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感叹道:“一半是...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当我们还在呼吁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其实早已被西方文明所浸染,我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难以逃避这种影响,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失落了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有其重大的意义,“我心忧伤,念昔先人”(《诗经·小雅·小宛》)。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这里找到我们失落的根,回归到自己的家园。《周易》对现代的一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传统的自我和儒家传统的自我在西方,传统上所持有的以及今天仍高度评价的自我概念是什么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自我的最重要含义的解释,即:“在一个人中真实地、内在地是“他”的东西(与偶然的相对);我(通常与灵魂或心灵相等同而与身体相对立);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意识状态的永恒主体。”在《哲学百科全书》中,“个人的同一性”的作者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一词有时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有的内在精神状态,有时,从更严格意义上讲,它指的是精神性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相似文献   

5.
陈文殿 《现代哲学》2006,(4):119-124
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性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深度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从80年代初至今已有十六、七年了。从时间上看,这不能再算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冷静地去面对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却实在不能说这是一块已被深耕过的土地。在许多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讨论会上,我都表达过这样一种自我反思:“我们是否具备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权?”这里,我真不是一种简单的他性指责,因为以往身处这一研究领域的我自己也同样不很高明。在我们过去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包括本人的一些论著中,其基本运思结构是先直接转述西方马克思主义著述家的观点,然后再进行一种有支援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韩亚纳 《中国天主教》2000,(4):39-39,40
主耶稣为拯救我们人类而身悬十字架上,临死前,他大声喊说:“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玛27:46) 天主为什么舍弃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亚当和厄娃的子孙深思!无罪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发出这山崩地裂的呐喊,为的是震醒世人,拯救灵魂。耶稣担当了我们的罪恶,赤身裸体地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死象一盏明灯,照出了我们灵魂的污秽,也照亮了灵魂得救的道路。只有彻底地舍弃罪恶的自我,才能进入无玷的天主圣国。 扪心自问,有罪的是背弃主耶稣的人,展示羞耻的是钉死主耶稣的恶人,囿于永火的是不肯勇敢地跨出这个世…  相似文献   

8.
“精诚同志社”的“灵魂说”特点是灵魂不死,以“转生”与“轮回”作为补充。人们要纯洁灵魂,使之复返上界,进入天堂。其“道德说”提倡禁欲和节制,重视人类责任,尊崇苦行,尊重知识,同情妇女,强调自我完善与道德净化,因此有着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学会质疑     
“家园”栏目及网站已历三载,从师兄之手又传至我这一届。当“青年思想家”网站改版,我征求导师贺立华教授的意见时,他说:“家园可否搞一话题‘质疑青春’?”他还说:“我们是没有资格宣称‘青春无悔’的一代, 那么你们呢?”这问话直指要害,让我们无处逃避;反思本是人类保持清醒的一种态度, 可长期以来我们却宁愿选择遗忘,这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既然无法逃避, 索性就去直面逼问,连同我们的青春一道,交与良心来审判。搞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要倡扬的便是质疑的精神:一种打破思维惯性奴役的独立思考,一种不贪恋安逸享受的反思性格,一种面向自我灵魂的苛刻拷问。话题的组织,我们力求找准、抓稳、打狠,不隔靴搔痒,不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10.
李华 《现代哲学》2020,(2):107-114
在埃克哈特看来,个体灵魂的神圣性与超脱对于上帝至关重要,因为这二者分别意味着上帝在俗世的“诞生”(Gottesgeburt)与自我成全。在灵魂的种种能力中,理性与意志最能体现这种神圣性与高贵性,但意志由于其软弱性而需要理性的指引,因此理性才是灵魂最高贵的能力。灵魂的能力不是为了高扬灵魂自身,而是为了去除灵魂对世界、自身乃至上帝的理解中的那些会导致自我封闭的执念,如此方能达到人与上帝“合一”之境。尽管如此,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并不“神秘”,因为它是理性之人皆可努力尝试的一条成圣之路。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思想以其对理性与个体性的独特理解塑造了此后的德国思辨哲学,要真正理解后者,就不能局限于近代哲学框架内加以考察,而必须回溯到埃克哈特。  相似文献   

