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立、自强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夏凌翔 《心理科学》2005,28(6):1379-1381
先用包含1个问题的两种开放式问卷对236名被试进行词查,之后又用根据开放式问卷结果编制的封闭式问卷对256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如下:①被试区分出了自立与自强的典型特征;②独立性、责任性和灵活性是被试最强调的自立特征,勇敢与拼搏、坚韧性和才干是被试最强调的自强特征。③心理健康是被试强调的自立者与自强者的共同特征。最后,对自立与自强的关系,自立、自强与自尊、自信的关系,自立者的典型特征,自强者的典型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6,38(3):382-391
经过5个步骤编制出了人格特质词的《大学生问卷》、《高中生问卷》、《初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分别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①《大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性、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和独立性五个维度;②《高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人际开放与责任性、灵活与独立性、主动性和行为责任四个维度;③《初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与行为责任、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灵活与独立性五个维度;④《青少年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灵活与独立性、责任性、主动性、人际开放四个维度。最后,对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自立人格中“开放性”与“责任性”维度的特点、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自立、自主、独立特征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2):328-331,307
用22对人格形容词制成的7级评定的语义分析量表对171名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在5对人格形容词上自立与自主的评分有显著差异,在ll对人格形容词上自立与独立的评分有显著差异。最后对自立与自主、独立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①自立是与自主、独立不同的人格构念,差异的关键在于自立是一种辩证性的人格特征。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②与独立人格、自主人格相比,自立人格才是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③我国公众对自主、独立的认识很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公众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古籍中自立涵义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6,38(6):916-923
在收集到的200部常见古籍中对“自立”一词进行检索,并对“自立”进行了概念分析。结果如下:①共检索到有“自立”一词的古籍98部;“自立”自春秋时起就广泛出现在各类典籍中。②古籍中对自立的使用主要是从个体自立、事物自立、针对它物与他人的自立以及国家自立四个方面进行的,每个方面又包括多种具体含义。③古籍中的自立人格特征可以分为主动性、道德性、独立性和其他四类。最后,对古籍中个体自立的实质、自立人格的结构以及本研究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①古籍中的个体自立是一个含义复杂、涉及范围宽的概念。自修与立身是个体自立的两个基本内容。自立既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人格塑造方法。②个体自立所包含的内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③强调道德因素与人际联结是自立与西方类似概念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当代学者对自立认识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4):861-867
在对有关自立的文献进行广泛检索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标准纳入了136项进行概念分析。从自立的特性、结构、条件与影响因素、结果与意义、相关概念、表现与指标等方面,对当前学者关于个体自立的认识进行了梳理。发现:①学者们的论述反映出的自立特性主要包括模糊性、独立性、主动性、道德性、辩证性、过程性和心理内容丰富性7个。②自立的条件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修行因素三种。③不少学者强调自立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结果。④文献中与自立关系最混乱的概念依次是自强、独立、自主、自尊、自信。⑤目前还没有学者给出有效的自立评价方法与指标。最后,对自立的实质、自立人格的结构、自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以及自立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夏凌翔 《心理学报》2011,43(6):650-660
自立人格是新近提出的一种新的心身症状的保护性人格因素。为了探索自立人格抵御心身症状的机制, 提出了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该模型涉及应激中介模型假设、特质-应激相符假设、特质-症状相符假设三个理论假设。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3种问卷对674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 以检验该模型。结果发现:①应激调节模型不被支持, 自立人格特质是通过应激的中介作用来负向预测心身症状; ②人际自立对心身症状的负向预测能力明显大于个人自立, 人际自立对人际性和个人性症状均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个人自立则对人际性症状没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③个人自立对应激的预测能力大于人际自立, 个人自立对人际和个人应激均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人际自立则对个人应激没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④修正后的自立人格的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能够获得支持。总之,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人际自立主要通过人际应激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心身症状总分; 个人自立则通过应激(包括人际与个人应激)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个人性症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自立人格能否影响其现实问题解决的质量,对个人/人际高低分组的共30名大学生进行了现实问题解决访谈,结果发现:个人/人际自立高分组被试在访谈中解决个人/人际问题的质量显著高于低分组。为了探索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和《大学生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对101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自立人格的多个维度都与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维度有显著相关,自立人格的多个相关维度是日常问题解决相关能力的有效预测变量。两个研究的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自立人格利于个体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自立人格包含或涉及个体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素。此外,自立人格影响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的具体特点和机制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夏凌翔  万黎  宋艳  杨翼龙 《心理学报》2011,43(10):1175-1184
前期研究显示人际自立与抑郁负相关, 本研究用两个调查来进一步探索人际自立与抑郁关系的价值与特点。研究一使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社会依赖量表中文修订版和自评抑郁量表对471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①人际主动、人际灵活与社会依赖无关; ②在控制了社会依赖后, 人际自立对抑郁仍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研究二使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抑郁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87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调节模型不被支持, 社会支持在人际独立、人际开放、人际主动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人际自立负向预测抑郁的能力很可能不会受其他抑郁相关人格的明显影响, 很可能是新的抑郁的保护性人格因素; 人际因素很可能在人际自立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自陈量表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8,40(5):593-603
