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3.
多走一里     
张远来 《天风》2007,(11):9-11
耶稣讲的不是律法,而是做人、是信仰、是侍奉的法则、是“多走一里”的精神!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41)乍读这节经文,我觉得十分费解和为难——“我为什么非要陪他走呢?为什么还要陪他走两里呢?这不是不公平吗?”细读起来,特别是当我们尝试将之验证于生活时,才突然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不是对客观时空中的山水进行模拟刻画的地形图,是具有深广内涵的中国艺术的代表。意象是中国艺术的本体,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本体。山水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是经过主观精神重新陶铸过的新的景物,是表现主观精神的意象景物。山水画中的时间体现出时间的主观建构性特征,并不是对客观世界中客观时间的再现,而是通过画家主观心灵建构出的带有主观精神意趣的意象时间。山水画的空间也是一种不拘于视觉原理的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周枫  伊琳 《美与时代》2003,(11):46-47
被后人曾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打破了西方传统绘画以摹仿论为基础的焦点透视法则,他用绘画向世界打开了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构成的新世界,把绘画从精神层面转到了个性的主观传达,带来了绘画观念的全新变革,并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诸多现代绘画流派。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般讲传统逻辑三段论的规则,第一条就是:一个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作词项(直言命题的主谓项)。这实在不是三段论的规则,而是三段论定义的一部分.不是恰好有三个不同概念作词项的推理,就不是三段论(但不必不有效),它与三段论规则没有关系。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有效(正确)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们是: 一、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相似文献   

7.
人类一直对宇宙的起源、形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每个民族、每个宗教都对这个问题做了不同的解释,伊斯兰教也不例外。由于其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伊斯兰宇宙观。现从几个方面予以介说。  一、“世界”或“宇宙”就是除真主之外的一切存在。“世界”或“宇宙”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自然规律与法则,也就是说包括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所有被造物。部分现代穆斯林学者把世界珍于四种本源:精神(灵魂)、物质、时间与空间。  “人”或“人类”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他的出现虽然较迟,但因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而包容了世界的实质,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9.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借用奥斯卡·王尔德的这段对话作为题铭,是要说明这种精神特征的贴切性,“世纪的终结”确实标志着某种特定的“包罗万象风格的终结”、艺术的衰落即艺术经验乃至世界的经验在其中体现为风格的一个或几个时代的结束。因此,这将是我们在此所说的“包罗万象风格”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敬重”这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认知和意动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从情感的维度看,敬重始于因道德法则对“自矜”的限制和对“自大”的消除从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终于内心情绪激荡消退而达到的平静状态。从认知的维度看,敬重的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的意识;二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的意识;三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认同的意识。这三层意识伴随着敬重的情感状态并构成了由痛苦引起的情绪激荡消退后留存于内心的东西。从意动的维度看,敬重之所以能够成为动机,首先在于人性的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恶意而只是一种心灵的颠倒,从而我们仍然有机会再将其颠倒过来;其次在于敬重对自爱动机的克服,从而使道德法则的权威向主体显现;最后在于主体对自爱原则和道德法则的重新排序,从而道德法则被选择为行为的动机。主体的道德行为并非出于敬重感的强制,而是仍然建基于主体的自主性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艺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研究,首先着手于通过人文主义有关概念以及康德学派美学思想的考察,推出艺术经验问题中艺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首先,他通过对人文主义“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这四个概念的考察得出结论:艺术经验中的理解活动就是对象和理解者交融成一个新的共同体的过程,这种理解活动不是依据某个抽象概念而发生的,而是在对单个事物的感觉中,在具体情形中发生的。这样,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研究就必须摆脱自然科学的方法,必须摆脱概念性知  相似文献   

12.
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独特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美术表述的主要是意念和心象,不是看到的而是悟到的,不是现存的而是期盼的。它不计时空、不求形似、不讲透视、不顾虚实,凭着灵性任意取舍,自由挥洒,创造了一个属于心灵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13.
“画马要以真马为师”是画马艺术中千古不移的法则.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对这一法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唐宋以来的画马大家对真马更多地以目视心记、心摹手追为主.徐悲鸿主张中国马画的发展在坚持优良传统以外还要饱含着新的内容,如解剖、速写、素描、焦点透视、变形等.韦江凡强调解剖研究和速写功能,弱化了素描关系和焦点透视,同时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融入了马画之中.事实上,只有将人的情感世界,与骏马的动态、形态、神态以及外部景物等主客观元素反复交织融合后付诸笔端,才能将其有机、和谐地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感情的全息描绘才是“画马要以真马为师”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14.
浦黎杰 《美与时代》2016,(10):137-138
变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一切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规律与原则。篆刻章法与现代字体的形式美就是这一基本规律与原则。二者是一不是二。因此,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矛盾中求化解""平淡中求矛盾",这是一切艺术形式美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故篆刻艺术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可以产生很好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和俄国之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凸显了一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其实践旨归不是同质化的普遍性模式,而是基于特殊性的多样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了这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其中的文化实践蕴含着三个基本指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保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共时性演进,形成共生性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指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种共时共生关系的动态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早期易学史不是某个学派的一元传承史,而是多学派的多元发展史;不是单纯的殊途同归史,而是殊途同归和同途殊归的“双相”史;它甚至也不单纯是儒、道两条互不交错的“平行线”的发展史,而是更多学派及“亚学派”互斥又互渗、多条线索交织、呈现某种“网络化”图景的历史。我们应把“同时性分析”和“历时性分析”结合起来。“要”是道家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论原则,儒家“博而寡要”,道家“秉要执本”。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帛书《易传》和通行本《易传》对“要”这个概念的不同使用,对早期易学史中的儒道分野及儒道互渗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焦点透视是西方绘画空间表现的经典法则,以大观小是中国山水绘画空间之法。文章基于对这两种经典理论的研究,分别对两种理论影响下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试图呈现出西方绘画空间中的图像性以及中国绘画空间的图象性。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客体问题,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或者说物质第一性原则。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认识主客体问题的首要原则。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及人和自然环境等必要的物质条件。在他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  相似文献   

19.
《思维科学通讯》2006,(4):47-52
艺术表现形象是艺术的对象世界、创作者主体世界、鉴赏者接受世界交互作用的变相产物。在这三个世界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象变相的重心可以倾向于这一界,也可以倾向于那一界,从而产生变相程度、变相方式的各种差别性。实赋之象、虚幻之象、比兴之象,这三种差别较大的表现类型,就是在艺术三个世界的组合变相中,偏向于不同侧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简单性方法目前在国内还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方法,它源于“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这一信念。14世纪英国的奥卡姆进一步把这种思想演化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即哲学史上享有盛誊“奥卡姆的剃刀”。同时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也特别是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成功应用,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简单性方法,我们认为,简单性不是象马赫主义者所认为的只是一种心理上或感觉上的简单,它的内在根据在于各种现象背后的宏观统一性,而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律和共性都是这种统一性的不同表述。因此,所谓简单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