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2.
宋以后北方的敦煌地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与“十王信仰”相关的图像研究素材渐渐消失;在蜀地,以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地藏与十佛、十王、地狱变”龛雕刻群为代表的“十王信仰”美术史研究素材,以大足为中心向外绵延;在南方,两宋时期以宁波为中心的中国对外海域交流繁盛。“十王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通过江南的港口城市宁波,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韩国,被整个东亚地区广泛接受且衍生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因此现在可以通过对那些在中国已侠失却东传到日本、韩国并保存至今的宁波佛画《十王图》的研究来还原“十王信仰”在两宋时期中国南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宁波绢绘《十王图》的成画年代与大足石刻接近,通过两个不同地域“十王”图像材料的比对,能够对蜀地“十王”和敦煌“十王”的传承关系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4.
《原道》2015,(2)
<正>一宗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俗文艺不会放过这座宝藏。华语荧屏之展示宗教文化,集中于古装戏。细数之,1985年香港亚视《八仙过海》、86年大陆央视《西游记》、92年台湾台视《新白娘子传奇》,当然还有85年的《济公》,都是万人空巷,它们或道或佛,或兼而有之,仿佛在二十年前成就了宗教题材影视剧的黄金期。此后,广受欢迎的同类作品就难得一见了。最近十年,我们在大堆的庸俗、  相似文献   

5.
在英译《中国经典》中,理雅各曾先后两次论及孔子的伦理观念远不及基督教的标准的问题,其立论的重要依据,就是孔子在《论语·宪问》章对"以德报怨"的回避及对"以直报怨"的肯定。在此,我们以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对于儒家的还报原则的批评为线索,辨析基督教与儒家在"以德报怨"和血属复仇等问题上的不同观念,以及双方对于仇怨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等问题,并尝试透过德国神学家蒂里希对于"公正"的不同层次的界定,厘清这两大传统在同样以"公平正直(justice)"为根基的前提下,二者的还报原则之所以产生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道、佛二家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对于道教的研究,目前刚刚起步,已有的成果多为外部的、描述性的,缺乏对道教内部的、哲学性的、思想性的系统探讨。最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受国外道教研究室刺激,道教思想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孔令宏的《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  相似文献   

7.
孙廷林 《法音》2023,(12):37-43
以牛设喻是佛讲经时中常用的手法之一,禅宗文献中《牧牛图》以及因《牧牛图》而出现的相关诗词、偈颂甚多,其思想内容、宗教意涵、文学特质等受到研究者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甚多。全州人谢允复编纂、康熙二十一年(1682)成书的《湘山志》收录有十首《牧牛歌》,这些《牧牛歌》系出于晚唐湘山宗慧禅师名下。[1]近年来,台湾学者蔡荣婷考证这十首《牧牛歌》为唐代作品,冯焕珍、林琇亭等予以采信,并据此认为是探究禅宗牧牛主题的作品。这十首《牧牛歌》的来源、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8.
正宝卷是根据唐、五代时期的变文、讲经文本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宗教文本,是除《佛藏》《道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宗教经典体系。宝卷往往图文并茂,多由韵文、散文相间组成,可讲可唱,引人视听,方便向普通百姓进行"宣卷"的教化。事实上宝卷还有着多样的名称,其中渊源于佛、道教,用于道场仪式的宝卷多称为"科仪""宝忏""科",与此类科仪文书类似的是以"偈""偈文"为名的宝卷。另一类宝卷承袭了佛道的经典传统,径直将宝卷名为"经""真经""妙经""宝经"。  相似文献   

9.
《马可波罗行纪》是世界名著,在《行纪》一书中提到的宗教情况不少,把这些情况汇集起来作一点研究、既可以看到当时宗教流传的情况,也可以补充《元史》的不足。由于马可波罗本人不是宗教研究者,对中国文化比较隔膜,他不可能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中心思想以及由这些思想建立起来的文化素质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加上《行纪》一书详于基督教、而略于儒、道、佛、似乎很难搞出什么成果,然而经过我们仔细  相似文献   

