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伟庆 《天风》2022,(10):30-32
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北京基督教海淀堂的聚会时开时停,前前后后有四个来回.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教会的弟兄姊妹尽管盼望教堂能够早日开门,重新过上基督徒"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但许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线上的牧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信仰生活的简单化、形式化,恰恰是这种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激发我们思考教会的本质和功能,探索信仰生活的多样化、科技化的路径.尤其是疫情发生期间,海淀堂自觉与社会适应,转变理念,走出教堂,走进社区,服务社会,践行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邵珊 《天风》2015,(3):28-30
<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基督教两会以2009年建成橄榄山教育基地为转折点,基于全市教会发展情况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果断调整全市教会事工战略,将全市教会事工重点由前橄榄山时期的"致力于夯实教会自身能力、提升教会牧养能力,以加大力度推进神学教育和堂点建设为途径,形成教牧人员和聚会堂点辐射全市的牧养格局"转变为后橄榄山时期的"以教会发展成果回  相似文献   

3.
一本圣经,可以说就是上帝与他的子民"灵性交往"的记录,而教会则是这一灵性交往的延续。这位上帝,一方面借着神迹奇事带领以色列人;另一方面,也借着颁布律法、重申诫命以及管理,来牧养以色列人的灵性生命。那么,教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以及疫情后,应当如何开展有效的探访事工,回应上帝的呼召和使命呢?"线下聚会暂停"期间以及恢复礼拜以来,杭州市基督教鼓楼堂对探访工作进行了一些反思,探索和尝试了一些办法,来应对牧养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尽力为弟兄姊妹提供与上帝的"灵性连接通道"。我们期待这些反思和总结,能引发一些共鸣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郭为 《天风》2022,(7):53-55
<正>有一段时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加重,教会不能聚会,许多信徒很难见面。疫情后的第一次聚会,有一个场景温暖到了我:两位许久没有见面的姊妹,因再次相聚而激动地想要彼此拥抱,一旁负责接待的同工善意地提醒她们需要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她们只好挥手、点头,以示问候。教会肢体间这样有温情的关系,使我格外感动。  相似文献   

5.
《天风》2020,(7)
正教会并不是要一味地去迎合世俗的需要,但至少要敏感于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在防疫抗疫成效显著的大背景下,教会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各地教会的实体聚会正在安全有序地恢复中。教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逃脱不了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虽然教堂聚会逐渐恢复,但对于疫情下的牧养模式的思考还在继续中,尤其是借助网络牧养的课题,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停止,一定会继续存在于教会中,也影响着教会牧养模式的发展。笔者关于疫情下的牧养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8)
正全国各地的教堂从今年初因疫情缘故暂时关闭以来,已经好几个月了。这次疫情,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在等候教会重新开放的日子,我不禁开始思考"重启"的话题。教堂经过了几个月的关闭,再一次打开门恢复聚会对于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开始安排和计划新的礼拜和聚会的时候,我们当以怎样的心态和想法面对?以下几个问题想要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7.
史爱军 《天风》2022,(9):34-35
丁光训主教曾说过:"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他强调:"不讲神学的宗教是低级和原始的;不思考问题的宗教,一定是同理性格格不入的."众所周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已持续几年,给人类社会和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辽宁省基督教的未来在哪里?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辽宁省基督教应当做何应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下,基督教也应该架起一座"梯子","上去下来"(参创28:12),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传下达,沟通联络,亲密互动.  相似文献   

8.
张君华 《天风》2003,(7):15-15
教会自5月1日暂停聚会以来,我作为教牧人员到教堂,既是值班.也是劝慰信徒,通过电话或面谈来安慰并劝导一些因暂停聚会而焦虑的弟兄姊妹。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积极的防控和人们暂停旅游、集会等大型活动的必要。基督徒不能袖手旁观、不能置身度外,而要与人们联合在一起,团结奋战,这才是真正的爱心、真正的见证。 有人说,因为“非典”教会暂停一切聚会,坐在家里久了真是忧闷,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3)
正由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需要,各地教会堂点以对信徒身体健康负责任的态度暂停了场所内的聚会活动,减少了因人员聚集而造成的潜在病毒传播风险。线下教会暂停聚会之时,信徒应该怎样做好敬拜?牧者又该如何有效做好牧养?笔者的一些读经和灵修心得,愿与诸位分享。牧养之一:教会牧者多种形式讲道牧养有人把防疫在家的信徒看做是流离无牧的,事实并非如此。教会牧者,应当对受托照管的群羊生  相似文献   

