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洛赫重申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他来说,唯物主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一开始就包含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伟大业绩多半是唯心主义思想家完成的.暴力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乃是暴力的潜力本身,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无暴力的、和平的过程.被压迫者的革命运动依然存在,大学生运动不会消亡.无神论与基督教并不是二者择一的问题,无神论与基督教的对话也不是一场徒劳的对话.世界过程本身处于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尚未被获取,但也尚未被挫败."已知的希望"取决于把科学投入于希望的国度之中.存在第二真理,即乌托邦的-具体的真理问题,这是真理所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希望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英 《学海》2001,(3):5-8
本文认为,那种一味强调现实性,把一切都还原为现实性的哲学,是密纳发的猫头鹰的哲学,我们应该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希望就是虚拟,希望就是战斗.希望塑造命运,希望改变命运.虽然希望不可能绝对逃避失望,但克服人生道路上重重阻力和平息各种叹息的勇气,不在于无限吹胀人的主体性,而在于对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和主动积极接受有限性这一必然性事实的态度.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人生最大最高的希望应是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与万物为一.  相似文献   

3.
存在哲学的某种衰弱,对于那些拙劣的模仿者来说,哲学确实“终结了”。但是,作为对世界之谜的描述、对“为何”的追问,哲学本身从未终结,也不会终结。全部哲学依靠持续不断的惊异而生活,哲学思维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希望。希望既不同于确信,更不同于绝望,希望不是处在中间,而是不停地处在运动之中,并且不断地碰撞、寻找和发现新的角落和出口。哲学载有神话,而幻想能够保存幻想,在印度或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存在另一种哲学思维。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可能,社会变革的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为了变革世界,需要传播现实的看法,陈词滥调是反革命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伦理学不是由彻悟了的导师的权威而来的路标,不是对以前有关善恶之见解进行学术上的澄清,也不是对道德观念与道德语言使用做出分析.道德哲学总是以伦理体验为前提.道德哲学的前提是,我们的有所感激、有所愤慨;我们对某人的行为方式表示赞叹,对另一种行为方式表示厌恶;我们自己会因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感到幸福,我们也会为自己感到羞耻.哲学的伦理学的前提是,我们将"好"这个词与一种意义相联系,这个意义不是指"对这人或那人有利",也就是说,不是指"对于什么"好,而是指"本身就好".道德信念从一开始便拥有直接性与绝对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允许任何相对化.道德信念没有商谈的余地,而是标识出了可商谈物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或“存在本身(being per se)”为基础的实体本体论,它确保了人类经验的基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由于eidos和telos的结合是个体事物(如人)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这种“实体(sub-stance)”必然在变化中保持不变。这种基础或本质包含了事物存在的目的,并且是对所有特定事物“作为这类事物意指什么(what it means to be a thing of this kind)”的定义,从而设定了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的边界,使事物具有非此即彼的严格同一性。在《易经》中,我们找到了一套宇宙论假设词汇,和古希腊的实体本体论差异鲜明。这种宇宙论假设通过将儒家经典置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中,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语境。为了与关于“on”或“being”的基础假设形成有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借用希腊的“zoe(生命)”观念,创造一个新词“zoe-tology”,意为一种“生的艺术”。这种宇宙论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变化背后的动力,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无限“生成”的世界:不是现成的“事物(things)...  相似文献   