通过对前期系列研究结果的梳理,建构出了涉及个人自立与人际自立两个方面共10种特质的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根据理论构想,在5次预试的基础上编制出了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并对1723个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将有效被试划分为两个样本分别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并根据有关结果确定了量表项目。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都检验了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最后,对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特点与维度含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法和测验法探讨了大学生自立人格、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一以143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高自立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显著高于低自立组。研究二以169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1)高外显自尊组自立得分显著高于低外显自尊组的自立得分;(2)在自立上,高低自尊都有异质性。两个研究结果可以证实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独立的心理结构,自立可以预测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也可以预测自立。高低自尊组在自立上都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虽然不少学者认为人格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但是目前尚缺乏人格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的纵向研究。根据人际自立与情绪关系的系列研究,假设人际自立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74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结果发现,人际主动、人际灵活显著预测6个月后的认知重评。这说明某些人格特质可以影响特定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从大学生样本中抽取19名目标被试、57名熟人被试和76名陌生人被试,采用词汇评定方法考察了特质模糊性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我、熟人及陌生人对清晰特质判断的一致性比模糊特质的一致性更高,这种差异在自我—陌生人及熟人—陌生人一致性中尤为显著;(2)无论是模糊特质还是清晰特质,自我—熟人判断一致性显著高于自我—陌生人和熟人—陌生人一致性,后两者差异不明显;(3)随着特质模糊性的增加,被试判断间一致性差异总体上呈不断增大的趋势,清晰特质判断一致性的差异较小,模糊特质判断一致性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We examined unique associations between surface personality trai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re self‐evalua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ental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218 undergraduates showed that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rait EI) and core self‐evaluations (CSE) predicted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trolli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howed that trait EI and the neuroticism component of CSE better predicte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gnitive CSE trait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locus of control) better predicted life satisfaction,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a parallel‐process approach that specifies differential prediction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subjective well‐being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4.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discrepancies in self‐, partner‐, and meta‐perceptions of the Big Five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intimate couples.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subsample of the Swiss study “Co‐Development in Personality: Longitudinal Approaches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Dyads Across the Life Span” (CoDiP) including cross‐sectional data of 216 heterosexual couples. We adapted the Latent Congruence Model (LCM) for the study of discrepancies in personality perceptions in dyads. Beyond personality trait levels,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self‐ and partner‐perceptions and between partner‐ and meta‐perceptions of the Big Five traits were related to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s actor and partner effects. In general, flattering and favorable partner‐perceptions in relation to self‐ and meta‐perceptions seem to positively contribute to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The present study implies that not only personality trait levels but also discrepancies between personality perception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等工具对13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和情境研究显示:控制大五人格后,人际开放仍能预测人际信任倾向,并能通过人际信任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人际责任仍能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与行为反应。这提示,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具有大五人格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格与人际信任反应的人际信任倾向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陈幼贞  凤四海 《心理科学》2006,29(3):684-687
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与王登峰等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大学一、二年级486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存在高度的相关;(2)自我价值感的所有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自我指向特点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价值感的大多数维度与外向性、善良、才干、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处世态度和外向性对自我价值感的绝大多数维度都有良好的预测效果;(4)自我价值感的大多数维度与行事风格和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It is now widely recognized that Evaluation is a very powerful and fundamental dimension underlying trait structures, but what is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various models (and empirical data) related to the signification of the Evaluative factor in personality traits. This review will lead us to defend the hypothesis that personality traits communicate two dimensions of value: (1) social desirability (SD) which refers to affective valence or motivation and (2) social utility (SU)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evaluation in a society. We'll present empirical data supporting this conception.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