10.
我的祖父母都是传道人,又是安顺基督教会的创始人之一。我的父母也是基督徒,父亲和姑姑还曹是教会的执事。到了第三代,我和妹妹也受洗归了主。我们姊妹都是人民教师,退休后恰值教会复兴时期,才得到教会参加聚会,蒙享属灵生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想在众教会面前谈一个最平常的问题。我常到各地教会领培灵会,跑了不止上百个教会,凭我的经历来说,有些教会聚会的秩序是比较好的,但不少的教会在聚会秩序方面就很差。 当我从传道书第5章1至2两节圣经所看  相似文献   

12.
海外消息     
《天风》2015,(5)
<正>教会机构推出呼吁结束体罚儿童的灵修手册非暴力教会网络和结束儿童体罚全球倡议机构.近日联合推出一敬拜资源.邀请教会领袖和基督徒社区携手奋斗,结束对儿童的体罚。非暴力教会网络包括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的成员教会。这一消息颇受致力于推进"公益与和平"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重视。这一名为"结束儿童体罚"的敬拜资源,是可供敬拜,聚会、圣经学习及祈祷等使用的灵修手册,可以集体使用也可以个人使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教会逐渐成为教牧事工发展的重心.繁重的牧养任务,迫使同工们思考,如何才能提升牧养品质呢? 一、讲台的转型:逐步从教导转向启发 中国教会的传统牧养模式是以主日讲台的教导为中心,主日讲道也以"浇灌"式为主,周间的青年聚会和查经聚会也是以信徒领受为主,从形式上讲是增加了不同的聚会形式,但从实际的内容来说,不过是加添了一次讲道而已.当下城市教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希望讲台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信息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告诉大家是什么,也要让大家明白怎么做.即"属天的信息"也要"接地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新冠疫情中英国国教(即英格兰教会)的应对举措进行分析。英格兰教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新发展甚至是新变革,同时也遭受了冲击和影响。在"国家-宗教"关系方面,英格兰教会及其他宗教团体与国家机构的互动折射出了英国宗教"硬治理"和"软治理"的深层特征与传统,同时也突出了英格兰教会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受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于居家隔离令的影响,包括基督教堂在内的大部分美国宗教场所被迫关闭。各宗教领袖对是否关闭教堂存在异议,但争议是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的,诉诸的话语也是世俗的法律语言,而非圣经语言。面对疫情期间的信仰需求,美国教会及时转型,开展在线崇拜,帮助信徒建构意义之网,并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疫情对美国的"教会形式"造成了冲击,以马鞍峰教会为代表的巨型教会开展线上敬拜和在线捐赠,通过对资源和技术的控制在疫情中影响力倍增。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教会礼仪也被迫进行了改革。宗教因素不可能单独起作用,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攻击迎合了福音派的善恶二元论和极化思维方式,福音派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关系走向让今年的总统竞选和未来的美国社会充满了变数。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3)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为有效防控疫情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宗教界也迅速行动起来,各地宗教团体根据防控要求纷纷以"倡议""通知"和"提示"等形式提出要求,宗教活动场所积极采取暂停开放、暂停集体宗教活动等措施助力抗击疫情。自基督教暂停礼拜聚会以来,得到了广大弟兄姊妹的理解和支持,但仍有个别信徒对此存有疑问。抗"疫"为什么要停止聚会?1.如何正确解读圣经中所  相似文献   

17.
晏林斌 《天风》2016,(2):32-33
正孤身一人在各自虚拟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神圣空间,终究有一天将会孤立无援而‘寿终正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占领宗教"群众神学》(李格尔(Joerg Ri eger)、郭佩兰著,王忻译,第136-137页)一书中,作者竭力倡导教会应打破以往的"四墙"教会模式而建立"线上教会"模式。有人认为教会有的,网上也有,甚至说教会牧者的宣讲还不如网上视频讲得精彩,甚至以此为借口而不到教会参加聚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张远来 《天风》2011,(6):41-43
"特会",顾名思义,是指非经常性聚会,是教会所举行的非日常活动。它是教会传福音和牧养工作的有益补充;但教会中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期话题将讨论"特会"现象,希望引发教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从友 《天风》2011,(6):44-46
"特会",顾名思义,是指非经常性聚会,是教会所举行的非日常活动。它是教会传福音和牧养工作的有益补充;但教会中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期话题将讨论"特会"现象,希望引发教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思言 《天风》2015,(2):20-21
<正>近些年来,各地教会的礼拜聚会,特别是有些地方的青年聚会都很重视一个环节——"欢迎新人"。当聚会快要结束或进入高潮时,主持人往往会邀请新人从他们的位子上起立,走到台前,堂内立刻就会响起欢迎的掌声,诗班会为他们献上动人的诗歌,可能还会将圣经或福音小册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然后邀请他们会后留下来认识基督信仰或带领他们做接受耶稣基督的祷告……这个环节成为了很多教会聚会的必选项。设计这个环节的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