侨居在伯尔尼。列宁从1913年夏起曾多次到他家做客。凯德洛夫本人于1918  相似文献   

3.
1990年秋,在敖德萨召开了全苏科学大会——以“知识综合的新阶段”为题的纪念凯德洛夫院士第4次报告会。会议的组织者是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国立敖德萨大学自然科学系哲学教研室和苏联哲学协会敖德萨分会。与会者参观了“凯德洛夫院士生平活动”摄影展和凯德洛夫学术著作书展。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敖德萨、基辅、明斯克、雅罗斯拉夫、阿拉木图等城市的学者参加了大会。 A.A.佩琴金在开幕词中说:“时间过得真快,昨天发生的事到今天已成为历史,甚至80年代头5年的苏联哲学已成为历史。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部哲学方法论方面切合实际的原理。历史科学一向关注重要人物,凯德洛夫就是苏联哲学界的重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时代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辩证法理论,撰写唯物辩证法方面概括性的著作,这是摆在哲学科学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982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凯德洛夫院士《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三个伟大的设想》一书。《科学与生活》杂志编辑部特地请该书作者谈谈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凯德洛夫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内容如下。——原编者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属性、组成和结构三个方面,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通常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认识各种物质的属性;其次找到这些属性的物质担负者,即物质的组成;最后揭示各种物质的特殊结构。这种认识过程,也就是从现就象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作者的这种观点在他过去所写的《辩证逻辑与自然科学》一文(见《德国哲学杂志》1960年第3期,中译文见《逻辑学问题译丛》)中已经提出,在本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一些物理学史、化学史和生物学史的材料来说明上述观点。其中特别谈到遗传学问题。他说:生物的遗传特性很早就为人们所知道,但长期以来一直滑有找到遗传性的物质实体。于是,有人就怀疑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近来,核酸结构方面的发现,证实了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过去,凯德洛夫对生物学的一些看法,曾受到苏联学术界的批判。在此以后,他对生物学问题长期没有发表意见。在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他不指名地谈到苏联学术界有人错误地评价达尔文主义,否认达尔文主义关于种内斗争的学说,武断地把主张种内斗争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等等。他认为,这些错误不利于生物学的发展。这篇译文着重介绍凯德洛夫对物质的三个方面及其认识的三个阶段的看法,因而只搞译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如有同志对第三部分感到兴趣,请查阅原文。  相似文献   

6.
自《哲学译丛》译载凯德洛夫有关辩证法理论的文章以来,一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断来信询问有关苏联研究这个问题的详情和当前发展趋势。这里,仅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作一点介绍。把“探讨唯物辩证法”理论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在1967年8月14日苏共中央决议中作出的,但是认为有必要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加以研究和阐述的看法,却是早在写作六卷本《哲学史》过程中就有人提出来了。他们认为,在过去一些年代里,苏联哲学家就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这篇論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的文章中,对于苏联和国外語言学家在这个問題上所提出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反駁意见。作者与之商榷的主要对象是沃尔科夫和哈巴罗夫的文章,同时对国外語言学者,如索修尔、现代結构主义者丹麦的塞林森、波兰学者薩瓦托夫斯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把这种在評价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上的分歧归結为:“一些人把意义看成是符号的对象相关性,亦即归根到底看成符号;另一些人則把意义看成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作者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在文章后半部,作者闡述了对語言符号与語言系統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在这方面,作者对別什科夫斯基、布达高夫、茲魏金采夫等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詞是符号和意义的統一,这一統一反映着客观现实”,“上下文根本不能‘完完全全地决定’符号的意义,而符号基本上不是从上下文而是从现实中获得自己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1985年12月11日在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与技术哲学研究所举行了“科学史与逻辑学”学部的扩大会议。莫斯科城的许多学术机关的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定在凯德洛夫院士(1903—1985年)的诞辰举行。凯德洛夫院士创建了科学史与逻辑学学部,并主持该部工作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在奥夫钦尼科夫的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在向组织一些纪念凯德罗夫、充分研究他的极为丰富和创造性的遗产的经常的报告会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报告人向与会者介绍了新近发  相似文献   

