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2002,(5):41-41
神仙服食胡麻 ,食之能除一切痼疾。久服长生 ,肥健人 ,延年不老。选自《饮膳正要》卷二《神仙服食》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形 ,收歙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池 ,奉藏者少。秋气燥 ,宜食麻以润其燥 ,禁寒饮食 ,寒衣服。选自《饮膳正要》卷第二《四时所宜》太清诸本草七月七日 ,采莲花七分 ;八月八日 ,采莲根八分 ;九月九日 ,采莲子九分。阴乾食之 ,令人不老。选自《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五白汤用料 :白扁豆 2 0克 ,白…  相似文献   

2.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7,(4):1-1
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通玄真言·符言》好与则无定分,上之分不定,则下之望无止;若多  相似文献   

3.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4.
道史小考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猛 许逊 《晋书·艺术·吴猛传》载称:“吴猛,豫章人也。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也。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老氏圣纪》(似即尹文操撰、杨上器注《太上老君玄元曼帝圣纪》)记述近此而稍繁,云;“吴猛字世云,豫章人也。性纯孝;夏夜  相似文献   

5.
<正> 徐爱(1487—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卒年31岁。徐爱是王阳明的开山弟子,后来成了王的妹夫。两人互相借重,徐许之以“朝有所闻,夕死可矣”的老师;王誉之为“吾之颜渊”。徐爱自述其师承阳明的经过,说:“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待圣人而不惑者也。”(《阳明全书》卷一《传习录》上“卷首语”)流传久远的《传习录》即是横山最早编纂“以告同志门  相似文献   

6.
<正> 胡培晕(公元1782年—1849年),字载屏,安徽绩溪人,胡匡衷之孙。家学渊源,重以笃志博闻,所得殊多。尝病《仪礼》贾疏多失,遂有重疏志,初意专解《丧服》,故从丧祭起手。先成《丧服经传》、《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次及《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诸篇。研精覃思,积四十余年,成《仪礼正义》四十卷。自述  相似文献   

7.
许宣平,唐代著名道士,新安歙县(现安徽境内)人,《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唐诗纪事》、《太平广记》等都有其传记。据《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中,许宣平“隐于城阳山南坞,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  相似文献   

8.
李远国 《中国道教》2001,(3):11-15,23
自号景阳子。父官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 ) ,因家焉。晚年寓樊泾岳祠。泰定丙寅 (1 32 6年 )书遗事及偈毕 ,端坐而逝。” 《道藏》中收有王惟一所作《道法心传》一卷 ,中曰 :自幼酷好道法 ,不惜劳苦 ,拜师传授 ,不知其几人。“是以用心三十余年 ,观风云聚散、气候之变通 ,默会其心 ,喜不自知 ,宿生多幸 ,又遇至人 ,一言之下 ,即证无疑。”“余则不然 ,多下苦志 ,幸遇真师 ,传授雷霆一窍 ,说破这些道理 ,使余如醉方醒 ,前学皆妄。后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 ,历说先天之妙。”“余平生参尽雷法 ,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此外 ,王…  相似文献   

9.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说“《子思》二十三篇。名保,孔子孙,为鲁穆公师”。《隋书·经籍三》说“《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撰”。此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对《子思子》一书皆有著录。而自元以后不见著录。清儒洪颐煊辑《子思子》一卷,在《问经堂丛书》中。黄以周亦有辑本,台湾《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子思子》原书已佚,其篇章题目及其内容,我们今天知之不多。新近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密切关注。在郭店简正式出版之前,报端披露其中有《缁衣》、《五行》、…  相似文献   

11.
<正>《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其"恶杀好生"、"敬天法地"、"万物各自有宜"、"和谐共生"的思想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恶杀好生《太平经》把生喻为天地之德,把道德与天地相配,旨在说明道兴则万物生。"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夫道兴者主生,万物  相似文献   

12.
根据竹书《周易·颐》卦可知,《颐》卦义旨不在于养贤,而在于兴农以自养。“颐”的本义并非口辅车或养,而是一种农具。《颐》卦反映了周人以农德自重的传统和以农兴国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即南华真经),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文学家屈原《离骚》、《天问》中,也有很多对神仙状况的描述。可见远在战国时期,这种神仙说便已流行于我国南北。后被神仙方士们所吸收,道教的神仙信仰就由此而发展了。道教是多神教,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团系统。其崇奉的神灵包括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以及地方神灵等。  相似文献   

14.
道教辞典     
炼形道教修炼术语。一、炼养身形。即通过导引、行气等炼好身体,为“得道成仙”创造条件,义同“筑基”。《至游子》卷下:“学道者必先养其身,而后可与议矣。”“止行炼形可乎?奇士曰:斯住世矣,为其返老还少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守神炼形为中乘。”二、炼养“内丹”。即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实现三归二、二归一而“结胎成丹”。《灵宝毕法·金液还丹第七》云:“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下降下田,则曰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曰炼形。”又云:“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精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  相似文献   

15.
道教辞典     
《无能子》晚唐无名士哲学著作。《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约成书于光肩三年(887年)。自述:“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且饥,嗟吟者相从焉”(《无能子·答通问》)。撰者系贫寒书生,是一位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家。《无能子》三十四篇,分上、中、下三卷。“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无能子·序》)。认为天地阴阳都由气的变化而来,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圣过》)。  相似文献   

16.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四、对易理精蕴的阐发弘扬之一:宇宙本体论《周易·系辞传》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89,(8)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衒其华餙,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与佛鉴佛果书》)  相似文献   

18.
漫谈肉身菩萨九华山佛学院宽容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又有肉身佛、即身佛、入定佛、真身、肉身等称谓,即以父母所生之身体而修至菩萨深位者,故名为肉身菩萨。肉身菩萨于入寂后可得全身舍利。所谓舍利,据《法苑珠林》卷四十所载:“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身骨,恐滥凡夫...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6)
二、华严宗五祖的传承和演变(下)澄观(737—838),字大休,清凉其赐号也。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唐玄宗开元三十六年生,距三祖法藏圆寂之时已二十七年矣。幼怀出尘之志,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岁,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后,即广参诸方,修学各宗。先习律学、三论。继从法藏再传弟子法铣研习《华严经》,深得玄旨。三十八岁时,又师事荆溪,学天台止观。往谒牛头山一派的慧忠、径山道钦及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等禅师,谘诀南宗神法。更从慧云禅师,探习北宗的禅理。他常说:“五地圣人,学世间技艺;况在学地,而可忘世间法耶。”遂于经传子史百家、天竺悉昙、五明、四吠陀、密咒仪轨,莫不博综,他的学识渊博,于兹足见。他三十九岁后,长住清凉山(五台山)大华严寺,专讲《华严经》。他感到六十卷《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不便初学,遂发愿撰八十卷《华严经疏》,从四十  相似文献   

20.
陈明 《中国哲学史》2013,(3):111-119
《尚书·洪范》之作,相传为周武王克商后访问箕子并请教治国临民之道,箕子演说“九畴”大法以为治道之要。后代儒者对《洪范》极为重视,常借诠释《洪范》以论述治道之主张。朱子即曾言《洪范》“此是个大纲目,天下之事,其大者大概备于此矣”。(《朱子语类》卷七十九)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由天人关系问题着眼,对于《洪范》所蕴含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发掘,特别是他经由详细分析与诠释“五行”与“皇极”两畴之内涵,从而对王政之要、为政之德与成德之学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