10.
《蒙文通文集》六卷 ,已由蒙文通先生之子蒙默教授整理完毕 ,并由巴蜀书社全部出版 ,这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 ,值得祝贺。蒙文通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学术文化研究中 ,辛勤地耕耘了一生 ,造诣精湛 ,成就卓著。其学识渊博 ,不仅精通经、史、诸子 ,还对佛、道二藏和宋明理学均有独到的研究。在古代历史、古代地理、古代民族、古代学术、古代宗教等许多方面 ,都给后人留下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套文集分为《古学甄微》、《古族甄微》、《经学抉原》、《古地甄微》、《古史甄微》、《道书辑校十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研究了四川地区独特的道佛混合造像。通过考察四川三处道佛成对造像及相关碑刻,认为它们都是在唐玄宗扶持道教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都产生于道教为国教的唐玄宗统治时期(712-756),它们的排列方式体现出早期道教所定义的佛道关系,并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是《化胡经》在那个时代重新兴盛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三天内解经》认为“佛道”“无为大道”“清约大道”三道同源,但如果三道交错,人间将会出现乱象。“无为”与“清约”大道在历史上频繁接触,这对南北的信徒、教团、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方“无为”大道对黄赤之术的重视和割据自立的传统不适应“楚越”的自然社会环境,南方“清约”大道“师不受钱”的传统与“新出圣君”的终末思想也不适用于“中国”的教团。因为这两种思潮有各自的产生背景与适用环境,所以在早期传播中会对南北两方都造成混乱。这表明了本地宗教在容受其他宗教文化时,应淡化可能造成的冲突因素,力求融通,适应社会,达成宗教和谐,为中古之后道教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0,(8):42-48
<正>据《佛说无量寿佛经》载,久远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尔时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后,即发无上道心,舍弃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菩萨道,名法藏比丘。法藏志求佛道,发愿建立清净佛国,让凡夫修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经《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经》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经》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经》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冥福请佛文》为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所发现的大批摩尼教文献之一。该文献为法师在做道场时请佛之用,虽篇幅较小,但所请之神甚为庞杂,有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祗,尤其是文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地狱十王思想,其内容与教煌等地发现的《佛说十王经》、《地藏十王图》有不少关联,堪称摩尼教在福建地区走向佛教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深受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以道解经"、"以儒解经"和"以佛解经"三个诠释路向,而其中又以"以道解经"为主。在"以道解经"方面,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又表现出了经诠、理诠、言诠、事诠、身诠五个方面的特征,既有与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理论一致的地方,又表现出了全真道经典诠释的独特性,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与把握全真道经典诠释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北凉录中《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赞佛偈"与玄奘大师所译《地藏十轮经》"地藏赞佛偈"译文的巨大反差,试论《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地藏大愿"是近代中国伪经思想的起源,其源于对北凉录《大方广十轮经》中"地藏赞佛偈"个别语句的误译,而这种错误是明代以后才被广泛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一、澫益的行履及其著作 澫益(1599—1655),法名智旭,别号“八不道人”、“旭道人”、“北天目道人”等,晚称“蕅益老人”。俗姓钟,名际明,古吴木渎(今江苏省吴县)人。七岁茹素。年十二读儒书,敬服陆象山和王阳明,对其“心即理”的学说,专门作了钻研,随“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作《辟佛论》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且将《辟佛论》付之一炬。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因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乃“发出世之心”。据其《自传》——《八不道人传》记  相似文献   

19.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一类专讲佛释迹牟尼“前世”功德的经书,其数量很大,收载于各种版本大藏经中的有几十种,如《长寿王经》、《金色王经》、《佛说妙色正因缘经》、《佛说月光菩萨经》、《佛说师子素驮罢工断肉经》、《太子慕魄经》、《银色女经})、《九色鹿经》、《佛说膀子经》及《六度集经》等。这类经书通过不同的故事,借褒扬佛“前世”的功德,阐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思想,以此规劝信众修持大乘菩萨行,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度一切众生。这些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书中没有如同《般若》、《华严》、《法…  相似文献   

20.
《宗教政策与法律知识答问》选载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徐玉成遵照赵朴初会长的嘱咐,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徐玉成先生编写了《宗教政策与法律知识答问》一书。该书搜集和整理了有关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和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等共计二百余条,经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和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