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70年代末起,我国一部分逻辑学家对自然语言的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专门组织了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这个研究会成员,发表了不少有关逻辑与语言方面的论文.虽然大家对什么是自然语言的逻辑(简称语言逻辑)的观点不尽一致,但是都承认存在一种自然语言的逻辑,并且认为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前不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佩教授主编的《语言逻辑基础》。这部书代表了一部分同志的学术观点,是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出的第一本专著,这是值得我们庆贺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语言是一个由较小语言成分逐步递增地形成较大语言成分的符号体系,这就是自然语言的毗连性(concatenation)。通过毗连,自然语言符号串可以逐步增长扩张,这就是自然语言的生成性(generation)。自然语言的毗连生成体现出由小到大的递增性,弗雷格(Frege)用语句函项的思想来分析其构造过程,即把某一语言成分当作函项,把旁边的成分当作函项的主目,把两个成分的毗连当作函项运算  相似文献   

3.
语言逻辑研究所谓自然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又被称作日常语言。世界上各国的语言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等都是自然语言。与自然语言相对应的是人工语言,它是由人们特意制定的人工符号所形成的系统,例如数学语言以及某一具体学科中的特制的符号。我们一般所说的语言是指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相比,自然语言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点,那就是它的灵活性。自然语言丰富多彩、曲尽幽微,使用起来往往妙趣横生。同一个意思,神  相似文献   

4.
现代逻辑视野中的语言与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与思维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因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在现代逻辑的视野中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一何谓语言?从逻辑的观点来看,语言是由基本符号、语形规则、语义现则三部分组成的一个特殊的、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可以有口头语与书面语之分,也可以有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之分。应该说,现代逻辑所侧重的是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之分。所谓自然语言,又可称日常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的语言范围中所使用的某种民族语。英语、汉…  相似文献   

5.
王健平 《哲学动态》2012,(6):101-104
自然语言逻辑也称"语言逻辑"、"自然逻辑"。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逻辑学家就开始了对自然语言逻辑的探索与研究。周礼全是中国语言逻辑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鼓励、带动了一大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语言逻辑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周先生对自然语言逻辑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逻辑(The Logic of Language)又叫自然语言的逻辑(The Logic of Natural Language),是以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逻辑是研究推理的科学,语言逻辑就是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的科学。它与一般逻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者的综合。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既可以用描述的方法,说明推理的过程,阐述推理的机制;也可以用形式化的方法,构建形式系统和语义模型,证明形式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用前一种方法形成的语言逻辑可以称为描述的语言逻辑,用后一…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媒体的联系表明语言伦理与媒体伦理具有内在联系;语言与媒体的差异表明语言伦理与媒体伦理之间又存在着巨大区别,从而使得前者构成了自然语言的伦理问题,后者构成了媒体语言的伦理问题。不要说谎(即说真话)既是自然语言伦理也是媒体语言伦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媒体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不对称,以及媒体语言已经成为公共领域的主导语言,所以,媒体语言之不要说谎的重要性远非自然语言不要说谎的重要性所能比拟。应用伦理学应该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媒体自律协会和全体社会公众三条监督途径,来解决媒体伦理问题,确保媒体遵循不要说谎的基本道德要求。其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自然语言提升为媒体语言,完善全体社会公众的监督途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有一门真正考虑到自然语言特点的逻辑学,那就是语言逻辑。语言逻辑(又称自然语言逻辑或自然逻辑)主要是从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逻辑问题的。从历史上看,虽然自然语言的历史长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用于交流的代码体系,语言符号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从传递机制上来说是直线性的,从传递的内容上来说是一维的。这不仅造成了语言的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还造成了语言和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对称,也即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符号。语法规则的机械性和个体、民族的差异性更加凸显了自然语言的含混不清和缺漏性,增加了自然语言发生歧义的可能性。我们无法有效地对主客观世界加以限制,所以这一系列矛盾解决的焦点就落在语言上。语言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表达工具,如何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将主观思想以及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达出来呢?这一切都有赖于语言的自我发展。语言的发展可以是语言内部的进化和自我完善,但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语言逻辑,也称自然语言的逻辑,是一门界于逻辑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对这门新的学科的具体对象与体系,目前尚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于1986年6月上旬召开了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是中国逻辑学会的一个分支,成立于1979年,会员中既有逻辑工作者,又有语言工作者。在1980、1982、1984这三年,分别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最初,会员往往比较重视如何以逻辑方法(特别是传统逻辑的方法)去分析自然语言的语句,研究某些逻辑形式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表达形式(如“只有……才”是否表达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它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已经不再被看成消极的贬义词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歧义语言混为一谈。模糊语言的性质、功能、表达效果、它与表述的准确或进行准确性表述的辩证关系、以及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那么,语言的模糊现象,其存在的客观性具体反映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有必要予以认识。首先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人们交谈或写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从猿到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语言。自然语  相似文献   

