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关于人的理论都有自己理想的人的价值形象。它既是观察和评价现实生活的标准,也是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本文旨在将马克思所设计的人的价值形象从他复杂的理论构造中剥离出来。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以批判性的建构为鲜明特色,他对理想的人的价值形象的设计跟他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的否定是相辅相成的,亦即对“旧人”的否弃和对“新人”的塑形是同时进行的。这个“新人”的主要内涵如下:人应该是民主制度下的人。应该是追求现实幸福的人,应该是自由地自觉地活动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吴邑人 《天风》2002,(4):56-56
学堂里的女孩子进来之后,穿着整齐了,头发梳好了,她们编织的手工还拿到杭城礼拜堂里去卖钱呢!苏珊拿写信回去告诉父母:“这群小姑娘都是我一个个教出来的,听着她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耶稣爱我”这样的赞美诗时,我心里充满了赞美主的歌,孩子们多数不知道父母为谁,有几个看我就像她们的妈妈,我觉得好像找到了一个家。主已经带领我走出了阴影的笼罩。这些小姑娘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中国人天性勤劳,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现在正是你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张扬个性的青春时代,也正是你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人”如何才能立于世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象某些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我行我秀”、“我就是我”、“我的青春我做主”。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人以及他的任何一次活动乃至他的思想都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和生产关系之中。因此,并没有真正“独立”的人。人是生理的人,是经济的人,是文化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之立于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玫瑰     
俞惠琴 《天风》2001,(6):28-29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位可爱的女孩,以她顽强的生命力及对神坚定的信靠度过了人生短暂的旅程,就在今年一个严寒的冬夜——1月19日离我们而去。临走时,口里声声念着“耶稣爱我,我为主活”。 这位可爱的女孩,名叫彭敏峰,出生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可怜她一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古典道家"自我"的一种新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道家中并没有“自我”这一概念,但却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思想。该文在对照西方传统自我观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古典道家的“自我”。指出道家的自我是一种无知的自我、无为的自我、无欲的自我;是一种顺应的自我;是一种幽默化的自我。希望这种解读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丰富与发展“自我”的概念,并为心理学对于当代中国人“自我”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吴邑人 《天风》2002,(4):56
学堂里的女孩子进来之后,穿着整齐了,头发梳好了,她们编织的手工还拿到杭城礼拜堂里去卖钱呢!苏珊拿写信回去告诉父母:"这群小姑娘都是我一个个教出来的,听着她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耶稣爱我"这样的赞美诗时,我心里充满了赞美主的歌,孩子们多数不知道父母为谁,有几个看我就像她们的妈妈,我觉得好像找到了一个家.  相似文献   

7.
自我     
不知哪根神经错了位,突然奇怪地想起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呢?我是我,废话;我是自己,不全;我是自我,对了。为啥对了?因为,“我”具有社会属性,是历史的社会人;“自己”具有自然属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自我,才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自己”与“我”的融合提升。所以,要勇于解剖自己,学会爱护自己,努力战胜自己,尽力超越自我。勇于解剖自己,委实难能可贵。解剖自己,贵在自知,贵在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自己当作金子,就有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有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的欢乐。在大庭广众之下越接近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越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8.
袁小泓 《天风》2014,(3):24-25
<正>第一次看到陆扬,是在2013年秋国际礼拜堂的青年聚会上。那天,我同往常一样坐在左侧的第一排。当赞美的歌声响起,我不禁泪流满面。坐在我左侧的陆扬转身对我说:"耶稣爱你!"我也对她说:"耶稣爱你!"这时我看到了陆扬的脸——世人称为"脑瘫"的脸。坐在我右边的唐姐告诉我:"这是我们的姊妹陆扬!"我和陆扬拥抱问好。第二次看到陆扬,依然是在国际礼拜堂的青年聚会上。聚会结束后,大家聚拢在教堂长长的靠背木椅上聊天。雯雯姊妹把陆扬介绍给大家,陆扬欢天喜地。那天她穿了一件白底绿色小花的背带连衣裙,雯雯姊妹说这是陆扬挑布料自己设计的。"一个脑瘫的姊妹能自己设计连衣裙?"我心里有一份惊诧。"脑瘫"姊妹的诗几天后,唐姐发来手机短信,短信的内容是陆扬写的诗歌《一  相似文献   