7.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生死导致的虚无问题更是作为一个生存论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存在还是不存在将人引向了对于永恒的期待,使希望成为一个终极关切的宗教性话题;正是在对完满至善和生命永恒的希望里,打开了走向无限性的未来可能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要解答人类存在本身的已是和未是之间的冲突,还是要将超自然的末世期盼化为开启崭新当下的起点,希望都是一种自由而超越的行为。它来自于希望者,即具有自我有限性意识而试图超越之人的自由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8.
张能为 《哲学研究》2023,(11):86-96+129
“希望”问题在伽达默尔思想中具有整体性的、内在性的重要意义,是他后期声称的最重要“学说”,也是他没有任何保留地捍卫的唯一论题。伽达默尔承续海德格尔思想,既肯定时间性、历史性之于解释学的重大意义,也强调未来性之于实践哲学理智理想的内在关联。不同于将希望归为宗教上的上帝信仰、视作心理性的激情之物,抑或作为科学知识的应用的理解,伽达默尔把希望问题看作哲学性论题,将其置于“人的此在”的存在结构要素、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和生活世界规划创造三个维度上分析,阐明希望既是人的此在的自身理解与规定,且由其显现而构成存在本身,也是实践理性具体化的普遍性理智理想,还是生活世界应有改变的可能性规划与期望构想。解释学存在论、实践理智具体化,整体方向性、未来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以及理性自由共同构成了“希望”之思的重要特性。伽达默尔主张希望不由外而来,而来自人的此在之理解,“逻各斯”与“努斯”精神相结合,是以善本身为目的的世界定向筹划。哲学的工作和任务在于,让超越性的“希望”得到理性化、具体化与现实化之规定、实行,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关于希望的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康德关于"存在"的几乎所有论题都表现在了这个批判里.这些论题主要包括:1."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2."存在"是对某些规定性本身的肯定,3."存在"是对某物本身的肯定.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批判的解析而获得对康德的"存在"论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低限度自我论是自我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催生的多种新型自我论中的一种极有个性的自我论,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我及其相联系的心灵观的认知,突显了自我的本体论窘境,而且引发了大量进一步的探讨,派生出许多新的自我论形态.自我是一种特殊的实在,既不是原子分子之类的基本实在,但又不是无,而有点什么,不妨称作"最低限度"的存在.它超越于...  相似文献   

12.
直观概念在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观是人类"良知"的最基本的体现,是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直观的明见性和确定性也正是科学知识最全面的标准。笛卡尔的直观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别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仅仅是认识当中的关于事物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理智观照之下的东西,而不是事物本身的真实状况。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是绝对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直观的知识"我思我在"并不是偶然的,并不仅仅具有一种莱布尼兹所称的"感觉的直接性"。  相似文献   

13.
军事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说,就是战争的道德规律。军事伦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也就是以战争为中心而展开的。 由于战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孤立存在的现象,它与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及人本身的文明素质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研究战争本身,必须与研究同战争有内在联系的这各个方面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通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一事物除了同与自己相对立的事物构成特有矛盾外,还同其他相关事物构成非特有矛盾。认真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和加深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 (一) 非特有矛盾是矛盾的一种。而矛盾是对立面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对立,所以讨论非特有矛盾须从同一性开始。本质规定中具有共同前提、共同基础的诸事物具有同一性。例如男孩与女孩,男孩是尚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被全球化。这导致了普遍主义自身的垮台,而不是与一个欧/美现代性相联系的价值的普遍化。"全球现代性"是指这样一个时刻:一种"欧洲中心"的现代性霸权崩溃,碎片化为有关现代的观念的许多文化领域。作为概念的"全球现代性"也致力于超越生产它的条件,因为正是这一条件使得重新预想现代性,将之从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历史想象中的围捕中解救出来,以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构想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经济蕴涵的伦理本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学与伦理学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互相渗透和依存关系。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 ,它不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 ,而且总是在由人的意愿、期望、追求、信仰和道德所组成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人类经济行为内部及与其相联系的主体人格素质本身实际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意义。首先 ,伦理关系是经济系统的一种自生关系 ;其次 ,伦理观念是经济秩序的价值特征。不同类型的经济秩序会孕育产生出不同的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 ;最后 ,伦理选择也是一种经济规则和经济目的的实现机制。经济的伦理本义的发挥不仅受制于社会伦理的背景影响 ,而且直接受制于具体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规约。  相似文献   

17.
直言判断中的主谓项关系与主谓项的外延关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直言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的外延关系,是独立于直言判断形式之外的主项概念与谓项概念的外延关系或两类事物的关系。当着概念反映的事物存在并且不是全类时,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语言本身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形式之中,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维特根斯坦强调应当到人们的外部行为中,而不是在个人的内心体验中去寻找对公共语言的说明.语言存在于语言共同体中,不能脱离语言共同体而孤立存在.语言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把词汇排列组合而成,语法规则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习惯或者约定建立起来的.“私人语言”这种看法之所以不能成立,主要在于这种语言是与语言共同体相隔绝的,它绝不是一种嵌入生活形式之中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科耶夫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集中于对其否定性和思辨性的强调,在他看来,辩证法不是单纯的思维运动,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揭示.科耶夫实现了辩证法由方法论向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科耶夫完成了两个任务:其一,将原本仅仅具有逻辑思辨性的辩证法转变为一种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其二,将辩证法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变成一个不断趋向真理的过程.科耶夫将真实"存在"解读为人的生存,辩证法的结构最终成为对人的生存本身的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