11.
称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也表现出东西方的区别。对于中国的称谓说来,有三个特色最为显著。一是自谦自抑。我曾听到一位老学者幽默地说:“五四以前,‘我’字不能随便说,如果谁开口总是‘我’怎样怎样,那就显得有些狂傲。”子女对双亲自称为“不肖”或“不孝”,学生对老师称“不才”、“不学”,下级对上级称“仆”、称“牛马走”。总之,尽量降低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习惯还有许多表现,如称自己家为敝舍、寒舍、茅舍,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如此等等,都表现出自我贬抑的文化心态,与西方称谓中的自我意识形成很大反差。  相似文献   

12.
陶睿  郑蕊 《应用心理学》2023,(2):162-170
鉴于防护行为相对欠缺的现状,本研究旨在探究雾霾知觉影响防护行为的情绪机制和未来自我连续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合本土自我心理学,我们将西方的未来自我连续性从“小我”扩展至“大我”,提出包含未来子孙的未来“大我”连续性。研究发现(N=262)雾霾知觉通过焦虑引发防护行为,且该促进作用仅对拥有中等水平以上未来“大我”连续性的个体成立。未来“小我”连续性的调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设计防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代以来,在以人文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过程中,“自我”这个概念被不断加以强调和强化,遂成为西方近代社会价值观的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保持“自我”的人格,也日益广泛地被接受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实,中国古代儒家讲“成仁成圣”,佛家讲“自识本心”,民间讽刺某人得意忘形为“不知王大哥贵姓”,  相似文献   

14.
王充及其《论衡》在封建时代,“攻之者众,好之者终不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衡》)。到了现代,情况又是如何呢?变成了“好之者众,攻之者终不绝”。真所谓攻好并存,毁誉交加。公认的是:王充为汉代学界之一奇人,《论衡》为汉代学界之一奇书。奇在何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汉代奇人现代,中外学术交流广泛。在这种交流中,王充受到重新审视和评论。首先,西方学者喜欢说王充像西方古代某一学者。有的说王充在“灵魂论”方面,可以“与柏拉图相提并论”;从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古典道家"自我"的一种新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道家中并没有“自我”这一概念,但却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思想。该文在对照西方传统自我观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古典道家的“自我”。指出道家的自我是一种无知的自我、无为的自我、无欲的自我;是一种顺应的自我;是一种幽默化的自我。希望这种解读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丰富与发展“自我”的概念,并为心理学对于当代中国人“自我”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 ,且也是一项关于当前世界哲学乃至整个当代人类发展前景及其历史命运的重大课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看来 ,主体其实就是“实体”。近代笛卡尔所谓的主体指的是自我、灵魂或心灵。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的主体 (自我 )仍然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只有到了康德 ,主体才真正变成了一种综合统一感性材料的能力或活动 ,由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转化为意识的先验功能或一切知识可能性的根据。胡塞尔又进一步发展了主体性的思想 ,昭示了主体的意向性结构 ,阐明了作为先验自我的主体的绝对被给予的性质。西方主体性思…  相似文献   

18.
杰里米·边沁和自体圣像艺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19.
常有同学跟我说,“快要考试了,我特别紧张”,“明天要演讲,我心慌得不得了。”这些同学为此感到很烦恼,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克服它,告诉自己说“别害怕”,但实际结果却是更加不安。这些方法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他是在用担心、恼怒和悔恨来同强烈的不安作斗争,而事实上我们不可能靠对自己大喊大叫或是自我指责来驱散我们的惧怕。为此,我建议那些同学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而要尝试自我接受的策略。 采用这种策略,就要求你不要与这种不安的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未来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时代呼唤我们的教育要创新。我们广大教师更有责任,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实施开放课堂学习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谈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