9.
渊声 《天风》2009,(12):63-63
问:我很苦恼,总是害怕与外人相处,多年来一直活在自我封闭中,不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却十分在乎别人对我的态度,怕别人不喜欢我,与人谈话时甚至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与“我帮你,你帮我”的直接互惠相比,“我帮你,你帮他”的积极广义互惠,促使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更多的人。与之相反,“我伤你,你伤他”的消极广义互惠,易导致受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波及无辜他人。以往研究未探寻到既能促进积极广义互惠,又能抑制消极广义互惠的因素。采用两阶段独裁者博弈任务范式,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共情是一个能够起到扩大积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并削弱消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双重作用的特殊变量,其机制在于自我-他人重叠,支持了自我扩张模型。这一研究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障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奉献与侍奉     
季剑虹 《天风》1996,(7):2-3
经文:“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神在选召摩西时,给摩西一个十分明确的托付,就是“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在这山上侍奉我”(出3:12),并且要摩西对法老说:“耶和华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在中国的惊人的生命力,我可以用自己的一些切身体验来加以证明。我的家乡余姚出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样一些天下公认的“大儒”,但到我出生时,方圆几十里地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没有人了解他们提出过一些什么主张,哪怕是片言只语。我家乡是如此,别的地方当然也差不多。这个现象我在长大后反复咀嚼,  相似文献   

13.
自传记忆的出现及早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we和Courage通过对有关婴儿遗忘症和自传记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回顾,认为人类在婴儿期就 已具有了对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婴儿遗忘症的消失和自传记忆的出现并不需要神经系统 的完全成熟或多重记忆系统的假设,也不需要语言的出现,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2岁末儿童“认 知的自我” (cognitiv self)的出现,为个体组织与“我”相关的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织结构。 随后,自传记忆的发展则是儿童记忆能力增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梅康均 《天风》2008,(3):38-39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乎你拥有多大的才华或能力,乃在于你为社会群体“付出”了什么;一个人的存在如果无法成为别人的祝福,那么纵使他拥有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  相似文献   

15.
Swann提出自我验证理论并于最近给出自我验证过程的模型,概括了以往有关自我验证的研究结果。自我验证动机和自我评估动机是互补的,但是自我验证动机和自我增强动机之间的争论则很复杂,它们争论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从“我重要”到“我们都重要”,再到“怎样相互作用决定人的行为”。自我验证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发展”这一概念本身内蕴着对事物变化的价值评判,新发展观将人置于社会发展价值的核心,但对人的自身发展的价值缺乏深入追问.劳动实践是人的特殊生存方式,它既要满足人的保存生命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的表现生命的需要;保存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表现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人的当代发展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用人的发展的“有用性”取代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同时物化了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因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建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和审美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8.
当前很多艺术家在画室里根据图像苦心经营,剪裁,组合,拼凑,很容易根据一种流行的图式,进行创作,完全沉浸在与当下自我生存隔绝的虚拟的图像世界里。其创作的结果艺术家没有一种直接的视觉体验,没有由此带来的各种内省和反思的契机,艺术家只是沉迷于图像的表面现象,结果是艺术家很难把图像的表象与内心的感情冲动接轨,很难把自己的创作与周围的环境现实联系起来,而作品所谓的当代性也仅仅是依靠照片的电脑效果制作出来的图像,我认为陷入这种制作或绘画创作很容易陷入一种成功的、流行的图像符号,这样在作品中我们很容易读到艺术家带有美学的、政治的、或商业的功利色彩,而这些东西早已与当下艺术家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如同我们在一些作品上看到泛滥的“天安门”、“毛头像”一样。这种绘画母体能显示真正的个体生命感受吗?  相似文献   

19.
渊声 《天风》2016,(6):64-64
问:一位肢体家中经济比较拮据,急需用钱,而向我开口借钱。出于爱心,我借给了她上万元,并说好一年内还清。可是,一年半过去了,也迟迟未见对方有还钱的意思,这让我很不高兴。更令我不解的是,当我向她讨债时,一些信徒非但不同情我,反而在背后说我“缺乏爱心”、“把钱看得很重”、“弄得对方不敢来礼拜”,甚至责备我“放债时没有祈祷”,等等,真是令我非常郁闷。我借钱给人难道错了吗?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做你自己     
孟艳玲 《天风》1994,(12):42-42
刚进神学院学习时,常常羡慕别人的恩赐和才干,祷告时我常常问神:“既然呼召我,为什么不赐给我各方面的恩赐?”有一次与老牧师交通谈到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位老牧师对我说:“不要去羡慕别人的恩赐,也不要想方设法去做别人,神要你做自己,在神要你做的事上尽忠就是了。”这话给了我亮光,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