9.
《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一书已经译成中文,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凯德洛夫写的一部重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丛书,共七集。它是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和哲学研究所联合设立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題学术委员会出版的。该丛书收集了1958年莫斯科第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全苏会议以后的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其中有苏联哲学家费多谢耶夫、凯德洛夫,自然科学家W.A.阿巴尔楚维、P.K.阿诺兴等,以及其他国家许多著名科学家,如J.D.贝尔纳、T.巴甫洛夫、板田昌一等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收到部分来稿,对上层建筑的涵义提出不同看法,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摘登如下: (一)上层建筑“只包括统治阶级的各种观点及适合这些观点的各种制度”杨华贤同志在来稿中认为,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给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是正确的。斯大林“把上层建筑的内容分为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国家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些同志认为,国家的建立是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即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建立起来的,因此,国家这种力量(政治暴力)是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国家和社会意识、政治观点的关系不属于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国家是主观的,甚至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附属物,等等。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的定义,孙冶方同志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定义与恩格斯的定义是不同的,并指出斯大林的定义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本刊收到蔡俊生同志的文章,他赞同孙冶方同志的观点,并作了阐述。我们发表他的文章,以期开展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一个仍需学界进一步言说的严肃话题。本刊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属于对关于毛泽东的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显然,作者之间是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的,其所依据的资料也并非完全准确可靠,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更非我们所认同,甚至某些是我们所反对的。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均属学术研究的范畴。把它们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学术资源。相信读者对其观点是能够加以判别与鉴定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哲学》1986年第2期上王若水同志对我关于异化概念的一点自我批评提出了批评。我近年来的文章曾受到许多作者的批评。这些批评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是作者针对我的某些观点,就某些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有益的。可惜,王若水同志的文章没有指出我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错在何处,只是揭露我的言论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这颇令人失望。在王若水同志看来,我在《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中,一方面批评别人滥用异  相似文献   

16.
王晓朝 《世界哲学》2012,(2):136-144
本文是在进一步研读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的基础上对王路教授《读不懂的柏拉图》一文所做的回应。作者认为,王路教授对柏拉图该文中相关原文的解读有误,对中译文的两条主要批评意见站不住脚。王路教授指出柏拉图这节对话所举的例子中根本没有出现"存在"一词,作者认为被中译文译为"存在"的相应的希腊语词有"存在"之意,可以译为"存在"。王路教授指出这节对话中所举例子与想要说明的观点不匹配,作者认为这节对话没有所谓不匹配的问题,用感觉可以说明"存在",而不能说明"是"。  相似文献   

17.
1979年8月22日至29日在汉诺威召开了第六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0几个国家的600多名学者。以Б.М.凯德洛夫院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参加了大会。第六次国际会议的学术计划是集中讨论“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问题。这个计划是以E洛西教授(波兰)为首的国际计划委员会制订的。大会的  相似文献   

18.
透视毛泽东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一个仍需学界进一步言说的严肃话题。本刊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属于对关于毛泽东的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显然,作者之间是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的,其所依据的资料也并非完全准确可靠,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更非我们所认同,甚至某些是我们所反对的。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均属学术研究的范畴。把它们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学术资源。相信读者对其观点是能够加以判别与鉴定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一个仍需学界进一步言说的严肃话题。本刊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属于对关于毛泽东的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显然,作者之间是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的,其所依据的资料也并非完全准确可靠,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更非我们所认同,甚至某些是我们所反对的。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均属学术研究的范畴。把它们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学术资源。相信读者对其观点是能够加以判别与鉴定的。  相似文献   

20.
高默波  宋婕 《现代哲学》2007,45(4):59-62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一个仍需学界进一步言说的严肃话题。本刊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属于对关于毛泽东的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显然,作者之间是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的,其所依据的资料也并非完全准确可靠,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更非我们所认同,甚至某些是我们所反对的。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均属学术研究的范畴。把它们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学术资源。相信读者对其观点是能够加以判别与鉴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