12.
陈永明 《心理学报》1989,22(3):68-76
本文结合汉语处理的问题,叙述和讨论了国外有关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某些主要的方法和途径。作者认为,从语言理解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研究,已由最初的主要是属于语言学的问题,逐渐成为主要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因而,只有深入了解人类理解语言的实际过程,才能建造出有效的理解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与智能交互的角度来看,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智能主体(cognitive agent,比如人或仿人机器人或具有智能的高级动物)相互交流的工具。自然语言不再是描述现实的静态语言,而是对智能主体的认知状态进行更新的动态程序语言。(van Benthem,2010,p.6)因而,对语言表达式(指专名、通名、摹状词、语句等)的意义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西方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计算语言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共  相似文献   

14.
八七年九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马佩教授主编,九位同志参加编写的《语言逻辑基础》一书,全书二十六万余字。该书特点有二: 首先,在创建我国语言逻辑学的体系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语言逻辑是研究自然语言中所表达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鉴于自然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该书把语言逻辑的研究植根于我们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认为一种语言必须符合组合原则才能为人所掌握。为了证明这一结论,语言学家希金博瑟姆(J. Higginbotham)仔细检视了自然语言量化条件句是否符合组合性的问题。他通过论证认为,量化条件句要保持组合性必须满足两个假定:前件反事实不相干于后件,条件句排中律。但是他不能为这两个假定提供可靠的基础,因此认为量化条件句是否符合组合性仍是一个问题。然而,希金博瑟姆的论证尽管有其价值却包含了错误。本文将对希金博瑟姆的论证给以纠正,并认为自然语言条件句是充满歧义和模糊的,必须通过释义的方式才可以使它符合组合性。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语言条件句可以符合组合性,这是由于语义先于语法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逻辑和语言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近年来有一部分逻辑学工作者比较注意研究语言逻辑的问题。这里所谓“语言逻辑”,实际上是“自然语言的逻辑”的简称。国外有称“语言逻辑”或“自然语言的逻辑”的,也有称“自然逻辑”的。对于什么是语言逻辑,语言逻辑在整个逻辑科学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用什么方法研究语言逻辑,提出这么一种语言逻辑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逻辑界人士中还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释名·东汉刘熙有《释名》一书,是究明万物命名的由来的。在“漫话”开篇之前,不妨先解释一下“语言逻辑”这一名称.语言逻辑以语言为对象,研究其中的逻辑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说明,并非定义. 语言逻辑严格地应当称为自然语言逻辑。因为现代逻辑中所说的“语言”,往往指谓某种人工语言,“语句演算”指的是命题演算,连“表达式”也指符号表达式.为了区别于人工语言,人们把人类语言集团的  相似文献   

18.
叶闯 《哲学分析》2023,(1):100-111+198
在一种自然语言中被表达的哲学作品,是否可用另一种自然语言来解释,或是否可被持另一种自然语言的人所理解,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区分“不能正确解释”这个否定结论的几个典型涵义,并区分给出这个否定结论的典型语境。在此类区分下,可以论证,不同涵义或语境下的“不能正确解释”都是不成立的。因为,不但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上没有看出有任何实质不同,而且,自然语言所具有的足够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得正确地解释在不同语言中被表达的哲学文本总是可能的。因此,并没有一种自然语言是本质上优越的“哲学语”。  相似文献   

19.
自然语言逻辑的新尝试──语旨逻辑弓肇祥现代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朝自然语言方向发展。这从本世纪70年代初就已成为明显的事实。逻辑向自然语言方向发展的第一项重大成果是蒙塔古的形式语法。它是70年代初由美国逻辑学家理查德·蒙塔古(RichardMontague)提出的,其目的是为自然语言确定模型论语义学。从方法论上看,蒙塔古最重要的观点是:语言理论的根本任务是为语义理论提供必要的框架。在此框架中,复合表达式的解释不仅依赖于对它的构成部分的解释,而且依赖于对它的语法分析。语法分析告诉我们;构成给定表达式的子表达式是什么,据以形成该表达式的规则是什么,并且以怎样的次序合成该表达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语义理论就预先假定了某种语法理论。在蒙塔古那里所需要的语法是范畴语法。人们都承认,蒙塔古语法是经典的模型论语义学最发展和最详细的自然语言语义理论。80年代中期,在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方向上,又出现了两部有影响的著作。这就是巴威斯(J·Barwise)和佩里(J·Perry)的《境况与态度》(1983);塞尔(J.R.Searle)和范德维肯(D·Vanderveken)的《语旨逻辑基础》(1985)。前一部著作奠定了境况语义学的  相似文献   

20.
自然语言的逻辑-哲学分析,在现代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P.帕维辽尼斯的专著《语言的现代逻辑-哲学分析》(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3)告诉了这一问题的范围,阐述了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旨在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问题的当代理论的批评性研究成果,同时说明和论证了解决自然语言语义问题的新方法。在逻辑学、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