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佛教的传播,偈颂与十二分教的其他文体,如譬喻、本生、因缘不断结合,产生出新的文体形式——譬喻偈颂、本生偈颂和因缘偈颂。偈颂的三种复合文体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强化了三种文体的文学兴味,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大致有两条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一是僧团的传教;其二是佛经的传译和流通。就佛经而言,不仅其数量极为可观,而且其外在形式亦有艺术化的倾向,其中篇幅较短,以四、五言为主的“偈颂”与中国传统诗歌极为相似,这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僧人对这一形式非常喜爱,他们常借偈颂传法于后学。在传法布道中,为了增加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僧侣们便注意在偈颂中自觉地略施文采,融入自身的情感,久而久之偈颂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由单纯地阐释佛理变为情理交融的混合体,这样一种被称为“僧诗”的诗便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在中国僧…  相似文献   

3.
偈陀(巴利文:gatha),或译为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文体形式,即完全用韵文来记录佛的言说。这种诗体散见于经、律、论三藏之中,尤以经藏小部中此种文体的经典最多,约占全部15部经的三分之二。一《法句经》是巴利经典经藏第五部──小部中的第二经,巴利文为Dhanuna...  相似文献   

4.
最初作为佛教诗体的名称,"偈"是一个音译字,对应于梵文的Geya.随着佛经的传译和佛教深入中国民众的生活,道教经典也将其中的歌唱作品称作偈,文人作品中也出现了偈.翻译佛偈一般一偈由四句构成,也存在二句、六句、八句、十二句构成一偈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因为鸠摩罗什的经典译本中出现了三次系词"是",《中论·观四谛品》第18颂在汉语佛学中又被称为"三是偈"。此颂在中国佛学史上地位重要,天台宗的圆融三谛思想即从此发挥。近代以来,学者通过解读《中论》梵文本,对天台的解读产生质疑,但诠释经典的义学努力和经学训诂本身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中论》诠说系统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哲学史和文化史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细致同时带有比较视角地对吉藏《中论》诠释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吉藏《中观论疏》中关于《中论·观四谛品》第18颂的四种诠释做了较为细致地分析,以期突出吉藏所代表的汉传佛教中观义学体系的特色和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缘起与性起     
《法音》1992,(4)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佛法浩瀚深广,法门八万四千,有无一以贯之者?曰:若论一贯佛法者,当数缘起法。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义理之纲宗,被视作佛陀之法身。缘起义的至极理趣,名曰“性起”。佛法,若广而言之,则三藏十二部教海,洋洋亿万偈,直饶说得天花乱坠,地老天荒,犹说他不尽。若略而言之,则可总摄于一“缘起偈”。昔日印度各地建塔造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造塔功德经》载其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佛教学术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重印和新版的佛教书籍有近千种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阐述佛教义理的专著见之不多,有影响的新著则更少,未免令人感到遗憾。可喜的是,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编的“中国佛教文化丛书”将在今年出版一批研究佛教义理的著作。这  相似文献   

9.
转读和唱导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慧皎从“悟俗可崇”、“应机悟俗”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在《高僧传》中创立两门新科予以记载。本文认为,《经师》科注重的是音声梵制自身在华夏的传承和发展,而《唱导》科则注重对佛法教义的宣扬提倡,对民众心智的开发导引。简而言之,转读是在“唱”,唱导是在“说”,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表现艺术形式。此前学术界普遍将二者混为一谈,统归入音乐范畴,是对唱导之“唱”的误解。佛教表现艺术演化至南北朝,演变成以中国式的唱导因缘与中国化的转读梵呗相结合为主。正是由于众多的唱导僧人投入创造性的类似后世“俗讲”的宗教实践活动,外来佛教表现艺术才完成了向本土佛教表现艺术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本文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文章认为,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上层居士佛教在三个方面曾作出积极贡献:①哲学思辨方面,不仅促进了佛教义理的传播发展,而且还推进了世俗哲学思辨水平的提高;②具有从理性精神层面认识佛教义理的功能,以表达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义;③在佛教中国化的全部过程中,曾起过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雁 《法音》2022,(8):18-21
<正>贾晋华将“偈颂”视为唐五代曹洞宗风的主要特色。有些偈颂为劝告出家修行、断绝俗情;有些则阐发禅理,强调体悟自心。[1]徐文明则把敲唱为用、有偏有正、有明有暗、绵密和崇尚回互总结为曹洞宗风。[2]这些都是从思想层面对唐五代曹洞宗进行的梳理。尽管洞山将云岩昙晟所传《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偈》《五位君臣显诀》《三种渗漏》等传授给曹山的故事是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并且曹洞门庭被总结为偏正五位、  相似文献   

12.
陈星桥 《法音》2015,(6):18-23
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此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当月19日至21日在京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学诚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去”: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则在会上指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佛教团体和名山大寺,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开展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交流,增进不同信仰的沟通与互鉴,丰富和拓展文化交流内涵”。这表明,“中国佛教走出去”已成为政界、教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视域中,中国佛教哲学特色鲜明,义理深刻。在梳理中国佛教"格义""教门""宗门"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他重点分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差异。在他看来,印度主流佛教及其传入中国后衍化而成的三论宗、唯识宗乃至神秀禅宗,其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具有鲜明中国化特征且为中国佛教发展主流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慧能禅宗等,其哲学思想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之核心,几乎都奠基于《大乘起信论》之"众生心"即"宇宙的心"概念及其思辨结构。这一"宇宙的心"的哲学思想及其展开对后来宋代理学的兴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15.
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殊说的有4种;以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殊所说部分有3种;以经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殊为主体的有3种;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相似文献   

16.
佛经歌咏在天竺称为呗,传入中国析为二事,咏经称为转读,歌赞称为梵呗.转读应含有两种内容,即转和读,“转”应指翻译佛经,“转读”即将梵文或音译、或意译为汉语,再按一定声腔、节奏去诵读.“梵呗”指佛经诵读中的歌赞部分,在中土仍然保留了天竺咏唱方式.佛经翻译在梵、汉语之间进行,梵文以表音见长,而汉字以表意为主,两者之间并无声调的联系.因此,在佛经翻译和转读中,不能发现四声.四声发现当从汉语内部不同语音系统比较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南亭长老在讲经说法时经常引用《庄子》作为参照,从而实现了佛教义理与《庄子》思想之间的融会与贯通。南亭长老有时引用《庄子》中的名词和观念来解释佛教经典中的名相和义理,容易使听众产生理解,可以收到顺风而行的效果;有时运用佛教的名相、概念和义理,对《庄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予以佛教化的诠释和解读,既在佛教的视域里彰显了《庄子》的丰富内涵,又在传统文化的范围内展现了佛教的诠释功能,无形中使《庄子》和佛教同时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有时引用《庄子》之语,将《庄子》与佛教相互参照,力求达到最佳的诠释效果。南亭长老在讲经说法时对《庄子》的吸收和运用,为中国佛教在新形势下融会贯通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